文 郑彦洁
宋代书画家米芾在《砚史》中曾言:“器以用为功。”意思是器物的存在首先在于它的使用价值,在于它的功能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米芾这句话本来讲的是砚台,却无意间点出了明式家具为何能成为中国家具艺术的典型代表,持久散发永恒魅力。
对木材特点的完美呈现、对榫卯结构的精准控制、对使用功能的细致推敲,以及对优美造型的尺度拿捏都是明式家具的核心特质,让其在世界家具史上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特别是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理念,体现出深入中国人骨髓的审美趣味,超脱于时代。这种将家具视为日常家居器物,结构和形态服务于使用,舍弃一切不必要装饰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自幼饱受生活的磨炼,颠沛流离,无依无靠。这段艰辛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难,因此在他执掌大权后,以立法的方式推行简朴之风,严禁奢侈腐化的行为。他甚至对老百姓服饰的材质、器皿的工艺、屋舍装饰的色彩都做了严格的规定,逾越者和制作的匠人都将处以重刑。在严格的法律约束下,逐渐形成了循礼守分、生活俭朴的社会风气,体现在家具上就是珍惜木材、崇尚简约,甚至到了多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境界。
从清朝后期到1949 年前,动荡的局势、连绵的战火让明式家具淹没在时代巨变的洪流里。反而是在地球的另一端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设计和作品,隔着漫长的时空,与明式家具遥相呼应。无论是包豪斯设计学院所倡导的功能主义,还是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理念,都与明式家具的理念不谋而合。明式家具追求材质的极致展现、结构牢固与经久耐用,这与包豪斯的功能主义、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如出一辙。而密斯·凡德罗提倡的简约主义,更是与明式家具去繁就简、回归事物本真的特质相呼应。此外,丹麦设计师汉斯·威格纳从明式圈椅中汲取灵感,设计出以“丫椅”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在西方引起了轰动。此后,无论是20 世纪 60 年代的极简主义,还是近几年兴起的“断舍离”,都在某种精神追求上与明式家具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造物的最终目的是供人使用,明式家具的形制一直深受使用功能的影响,始终坚守着造物的初衷——为人所用。其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制,完美诠释了坚固与耐用的品质,具有历久弥新的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明式家具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如何为使用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愉悦。明式家具独有的气度和风骨,应当融入现代社会,走进每一个家庭,引领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和更优雅、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