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许培源
(1.仰恩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4;2.华侨大学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福建 泉州 362021)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推动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泉州市及所在的福建省,丝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与沿线国家商贸往来密切,分别被赋予“海丝”先行区、“海丝”核心区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使命。《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提出“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总体要求,以及“在‘海丝’先行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的新门户、新高地”的主要目标。《方案》中,文化、贸易、华侨华人资源占有重要地位,对台湾、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合作是空间布局和努力的主要方向。泉州百崎回族的先祖为阿拉伯穆斯林,与阿拉伯地区有着特殊的联系。明朝之后大批百崎回民移居台湾、东南亚等地,境内外百崎回民有共同的血缘联系。今天的百崎回族已完全融入闽南社会,形成一种与移居东南亚的百崎华人极其相似的“综合的文化”。因此,在推进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过程中,百崎回族具有作为阿拉伯穆斯林后裔的优势、与台湾鹿港等地回族同根同源的优势、与东南亚国家具有相似“综合的文化”的优势。依托这些独特的优势,并挖掘其经商潜能,百崎回族完全可以在与台湾、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商贸合作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文以百崎回族的文化融合为基础,系统分析百崎回族的文化变迁、融合与蕴含的经商潜能,研究发挥其文化融合和经商潜能优势推动与台湾、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民心相通和贸易畅通的政策举措。
百崎回族乡位于泉州湾北部、洛阳江入海处,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该乡下辖白奇、里春、莲埭、下埭、后海5个行政村。截至2020年,全乡人口1.5万多人,其中郭氏回族占81%,为典型的回族乡。乡里有百崎郭氏家庙、接官亭等名胜。百崎回族乡是重要的“三胞”祖籍地,据统计,现全乡旅居台、港、澳同胞和东南亚的侨胞达2万多人,其中台湾地区最密集(1)据泉州市侨联统计,百崎回族乡旅居台湾地区的同胞达8 000余人,旅居马来西亚的侨胞达5 800余人、旅居新加坡的侨胞达4 600余人。。百崎和台湾地区同“缘”:一是地缘,与台湾一衣带水,离得很近;二是血缘,同根同源,交流、交往十分密切;三是文缘,与台湾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相近、相形。
百崎回族的先祖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于杭州富阳的郭家村。元朝时入闽(2)据《百崎郭氏族谱序》介绍,郭氏回族这一脉经数代繁衍至元朝宣慰使郭德广,郭德广奉命督运军需粮草到泉州,时值泉州烽火连天、兵荒马乱,郭德广无法回朝,就在泉州娶妻育儿、安家落户,成了郭氏回民的入泉始祖。。明朝开国后定居百崎,修建清真寺,保留了穆斯林文化传统,如今百崎乡还保留着众多的伊斯兰古墓,大山村阿訇的后代,还存有《古兰经》残卷和阿訇当年穿戴的长衫、帽子、袜子[2]。百崎的伊斯兰文化主要以家族流传的形式保留下来,即郭氏家族。百崎回族均姓郭,素称“百崎郭”或“九乡郭”(3)因自清代以来,百崎回族居住在百崎、下埭、埭上(莲埭)、田岑(田吟)、里春、大山、贺厝、山兜、后海等9个自然村。。定居百崎600多年来,郭氏子孙恪守先祖郭仲远“从善孜孜”的家训,秉持身体力行、播撒爱心、乐善好施的家族文化。在郭氏族谱中,记载了郭仲远不求回报救济穷人、捐资造桥修路、帮助乡邻置办后事等助人事迹。其中,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期间,作为迎接场所的接官亭就是郭仲远捐资建造的。每年清明祭祖,百崎郭氏回民都会穿戴整齐,齐聚郭氏家庙,慎终追远,祭奠先祖,缅怀宗祖功德,恪守宗族家训,激励宗亲奋进。
但是,历史的发展并不会完全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以百崎回族为代表的泉州穆斯林,由于长期与汉族同胞杂居共生,百崎回族基本汉化了,因此除个别文化特质还留有回族的特点外,许多文化特质与周围的汉族同胞几乎一样。回汉间的相互通婚与融合,佛教、道教及民间信仰对郭氏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冲击极大,伊斯兰教在百崎逐渐衰落,而汉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逐渐被百崎郭氏所接纳。在百崎,不仅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并存,而且还存在道教及各种闽南民间信仰。其中,民间信仰与“百崎郭”的海上生产及旧社会医疗卫生条件差有关。百崎回族的生产、生活长期与海洋相伴,其身上深深地打上了海洋的烙印,体现出与居住地闽南沿海的地理、风俗民情相融合的文化特性,概括起来就是涉海性、开放性、拓展性、包容性和崇商性[3]。当年阿拉伯人从海路来到百崎,由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大海紧密联系,双方以大海为纽带,找到了共同点。于是阿拉伯人非常顺利地在百崎安顿下来,并且把伊斯兰文化和习俗带到百崎。与伊斯兰文化传入内地后的相对独立相比,伊斯兰文化在百崎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的巨大冲击,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和闽南文化相融合,形成具有闽南特色和伊斯兰元素的回民文化。可以说,如今正宗的伊斯兰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历史遗迹中,在百崎回民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今天百崎回民的日常生活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这种“综合的文化”在福建省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却有其自己独特、复杂和不简单的一面。一方面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另一方面又具有闽南地方文化的特质,此外,还具有强烈的宗族文化色彩(4)郭氏作为百崎乡的主体宗族,几百年来和百崎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百崎回族文化就是郭氏宗族文化。。它是一种多元文化融合之后形成的“伊斯兰文化+中华传统文化+闽南文化+郭氏宗族文化”的“综合的文化”。
百崎回族文化的变迁、融合表明,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并非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斗争关系,而是可以融合,并产生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文化。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今天,文化的交往必不可少,依托百崎回族独特的“综合的文化”,可以在“海丝”文化交流、经贸合作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依据《方案》,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旨在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以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东、非洲为方向,在推进“海丝”双向投资与贸易、华侨华人参与海上丝路建设、阿拉伯新走廊拓展、“海丝”文化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打造海上丝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经贸合作的前沿平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纵观整个《方案》,“海丝”先行区建设的文化交流和商贸合作指向较为突出。
文化交流方面,旨在发挥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多元宗教文化中心和华侨华人闽南文化原乡的优势,着力拓展与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最为困难,也最为关键。只有民心通,其他国家的人民才会与你交心;只有交了心,才会有真正的友谊,相互间的合作才能长久,才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泉州作为“海丝”先行区,在促进文化交流、推进民心相通方面理应走在全国其他地区前面,做出“先行区”的榜样。作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各种文化在泉州交融荟萃,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文化自初唐传入泉州以来,历经发展、兴盛,直至衰落。宋、元时期,达到鼎盛。明末清初,由于遭受封建统治者2次残酷镇压而日渐衰落。但是,遗留下来的众多伊斯兰史迹成为中阿友好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泉州市区还有众多的伊斯兰文化遗址,包括中国第一座清真寺——清净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山圣墓、百崎郭氏家庙、接官亭等。可以说,伊斯兰文化已经和泉州的发展历史联系在一起。在“海丝”先行区建设中,泉州自然要打“文化牌”,发挥其与沿线国家文化共融共通的优势,先行先试。百崎回族伊斯兰文化遗产丰富,与台湾、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的联系独特,在丝路文化交流方面独具优势。
商贸合作方面,泉州提出发挥侨力携手共建海丝路行动计划,旨在发挥海外华侨华人“文化同一性、价值认同感、民族向心力”的优势,推动华商参与海上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产业投资与贸易合作,打造利益和命运共同体。“侨”是泉州建设“海丝”先行区的另一个优势。泉州是海外华侨华人重要的祖籍地。截至2020年,泉州籍华侨华人约950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5%分布在东南亚。东南亚国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泉州籍华侨华人均在100万人以上。旅居台湾的泉州籍同胞约900万人,旅居港、澳的约80万人。台、港、澳和东南亚是泉州籍华商经济实力最雄厚、影响力最大的区域,也是“海丝”先行区合作的重要区域。此外,泉州还提出“海丝”阿拉伯新走廊拓展行动计划,旨在依托泉州与伊斯兰国家的历史联系,建设阿拉伯国家产业合作平台、打造伊斯兰金融集聚区、打造伊斯兰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百崎回族的先祖为阿拉伯穆斯林,明朝以后大量百崎回民移居东南亚,具备拓展与东南亚、阿拉伯地区的商贸合作的良好条件。
文化是百崎回族发展的一大动力。随着各种文化在百崎的不断融合,一种具有百崎特色的综合性文化重新崛起并繁荣开来,这对重新焕发百崎回族的经商潜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百崎回族乡老人协会会长郭献忠介绍,百崎历史上有3个迁台时期:其一,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第一批过去的百崎人大多居住鹿港;其二,民国初年,百崎人到台湾经商;其三,抗日战争后。据统计,百崎郭氏回族移居台湾的有8 000余人。在鹿港,他们建立清真寺(后改建为郭氏宗祠),郭氏宗祠保安宫大梁上藏着用黄布包裹的《古兰经》。与百崎回族一样,鹿港的穆斯林后裔保有“清真祖教”家训,保留着不同于当地汉族的穆斯林遗俗(5)如不拜偶像菩萨、不养猪、祭祖不用猪肉、星期五不吃猪肉、人死了不火化、不请和尚道士诵经等。。两岸关系正常化后,百崎与鹿港郭氏回族的血亲联系日益密切,使得百崎在对台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方面优势独具。
在东南亚,西方宗教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都有广泛的影响,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有各自众多的信徒,但是,并没有产生一种在东南亚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化或宗教,因而没有形成以某种文化为主体或居中心地位的“文化圈”[4]。移居东南亚的百崎回族,在与当地多种文化的长期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形成具有极强整体性和高度多样性的“综合的文化”,这种文化与泉州百崎回族的“综合的文化”极为相似。这就为百崎乡在文化上“走出去”和“请进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大量分布于东南亚的百崎郭氏后裔,虽然他们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并不一定强于华人巨富,但他们的伊斯兰文化和闽南文化特色却赋予其特殊的影响力。推进泉州市“海丝”先行区建设,应该依这种独特相似的“综合的文化”,深入挖掘其经商潜能。
百崎回族的先祖是阿拉伯穆斯林,保留了穆斯林文化传统。时代的变迁虽然让百崎回族日常生活中的伊斯兰文化特质变少,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字记载仍可以说明泉州与阿拉伯地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百崎郭氏家庙、接官亭、朝盛街、郑和堤等。对阿拉伯地区来说,古老的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诚如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训诫——“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百崎只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有与阿拉伯国家深入合作交流的现实可能性。泉州推进“海丝”先行区建设,阿拉伯地区是重要的合作方向,百崎可以利用自身与阿拉伯地区的特殊历史联系,充分利用伊斯兰文化因素,引领中阿友好合作和交流。
1.为台湾穆斯林回闽寻根谒祖提供充分的便利和政策支持 目前,在鹿港、台北、基隆3个主要穆斯林聚居地均创立百崎郭氏宗亲会,并兴建百崎郭氏宗祠[5]。他们除了与百崎回族有血缘和亲缘联系外,还有相同的穆斯林身份。因此,可以针对他们的特殊身份,为其后裔寻根谒祖制定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设方便他们生活和宗教活动的基础设施。一方面有利于台湾同胞与泉州人民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体现我国在宗教政策上的开放、包容和自由,这对台湾民众人心的回归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出台政策推动穆斯林台商来华投资 近年来,台湾的百崎回民不仅频频回故乡寻根谒祖、参与当地的宗教活动,而且慷慨捐资助力家乡的公益事业,踊跃投资于家乡的建设。因此,应制定有效政策,鼓励和方便他们回乡投资。中华民族素有回报家乡的传统美德,穆斯林台商对百崎的投资不仅是单纯的外资流入和逐利的商务活动,而且增添了亲情和友情元素。
3.依托伊斯兰文化,打造闽台交流合作新的增长点 福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具有特殊地位,即地理上的接近和文化的类似,这使得闽台合作走在两岸交流合作的前列。过去闽台交流合作主要依托本土文化,而今可以尝试利用伊斯兰文化拓宽合作交流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的郭氏虽已融入台湾本土文化中,但他们的宗族认同度很高,因此,可以依托伊斯兰文化,推动闽台郭氏互访,比如轮流举办两岸郭氏宗亲联谊会、共同举办伊斯兰文化节等,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既增进两岸交流合作的影响力,还可以产生联动效应,打造两岸交流合作新的增长点。
1.依托相似的融合的文化,促进与东南亚的民心相通 传统闽南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百崎乡和东南亚国家共同拥有的,虽然两种文化在不同地区已经有了自身的特色,但基本、核心的内容并没有改变,这就为百崎乡在文化上“走出去”和“请进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可以发挥“一湖(百崎湖)、一亭(接官亭)、一街(朝盛街)、一堤(郑和堤)、一馆(海丝展览馆)”的优势,挖掘回族民族风情的魅力,发展信息类服务业、物流通信产业和休闲旅游文化服务业。着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做好做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扶持后海村拍胸舞队、南音社等民族民间艺术团体,编排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节目。还可以与泉州地区的高校合作,在高校以适当的形式推广地方文化,支持高校地方文化团体走出去、把东南亚国家的文化类公共产品请进来,比如华侨大学的“二十四节令鼓”就源自马来西亚,目前已成为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特色项目。
2.借力东南亚百崎华人资源,激发经商潜能,助力贸易畅通 借力东南亚百崎华人资源,拓展商贸合作。移居东南亚的百崎人具有“伊斯兰文化根基、中华传统文化底色、闽南文化特质、郭氏宗族文化色彩”的文化特点,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东南亚地区是重点,依托相似的“综合的文化”,挖掘经商潜能,其前景非常值得期待。比如,可通过马来西亚的华人回民特别是郭氏后裔牵线搭桥,向马来西亚企业学习正宗的清真产品的生产,让我们在发展清真产业过程中少走弯路、少出问题。
1.充分利用伊斯兰文化因素,引领中阿友好合作和交流 《方案》提出“‘海丝’新走廊拓展行动计划”,主要针对阿拉伯地区。百崎乡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到该计划中,出台与该计划对接的具体措施,把百崎乡打造成与阿拉伯地区交流合作的典范。其中,百崎乡最能够发挥作用的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利用自身的伊斯兰文化特色,多做一些具有中国伊斯兰文化特色的项目。在开发伊斯兰文化的同时,百崎乡要保护好传统文化,把具有中国特色和闽南特点的文化作为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塑造文化交流品牌极其重要。例如,2015年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引导,以“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需求为导向,创建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城市文化、艺术、创意交流合作,集海丝文化、艺术创意、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会展节庆于一体的国家艺术公园举行的海丝文化活动取得巨大的成功,扩大了泉州国际影响力(6)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极大提升了泉州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形象,为泉州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搭建平台,成为推进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的动力。。该项目的成功建设,对以百崎乡为代表的泉州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借力开放包容的回民文化,拓展中阿经贸和教育合作 百崎回族作为阿拉伯人的后裔,生长生活的地方临海,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百崎乡有很多人飘洋过海,走出国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特别是从事商贸活动,这是海洋文化崇商性的表现。开放性和包容性是百崎回民的天性,这与阿拉伯人非常相近,有利于推动双方在经贸、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促进民心相通。
3.加强伊斯兰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循序渐进,降低中阿合作风险 如今,百崎回民文化与正统的伊斯兰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现实中百崎回族已经汉化,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说明他们早已不是穆斯林,其伊斯兰文化仅体现在文物、遗址这样的历史遗产中。决策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以百崎乡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在泉州的现实生活中已很难找到。因此,在中阿合作交流中,伊斯兰文化可以用也应该用,但要加强伊斯兰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循序渐进。在项目的选择上,优先考虑旅游、轻工业、教育等项目,再拓展清真食品、餐饮等生活习惯类项目,以降低中阿合作风险。
当前,“一带一路”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泉州市“海丝”先行区建设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从百崎乡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综合性文化,是以百崎乡为代表的泉州市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加以合理利用,特别是推动本地区的海外交流与合作,做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就百崎的现实而言,应该把对外交往的重点放在台湾、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这3个地区又各有其特点,我们要针对其特殊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这样以百崎回族的经商潜能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