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男 刘 婷
(鞍山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性,显示了党中央对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高度重视。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助推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强与国外先进文化碰撞和交流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传承、更新、创造文化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光荣使命,其肩负的责任之重不容小觑。
文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词语,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文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中华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概念,它起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是以汉族文化为基础,融合少数民族和中国周边各民族文化的集合体。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华文化蕴含丰富的内容。从时间上讲,中华文化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与现代文明撞击后产生的现代文化;从空间上讲,中华文化既包含了不同地域的汉文化,又聚集了中华大地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和习惯,同时也交汇融合了域外民族的文化内容。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一个融汇了历史与现代、中华民族与他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庞大体系。
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古典文化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是因为它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千百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特性,兼容并蓄地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髓部分,一直保持着自我更新和创造的能力。不仅如此,中华文化还源源不断地为其他文化输出给养,与其他文化一起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296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3],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5],这些纲领性文件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中华文化走出去是通过文化宣传、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手段,吸引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了解、接纳和学习我国优秀文化,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民族以更加开放、自信、积极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内容是走出去的核心。中华文化浩如烟海,源远流长,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走出去,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决定了走出去的效果,需要认真思考和谨慎对待。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社会关系文化和社会生产文化、观念文化[2]96,这三个部分由外而内构成了文化内容的系统。物质文化是外壳,它清晰可见、容易接受;社会关系文化和社会生产文化是桥梁,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中;观念文化是内核,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中华文化走出去应先以物质外壳为突破口,以中国的语言、绘画、戏剧、功夫、饮食等国外民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技艺文化”作为媒介,达到吸引和宣传的作用。然后,应在这些物质外壳包裹下,将中国的风俗习惯、道德理念等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中国当代的科学技术等生产方式展现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最后,达成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体系走出去,不是“文化输出”,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加深各个民族的理解和沟通,获得其他民族对中华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接纳和共鸣。
首先,高校承担着中华文化守护和传承的使命。文化是一个国家立身和发展的重要财富,教育则是让文化落地扎根的重要手段,高校作为中国学制中的最高学府,自诞生起就承担着守护中华文化的使命。高校对中华文化进行提炼和整合,筛选其中经典和优秀的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不断地积淀,最后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高校运用这种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校外实践等方式,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让我国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大学生不仅在高校中学习知识、塑造人格,同时也接受文化的熏陶。所以,高校不仅继承和保存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还承担起将其传递给青年人的重要职责。高校守护和传承文化的使命,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走出去的前提是中华文化在民众心中扎根。决定文化走出去的深度、广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多少、保存多少、继承多少。高校通过科研和教学为中华文化走出去铸牢守护、传承的根基。
其次,高校承担着中华文化的更新和创造使命。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它必然包含着与时俱进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优秀的文化不仅要经得起历史惊涛骇浪的洗礼,还必须勇于融入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推陈出新。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蓬勃发展,中国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些现实需要中华文化创造性的更新和转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从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更新是将传统文化的糟粕剔除,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互融互通中不断反思和更新,其目的是在走出去时得到其他文化的关注和认同。文化不仅需要更新,还需要创造。文化交流要创造出彰显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秀文化,要创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明成果,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都离不开高校的智力支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6]所以说,高校肩负着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取出来,并将其融入时代的潮流中,创造性地完成与时俱进的当代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再次,高校承担着文化弘扬和文化对话的使命。中华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将中华文化传递给其他国家和民众,增强我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我国优秀文化,是文化走出去的必然要求。然而,文化走出去并不是文化侵略,不是强迫其他民族接受我国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文化弘扬必须建立在文化对话的基础之上。亨廷顿[7]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出“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营”的观点。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文化输出,只有秉持平等、开放的文化交流理念,才能在对话中弘扬本土文化,在弘扬本土文化中加深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5]中华文化走出去还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文化成果,拒绝腐朽的、落后的文化糟粕,面对无故抹黑和居高临下的说教,据理力争,构建一个不卑不亢、极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体系,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高校在文化弘扬和文化对话过程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搭建了桥梁,通过培养留学生、培养孔子学院教师等方式将优秀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并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文化对话和文化融合,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健康、平衡的文化生态环境。
高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肩负了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而实现使命离不开一点一滴的实际工作。具体说来,高校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以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首先,高校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文化传播人才。一方面,文化传播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8]中指出,我国高校共开设72个外语专业,其中,非通用语种专业65个,覆盖了欧盟国家24种官方语言和东盟10国官方语言,各类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在校本科生人数高达81万。这些外语人才通常不仅掌握一门外语,还具有管理、教育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通过将我国文化翻译成当地语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除了提供外语人才,高校还承担汉语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工作。每年有大批的志愿者和教师到孔子学院等海外学校进行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他们来自各种专业各种岗位,对文化传播规律的掌握还有所欠缺,需要高校承担起对这些文化使者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的任务。经过高校的培训和指导,走出去的志愿者和汉语教师能够将在高校学习到的文化传播学理论应用到实际文化传播中,更好地将我国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出去。
其次,高校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纵观古今历史,一个强盛的文化,一个主流的文明,莫不是以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为支撑。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让他国民众感受到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四大发明”吸引了国际目光,这些都是我国先进物质文化的彰显,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高校的科学研究保障了技术的发展,使得我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具有了更大的说服力;高校的理论研究促进了文化作品的进步,使得我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受到更热烈的欢迎。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以中国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为载体,吸引他国民众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我国先进的科学研究和优秀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等重要的精神文化成果走出国门传播给其他国家的人民。我国高校组建的学科平台为科技进步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再次,高校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搭建交流平台。高校为文化走出去培养了大批文化传播人才,增强了我国软硬文化实力,为外籍教师和来华留学生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就需要高校教育群体助力,吸纳更多“高精尖”人才参与到中外教育交流中来,培育更多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实践者。一方面,高校积极引进国外优秀师资既可以加强中外教育合作,又可以有效发挥热爱中国文化的外籍教师作为中外文化交流“润滑剂”的作用。文化走出去,一方面是我国文化传播人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另一方面是吸引国外留学生到我国学习和生活。由于留学生在我国停留时间较长——至少半年到一年,与我国文化接触质量较高——每天浸润在我国文化中,更能够接纳和吸收我国文化,这些留学生回国后会自然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由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谙熟和当地民众对他们的信赖,使其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校要合理地安排留学生的培养计划,加大文化熏陶和隐形培育,让留学生在中国生活时能爱上中华文化,回国后能够自觉地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为深厚持久的力量,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高校应持续发挥“推手”的作用,使中华文化以一种和而不同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舞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只有处理好高校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关系,促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加快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