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霜 俞 海 鞠 芳 郭 燕
(1.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 基础学科部,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三联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鄂豫皖苏区作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之地、锻造之地、发展之地,赋予了鄂豫皖地方高校以得天独厚的思政教育资源和优势。在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好大别山精神,既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促其树立高尚理想信念,也有助于提升教师守正创新意识并展现家国、传道及仁爱情怀。因地制宜用好区域性红色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地方高校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及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大别山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和革命群众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所形成的中国革命精神。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尚未形成高度统一的概述。刘国胜[1]最早将大别山精神表述为“信念坚定、意志顽强、意识先进、品质质朴、行动果敢”;刘晖等[2]将其内涵总结为“坚守信念、对党忠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依靠群众、同甘共苦,胸怀大局、敢于担当”;石仲泉[3]将“坚守信念、对党忠诚,胸怀全局、甘于奉献,依靠群众、团结奋斗,不畏艰苦、勇当前锋”32字作为大别山精神内涵;信阳地区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六安市将大别山精神概括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万众一心、永跟党走”[4]。虽然上述大别山精神的内涵表述存在差异,但其思想内核较为一致。
结合上述表述,笔者将大别山精神概述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及善于创新。
坚守信念表现为大别山军民凭借坚定的信仰,在白色恐怖和艰难的作战环境中,顽强地坚守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并最终取得了大别山革命斗争的全面胜利。在土地革命时期,先后爆发了三次武装起义,随着工农革命军奋勇作战,逐步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次次击退敌人的“围剿”;在抗日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军民在新四军第五师的领导下与侵华日军奋勇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成功及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扭转了战争局势。纵观大别山革命斗争历程,每一阶段取得的胜利都离不开大别山军民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正如董必武写下的诗句“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5],充分表达了革命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热爱,展现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信念是支撑他们克服艰难险阻、继续勇往直前的动力,是激励他们敢于牺牲“小我”以成就“大我”的伟力。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元素。
胸怀全局是在革命紧要关头,大别山军民根据革命需要,从整体利益出发,不顾自身安危,愿用自身的牺牲为革命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在中原突围战中,皮定均旅在接到中原军区党委下达的命令后,为策应主力西进突围,他们孤军东征,经24昼夜,千余里长途行军,横越豫鄂边陲、皖中平原,迭经高山大水,排除敌军之封锁、追击、堵击及包围,经大小战斗20余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华中军区新四军会合[6]。在红军长征中,徐海东将军为顾全大局,从仅有的七千元家底中拿出五千元支援中央红军,并号召自己的部队节衣缩食。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大别山地区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的全局意识展现了大别山精神的鲜明风格。
团结奋斗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三省军民跨区域协同作战,为取得战争胜利,军队、军民、党群之间团结一心、携手共进。在抗战胜利后,面对内战的紧急情况,由王震、王树声及李先念率领的三支雄狮劲旅,根据中央指示组建新的中原军区,军队之间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最终胜利完成中原突围任务。在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邓小平向全军提出与大别山人民群众共存亡的口号,在此感召下,大别山人民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党政军民同心同德是扩大人民军队、实现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大别山地区党组织、军队和人民群众用团结奋斗的革命实践,阐释了大别山精神的精髓要义。
勇当前锋是在革命洪流中,大别山地区党组织走在时代前列,带领大别山地区革命军队不畏强敌、不惧牺牲,越是艰险越是向前。“五四运动”时期,以董必武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在大别山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使得大别山成为全国最早创建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最早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下,红二十五军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部队;在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刘邓大军义无反顾跃进大别山,率先拉开解放战争反攻序幕。革命斗争实践证明,大别山军民身上流淌着勇当前锋的红色基因,在关键时刻始终奋战在斗争的最前沿,这种敢当开路先锋、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凸显了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质。
善于创新是在坚持大别山斗争中,大别山军民敢于探索,根据自身实际,在鄂豫皖边进行一系列大胆探索创新,它是革命成功的内驱动力,也是大别山精神内涵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鄂豫皖边革命者在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学习井冈山办法,结合自身实际,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并自发探索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对敌斗争武装方式,即“武装便衣工作队”。便衣队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为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大别山实行土地改革时期,邓小平创新性地提出了巩固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为党中央制定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运用创新思维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这种为革命事业打开新格局的创新精神诠释了大别山精神的优秀品格。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目标。高校思政课堂是坚持守正之本的重要阵地,思政课教师是推动教学创新的能动思维主体[7]。目前,思政课教材中虽然涉及了革命精神的内容,但无法详细阐述具体的革命精神,大学生无法从生动鲜活的革命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加强对大别山精神的研究,课前丰富备课内容,将其巧妙地融入所授课程中;课上分享革命人物事迹,运用红色歌谣进行教学;课下带领大学生参观红色遗址遗迹,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增强思政教师守教学内容讲授之正、创教学方式方法之新的意识。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广大党员要以学习党的历史为重点,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8]。大别山革命史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发挥着以史鉴今、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大别山精神作为国家和民族精神的“传家宝”,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鄂豫皖地方高校大学生以大别山革命史为侧重点深入学习党的历史,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他们在大别山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找准自我定位,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9]。将大别山精神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一种体现。鄂豫皖边区作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之地,使当地高校大学生对大别山精神有着特殊情感,更容易形成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同时,将其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也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的一种体现。课上讲述发生在身边的大别山革命历史,课外带领学生进行大别山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易使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切感、亲近感及真实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10]。大别山精神是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保证和推进地方高校立德树人的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将大别山革命先烈的鲜活事迹、大别山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大别山革命遗迹的历史变迁融入鄂豫皖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感悟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进而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地方高校思政教师在备课中应找准大别山精神与所授课程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丰富教学内容,增强理论厚度,将价值引领融汇在知识传授之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中,可将大别山精神融入教材的第二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使之与大别山精神内涵“坚守信念”保持高度一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通过吴焕先、周维炯等革命英雄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推动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并在实际行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时,教师可以结合史实资料,讲述大别山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而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让学生们深切感受大别山革命历史中的悲壮,深刻领略老一辈革命者为新中国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时,需要强调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结合大别山精神内涵“勇当前锋”加以诠释。投身大别山革命的知识分子,如漆德伟等人有着殷实的家境,却毅然决然地抛弃自身利益,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这样的事实可以将价值评价具有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这一知识点讲深讲透[11]。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第十二章第二节内容涉及军民团结知识点,该知识点可以融合大别山精神内涵“团结奋斗”,通过讲述“小小黄安,人人好汉”“缸里匀米、锅里匀饭”等军民团结一心的故事,让大学生领会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情。
革命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其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是教学中存在内容的知识化倾向与传授方法的灌输化倾向[12]。为了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学习大别山精神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必要。其一,双师授课。邀请校内外音乐专业教师与本校思政教师合作授课,音乐专业教师教唱红歌,思政教师讲授知识,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别具一格的思政课堂。大别山红色革命歌谣可作为双师授课素材,在讲述大别山精神产生背景时,通过吟唱《豫皖青年学会会歌》的方式聆听陈昭禹与詹雨生等人在金家寨组织豫皖青年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启迪民众的故事[13];在讲述大别山革命历史时,通过《歌唱立夏节暴动》等歌曲描述红军队伍势如破竹的革命情景;在讲述大别山革命英雄人物时,通过《歌唱英雄周维炯》等歌曲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其二,连接教学。通过课前趣味性互动,将学生引至熟悉的情境或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及兴趣。例如:课前设置听歌忆史游戏环节,学生根据音乐快速识别歌名,并讲述红色歌谣背后的故事,有利于学生牢记音乐专业教师教授过的红色歌谣,快速进入课程学习,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其三,体验教学。把VR、AR技术引入课堂,通过沉浸式、体验式、交互式学习方式感悟大别山精神。地方高校思政教师可与校内外计算机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大别山红色教育VR体验系统,通过实景建模,逼真还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争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有效载体,将大别山精神灵活融入地方高校文化建设,营造隐性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其一,开展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如开展大别山精神知识竞答,竞答可包括普通题、视频题、音频题等多种题型;开展读书报告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期刊、报纸等资料,分享自己的感悟;开展微视频展示活动,通过视频讲述自己对大别山精神的理解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其二,挖掘校园主流媒体优势。在校园网站开辟专栏宣传大别山精神,通过校园广播、校刊等传统媒介弘扬大别山精神,在校园微信及微博平台定期推送大别山革命故事及相关电影或开展一些活动,如选择王炳林编写的《大别山精神》等经典读物,让师生接力诵读每章节的内容。其三,统筹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地方高校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作校园文化长廊、文化墙,也可通过校内建筑、景观、标识作为传播大别山精神的介质。其四,举办校园情景剧展演。把大别山精神用情景剧方式在校园舞台上进行演出,融情忆史,寓教于剧,把思政课“演”出来,把书本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革命历史人物形象立体起来,引导大学生将青春追求、责任使命和理想信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契合起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实现大别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将大别山精神教育贯穿于真实体验。其一,带领学生参观红色遗址。地方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定期组织短距离的校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纪念馆(园)、烈士陵园(墓)等红色遗址遗迹,让大学生触摸革命历史,感受峥嵘岁月。通过对红色遗迹、革命文物、红色革命事迹的所见、所感和所闻,能够切身体会“红色”精神精髓之所在,使大学生能够排除杂念、统一思想,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他们为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14]。其二,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地方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周边纪念馆、故居等红色纪念地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大学生开展公益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寒暑假期间,大学生可以前往这些教学基地做志愿讲解员,此活动既提升了大学生自身理论水平与政治素养,又传播了红色文化,弘扬了大别山精神。其三,组织青马班开展红色调研。地方高校团委可以组织青马班成员在鄂豫皖边区进行红色调研活动,学生就学习收获进行内部分享交流,同时让青马班成员作为宣传大别山精神的排头兵,结合自己调研感悟开展专题讲座、讨论会等活动,形成生生互动式合作学习。
大别山精神作为地方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突出代表,应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资政育人作用。高校思政教师应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的趣味教学方式,讲好大别山红色革命故事,讲透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以激励高校大学生当好大别山精神的新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