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育人”功能的发挥
——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为例

2023-04-19 03:46朱玉秋
新课程 2023年21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法治育人

文| 朱玉秋

素质教育背景下,各学科教育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全面彰显学科育人优势。小学是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学科教师都应重视对学科课程中德育元素的挖掘,循序推进综合育人质量的提升。尤其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讲,若能进一步凸显其育人功能,必然能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塑造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务必要重视挖掘其育人功能,并立足基本学情,创新育人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确价值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养成良好的德行习惯。“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可以教会学生在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细节中注意自身的言行,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良好育人效果。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德育元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凸显其“育人”功能,教师可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其德育元素,基于教学过程渗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德育的主要媒介,其具有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通过进一步挖掘德育元素,能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一)关注内容,明确育人主题

课程内容决定了“育人”的主题,是教师渗透德育的关键。所以,教师要重点关注内容,从内容中挖掘德育元素,明确育人主题,推进针对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强化育人效果。为了达成较强的育人目标,落实德育引领工作,教师可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关注学生对课程主题的探索,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身对主题的认识和感悟,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综合育人质量的提升。“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引领学生在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学会文明有礼、平等待人。为突出“遵守公共秩序”的主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从整体内容来看,该课程分为“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两个板块,二者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初期,可以让学生先站在整体的角度,对课程各板块内容展开阅读,粗略了解该课所讲述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公共秩序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两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阅读与探究。

该阶段可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课程主题,初步形成自主性的理解,并为接下来有序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紧抓重点,落实德育

课堂教学中,为有效落实德育,教师要紧抓重点,从课程关键处入手推进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师要聚焦课程德育点,引领学生展开自主性思考与探究,理解课程中蕴含的道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课程教学应该与德育并行,教师一方面要紧抓课程重点,推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另一方面要将德育寓于课程教学中,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课程德育元素的熏陶、感染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课程重点是什么?”并围绕重点引领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为了让学生知道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这一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视频呈现路上行人、车辆通畅的图片以及公共区域在大家离开后依然十分干净的图片,并提出问题:

1.为什么路上行人、车辆非常通畅?公共区域非常干净?

2.如果人们没有遵守公共秩序,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基于对问题的思考,学生首先能够意识到公共交通有秩序,是因为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公共区域能够保持干净,是因为大家都能自觉将垃圾丢进垃圾桶里,讲文明,懂礼貌。但是,如果人们都不遵守公共秩序,带来的将是交通的堵塞,交通事故的频发,在得出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可进一步聚焦教材中“设计公共生活秩序单”的小活动,让大家进行填写,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过马路”“参加社区活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如何遵守公共秩序。在学生完成秩序单之后,教师还可开启一场“分享会”,鼓励大家分享自己所得出的结果,进一步推进德育的落实,使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充分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开展教学活动,凸显育人优势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针对性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表现的机会,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中,深度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进而全面凸显其育人优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正面、积极的影响。

(一)自主探究,感悟课程内涵

要想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首先就要将学生置于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基于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性认知,获得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从而深度感悟课程内涵。当然,考虑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仍处于成长阶段,教师可依托问题或任务的安排,为学生指明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方向,降低学生的“自学”难度。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课程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自信心,基于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获得良好的“自学”体验,这对强化小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能力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特点,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探究与思考的时间。

比如,在秩序小实验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进行实验。此阶段,教师可安排几项任务:

1.思考:小球每次只能取一个,说明了什么?

2.思考:实验成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3.猜测:怎样才能快速取出瓶中所有小球。

该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先进行细致的思考,推测出可行的方法,再展开实验。这一方式可以使学生自觉将先前所学知识与实验结合到一起,知道实验考查的是“秩序”。从具体实验内容来看,小球每次只能取一个,说明小球只能一个个取出来。同时要想获得最终的胜利,不仅要取出所有的小球,并且速度还要最快。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自主制定出正确的取出所有小球的方法。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法将学生分组,让大家先分享自己所猜测的结果,再融合到一起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以此为基础,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与合作实验的过程,感悟课程内涵,知道“秩序”的重要性。

(二)合作讨论,树立正确思想

除了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外,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合作与讨论,开展小组活动,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于思维碰撞中树立正确思想。因为公共秩序涉及社会生活、生产以及工作、交通、各方面管理和公共场所秩序等,所以,“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节课有很多情境化的问题或故事需要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进行话题的讨论,既能够让学生看到秩序的重要性,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秩序情境的思考中,又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化讨论中指出自身言行的正确与否,拉近大家的距离。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在以上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中已经确定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为学生思维的互动与碰撞提供机会。

比如,教师围绕“公共标志我知道”的主题,依托教材和实际生活,对公共标志所出现的场所以及置身其中的感受进行讨论和总结,最后再进行小组成果的展示。在对公共标志展开讨论时,学生首先能够知道禁烟的标志经常出现在餐馆、商场、医院中,当我们身处无人吸烟的环境,便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请勿大声喧哗的标志会出现在图书馆、电影院、医院等,当我们身处这样的环境,能够享受宁静的气氛。再如,我们生活中还有“请勿乱扔垃圾”的标志,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基于此讨论与探索的过程,学生不仅对公共标志有了一定认识,也知道了遵守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三、聚焦现实生活,强化实践体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其“育人”功能也最终会体现到现实生活中。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生活化元素的融入,立足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构建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整体育人质量得到提升。

(一)链接生活,鼓励自我表达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中展开思考与探索,教师要主动将课程知识与生活链接,让学生立足现实生活,感受课程知识在生活中的体验,意识到自身所学知识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运用于生活。在生活化情境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阶段,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呈现生活实例,让学生站在特定场景中明确自己的行为和做法,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完善自身综合素养都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共秩序体现于生活中,所以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和表达对秩序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言行的自省。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图片或视频:呈现生活中让人不舒服的现象:排队过程中有人插队或者一人代多人排队,学生观察后能够联想到自己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这类问题,并能将心比心,真实体会被插队人的感觉,对此,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反对看法。之后视频中播放以下画面:有一些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默认了此类事件的发生。在此阶段,教师可提出问题: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呢?基于对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体现出不理睬的态度只会让更多人变本加厉,所以可以用合适的方法去提醒,这样才能使更多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基于此过程,学生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懂礼貌、守秩序的良好习惯。

(二)实践体验,养成良好习惯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切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要落到实践中,要让学生“有所思”的基础上“有所行”,这样才能深化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实践是强化学生认知与感悟的重要方式,能够使学生自觉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体现出其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可以说,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知识内化情况的外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的行为习惯,还可以丰富学生对“道德”的认知,继而达到强化与提升的目的。

在公共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针对该问题,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深化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操场上奏响了国歌,升起了五星红旗。

场景二:跟着父母走上街道,看一看人与车辆都在如何行动。

场景三:带着父母去图书馆,看看图书馆有哪些标志,大家又是如何做的。

以上场景的完成需要教师立足生活,将自己置于相同的场景下进行体验和感受。场景的设计较为简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完成。当学生真正身处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时,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公共秩序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所以,身为公共社会的一分子,我们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也有责任劝阻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当然,要想全面发挥其“育人”功能,仍然需要教师深度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将立德树人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有效掌握课程重难点知识的同时,获得正确观念的熏陶和感染,并自觉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做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法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微博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初探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