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聂进飞 焦春歌 高俊玲
石家庄市柏林庄学校始建于1907 年,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学校,它是北京101 中学的前身,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套人民币的印刷厂所在地。2021 年3 月,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正式开启,我校有幸数次来到巴蜀小学实地学习,成为巴蜀小学项目实验校。
“教育是做的哲学”,这是巴蜀小学秉承与坚守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做,就很好”,这是我们笃定和坚持的教育信仰。本着“做”是行动哲学、是实践智慧的思想,我们在根植本校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开启了柏林人的实践之路。两年多来,通过深入学习巴蜀,我们逐渐找到了柏林与巴蜀在学校发展中相同的逻辑起点。这所百年学校立足实际,全面梳理我们已有的实践,朝向“五育并举”的发展目标,在“精准理解—个性创生—校本实践—推广应用”的探索过程中融合巴蜀的成果资源,逐步打造了“全面树人”的教育新样态。
如果把学校的所有课程看作一棵大树,那么国家课程则是主干。在坚决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尝试对各学科课程内容予以丰富或者融合,探索学科综合化育人的新路径,在完整的生活中寻找课程之源。
1.从内容入手,对学科课程进行合理补充
根据各学科教材的基础内容,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长,选择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源进行拓展教学。如体育学科,在开齐开足课时的同时(一、二年级每天一节,三至六年级每周四节),划分为常规体育课和专题体育课;每周一次专题轮滑课、一次专题武术课;隔周一次篮球课、一次足球课、一次健美操课;冬季的雾霾天气适时开设室内体育健身操、棋类竞技、健康科普课程。这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延展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追问跨学科学习,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互动建构、合作探究知识,有利于学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通。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学校艺术学科教师和语文教师协同开发并实施了具有跨学科优势的阅读课程。
我们从指向核心素养的大观念教学出发,依循美术、语文学科规律,将其与语文阅读课程进行重组建构。语文学科探寻“读”的路径,以核心问题为驱动,设计挑战任务,让高阶思维真正发生;美术学科精心策划“艺路书香”活动,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人物皮影,绘制抱枕,用超轻黏土及十字绣制作故事人物、道具,用纸工剪折出立体绘本,用极富艺术美感的形式表达阅读理解。学生的思维、情感借助美术创作的方式得以表达,实现了将美术学习落根于转化生活、美化生活和提升生活的美好愿景。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提供丰富素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学校相继开发出五个项目式研究课题,供学生学习、探究与实践。一是依托学校小菜园和无土栽培基地,开发出了以蔬菜种植为任务驱动的项目式课程;二是依托班级孵化箱开展了“小鸡的孵化”探秘课程;三是依托学校劳动馆开发了“我的美食”课程;四是以班级戏剧节为契机开发出校园红色戏剧课程;五是依托学校开放式校史长廊开发出了“校园里的红色历史”探究课程。
1.种植项目驱动下的多学科融合创新实践活动
我校利用项目式学习(PBL)方式进行了无土栽培活动。该项目式活动融合了语文、数学、美术、科学、劳动等学科,分为劳动种植实践、观察记录活动、总结实践经验三大主题,包括“准备、育种、移植、养护、售卖烹饪”五个学习单元,周期约20 天。如“小小农场主”通过驱动问题“如何能够种植出令客户满意并能有收益的蔬菜”,使学生经历自主寻找客户、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调查、签订合同、种植蔬菜、维护管理及进行销售、成本利润分析等全过程,并发动班级同学去种植以便提高产量,在此过程中还将开展种子发芽科学实验、蔬菜辩论会等丰富的活动。蔬菜成熟后,在校园内举行农场集市,学生精心设计了宣传牌和广告词,并设计了抽奖、问答、赠送小礼品等促销方式。“售货员”整理自己的收入并做好记录,以此培养理财能力。最终挑战是“美食课程”,学生变身“小厨神”,用亲手栽种的蔬菜做出各种美食。两个多月的劳动成果,给学生带来了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整个种植劳动过程以点带面,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充分体验到完整的劳动过程,从多学科、多角度提升自身的观察力、沟通力、自主学习力、数学逻辑能力、分析与批判思维、深度阅读与有效写作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力等综合技能,体会丰收的快乐,得到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2.“小鸡的孵化”探秘课程
生命教育和自然教育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生命的可贵,感受照顾一个小生命的不容易。此项课程融合了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一段难忘的旅程。自孵化器进班后,学生就和老师一起开启了“孵小鸡”的学习之旅:选取种蛋,保证孵化温度、湿度,7 天照蛋,18天落盘,小鸡破壳,配制开口药等,结合学校的“家长进课堂”,孵化基地的家长朋友给孩子们带来了一门全新的课程。
孵小鸡是件充满期待也会带来忧伤的事情。孵化成功的,欢呼雀跃;孵化失败的,伤心失落;还有意外把蛋摔碎的,看着小生命的失去,痛哭流涕……一种普通常见的食物,只用21 天就被赋予生命的意义,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诞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和成长的力量。
就这样,我们在有趣中看见学生完整的生命个体,在核心素养下打造儿童立场的学科综合育人新样态,在有料中走向深入与多元的“问”与“对”,叩问课程改革和学校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全面树人”的育人总目标。
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多维度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数据应用体现得淋漓尽致。学校能够通过这种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方法收集与分析学生的行为属性、学习生活习惯等主要信息,完整描述教育目标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塑造柏林师生共同的价值观,继而实现学生自觉、自律,“成为心中的那棵树”。这样的评价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具化学校的育人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在课堂内外落地,推动学校高质量教育的持续与发展。
我们尝试基于本校实际,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一个多维度评价学生的方式。
1.研发“柏校好少年”,智能评价引领护航
“巴蜀榜样章”是我们在评价工具方面学习临摹的出发点。“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面荣誉墙”,是我们评价研究的初衷。2022 年,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创建团队共同研发了一个关于评价的手机小程序———柏校好少年,从德智体美劳多维度评价,从课堂上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到课堂外待人接物、就餐列队,再到家庭的文明礼貌、劳动参与……我们将评价平台命名为“柏校好少年”,力求使学生评价逐渐从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使评价凸显以下几点:
第一,评价有普及性,易操作。能依托手机二维码“扫一扫”功能进行。
第二,评价的涵盖面广泛,包括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第三,评价的方式不仅局限于颁发奖章,还可以有颁奖者的点评或者文字描述。
第四,评价的权利不局限于教师群体,还要囊括校园内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所有人员,如门卫、保安、清洁工、食堂师傅等。
第五,评价能够随时动态化呈现。如每周、每月针对德智体美劳五个层面以图表的形式形成每个人的奖章汇总,并予以简要点评。
第六,兼顾学生隐私权,非注册认证的人员没有查看学生奖章的权利。
在实践中,我们按照多维度的可视学生评价的实施流程,即评价规划与培训—评价分类实施—评价督导与反馈,三者循环往复,三阶推进,以不断完善评价维度与评价工具。
2.创生专属教育IP“柏小林”,打通多元育人通道
校园吉祥物是一个学校的精神象征,也是学校文化的交流者、校园活动的参与者、课程建设的助推者。它代表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更传递出我们美好的教育追求和愿望。为了使评价系统更好地表达出柏林独有的教育内涵,增加亲切感与认同感,学校研发团队将目光聚焦到了校园吉祥物上。
2022 年6 月,经过学生创作、展示、海选、讨论、修改等一系列的创生历程后,学校专属吉祥物——“柏小林”正式发布。其可爱的外形、富含柏林意蕴的元素以及萌趣的动作,深受师生喜爱,也引发我们的无限创意:如果能将其打造成系列化教育IP,让它融入校园生活,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
同年,研发团队在吉祥物基础上衍生出两个系列柏小林主题表情包,并在微信表情中正式上线,成为我们智能评价系统中活泼有趣的补充。截至目前,第三个系列表情包已进入设计落稿阶段。它在师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角落里,在教师的表扬与鼓励中,在教师与家长和谐亲切的沟通中……我们惊喜并真切地感受到:它不仅是一个图案设计,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个具有文化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且兼具引领示范价值的有生命力的个体,它真实地陪伴在师生身边,与全体师生共生、共长,为学校全面育人提供了多元化通道。
“柏校好少年”App 设置有五大评价领域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而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也找到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一是评价的改变带来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变,逐渐将以前模糊化的管理变成基于目标的量化管理。
二是学校评价指向人的发展。由评价“是什么样的人”转向评价“成为怎样的人”,对学生个人的综合评价更有针对性、有效性,从源头和根本上回应“人”的全面培养。
三是评价工具从无到有的研发,有意识地自主开发针对不同对象的评价工具,力图构建以评价促进学校管理、课程开发、教师教学及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体系。
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不断修正,让评价系统在迭代更新中更加本土化,为学生成长护航。
我们有了既定目标,就有了研究的方向,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和问题。关于扫码终端,多方案、多形式、多次尝试,几易其稿,更新换代。仅仅一个年级的试运行,就让我们进行了不计其数的数据汇总、阶段性讨论。理想是丰满的,研发过程必将是充实的。
一是评价的出发点仍以检查监督的功能为主,评价结果大多以分数或等级呈现,反馈以一次性为主。
二是评价工具的科学性不足,教师缺乏开发测量工具的经验和知识,评价目标不明确。
三是对评价数据的分析停留在浅层上,缺少对评价数据的深入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应用。
四、朝向有梦的远方——我们的美好愿景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样子,是柏林的办学宗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成为心中的那棵树”是我们对孩子们人生的美好期待,更是我们给自己教育生涯描绘出的美好愿景。
“教育是站在未来的立场反观当下的哲学。”学校在转化落地、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激发师生内在成长动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课程综合化操作路径,探寻多元综合的学生评价体系,寻求师生的共生共长。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学校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融合优秀的教育理念,借助技术以及一系列的学科课程实践活动,探寻行之有效的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方式,在实践中将教育思想扎实落地,才能打造出“全面树人”的教育新样态,赋能所有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