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卫琼
作为时代之需,思政育人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教育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大学英语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加之其课程性质、授课内容及多重功能的特殊性,理应成为“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阵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大学外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指南》对其提出了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等五个方面的素养提升要求。由此看来,大学英语教师提升育人素养既顺改革之势,又应发展之需,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促使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更全面、深入地学习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与方法,提升育人理念有效融入英语教学的能力,全方位探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师发展的创新之路即成当务之急。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常识、有仁爱之心。
素养(dispositions)(亚瑟、贝纳2018)指一个人的修养。作为21 世纪教师和学习者应有的重要品质,素养的内涵多元、丰富,它是一种习惯(habit)、习性(propensity),一种准备就绪的状态(mindset),或一种特定行为方式的倾向(proneness)。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素养的含义亦大为扩展,涵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方面。本文提及的素养,侧重教师的育人素养(dispositions of educating),即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必备的能力(capabilities)、资格(qualification)和品质(qualities),也就是教育学生的特定的资力和素质。借鉴哈佛大学理查德(Ritchhart 2017)对素养的定义:素养具有主观能动性,涵盖各类行为,在特定情境发展过程中,这些行为是动态、特殊的。素养必须与必要的能力结合,素养激励(inspire)、激发(stimulate)与引导(direct)能力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承载语言知识技能传授与立德树人双重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外语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强调思政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大学英语教师在行为示范和价值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要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知识和学识(专业和非专业)和能力,兼具道德品质、育人素养、人格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等。教师的道德品质、育人素养、人格素养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可迁移度很高。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前提是自己必须具有达标的育人素养,具有全面的知识、学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且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方向,把握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特色,协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厚植个人的育人素养。
育指教育(educate)、培养(nurture),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育人即培养人,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身心健康并能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新时代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教师重要,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中国日报网2018)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应以育人素养为核心。大量教育研究和实践证明,教师的育人素养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直接影响其人格的形成,关乎育人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提升个人育人素养,不仅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还要参透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活跃的要素。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既显性要求教师在提升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必须拓展非专业知识的研习,又隐性要求他们提升思想品德、人格、修养、价值观等。由此一来,教师提升个人素养的内容兼具深度、广度、创新性和前沿性。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全面对接《指南》,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新要求,厚植包括育人素养在内的五个自身素养,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教师。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以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为关键,培植教师育人素养为重点,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新华网2021)。课程思政育人强调教师的行为和价值指引,引领学生关注国情、市情、区情,培植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课程思政育人注重实效,大学英语教师要结合区域特殊性、高校定位、校本实际、育人特色,总结提炼当代中国实践成果,用好红色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切实解决课程思政育人与大学英语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深入思考和践行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将“红船精神”引进课堂,用“红色经典”创设活动,让“红色基因”植入头脑;创设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系列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用英语娓娓讲述“红船经典”,培养和增强其“四个自信”,实现“铸教、铸人、铸魂”,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
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高尚的个人品德修养都是教师的育人素质。知识是基础,包括专业知识、与英语相关甚至关联不大的其他学科的知识。高校着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立足国际视野、厚植家国情怀、具备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教师不仅要立志做好“教书匠”和“大先生”,还要注重个人素养,涵养师德。教师要通过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充实个人的知识储备,涵养文化底蕴,厚植自身育人素养。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推进英语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英语教育的立身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当代价值,强调中西方文化要互通互鉴、互相包容。大学英语教师要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文化素养,积极探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桥梁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加深个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从“案例+实践”出发,把经典及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多维度展示中西方文化,引导学生发现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培养其中西方文化的互融互鉴能力,帮助其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增强其文化自信,培育其爱国主义情怀。
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潜心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大学英语“金课”。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大学英语教师是“主力军”、大学英语教学是“主战场”、大学英语课堂是“主渠道”。教师必须主动转变观念,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顺应新时代发展步伐与紧跟科技前沿,充分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大学英语教材蕴含的思政资源;优化教学方案,将课程思政与英语特色、前沿知识有机融合,完善课堂设计、增强课堂互动;加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激发其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培养其创新思维与思辨能力。
打造“金课”,要大力实践思政育人,利用具有时代性的丰富素材,有效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最新录制的纪录片、拍摄的影视作品设计课堂情境,鼓励学生选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课堂分享交流,激励其实地参观走访、收集素材、课堂展示、各抒己见;基于语言学、生态文明、“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等大视角,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与网络资源,从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视角,将人文关怀、历史关键、伦理情谊、人生进取”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以“课程特色+思政特色”为实施思路挖掘课程内容,创设真实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语境、情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背景入手,结合大型纪录片《大湾区发展: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制订培养目标、设计课堂活动。教师只有自身饱含家国情怀、世界眼光,才能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视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折射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人师表。身正就是要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语言文明,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可亲,教态高雅洒脱。要达到“学高”“身正”,教师必须不断刻苦学习,提升自身修养。教师的道德品质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是教育学生的关键。教师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还以自己的品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传授知识,还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知识随之不断更新,教师只有持续致力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为值得推崇的模范,才有资格担当培养人的任务,才能培育好学生。
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切实推进自我教育,才能与时俱进,应对百年变局,顺应高校教与学的深刻变革大潮。教师只有敢于改变个人的“教”,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中国教育新闻网2022)。教师只有善于深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和行为规律,才可能将思政教育、大学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有机融入互联网生活,才能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教学新变革、新趋势,提升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教师应注重“修心治身养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切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融入教学理念、思想、方法、效果、评价等各个层面。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新时代的“四有教师”不仅要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更要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启迪其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其智慧之门,促进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厚植育人素养,提升育人能力,大学英语教师才有资质夯实教学,践行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