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衔接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
——以多元数学游戏的运用为例

2023-04-19 03:46文|
新课程 2023年21期
关键词:幼小双向建构

文| 郑 贤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双向衔接要体现在教法、学法、活动、实践等层面,要从一年级新生特点出发。这样既能够为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铺路搭桥”,促使学生尽快适应小学数学课堂环境,还能搭建“乐学优学”的阶梯,使学生在数学游戏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从而实现无痕过渡和有序衔接,为学生学好数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一年级数学教学要体现平滑过渡、有序衔接的特点。教师要从幼小衔接期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客观认识游戏化教学在幼小双向衔接中的应用价值,立足新课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建立多元衔接机制,优化数学教学设计,使知识的呈现更生动、更直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优化衔接逻辑,在数学游戏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真学、真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深学优学,抓牢双向衔接契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新环境、新课程、新教法、新老师和新同学,都会为学生带来一定压力。所以,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过渡和发展。这一阶段的学生尚处于直觉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相对薄弱,在学习上有一定的依赖性,缺乏自主思考和自主判断意识,在学习中善于模仿,但缺乏创新。学生观察视角比较直观,更倾向于可视化思维,在思考方面感性化特点更明显,如描述“长方形”时会说“比正方形瘦一点”。这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在一年级学生中比较常见,而这一特点与游戏化教学理念相吻合,这也为数学活动的游戏化开展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

三、实施条件

数学活动游戏化符合幼小双向衔接要求,具有益趣、益智、生动、活泼的特点,符合一年级新生的认知和行为特点。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恐数”,认为数学深奥、严肃、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在灵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学生能够深入情境,体会沉浸式学习的乐趣,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认识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小衔接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转化与衔接,帮助学生建立探索数学知识的阶梯,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以及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兴趣。游戏化活动能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真正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学课堂,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幼小双向成功衔接。从起步阶段即强化学生的学用意识,这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四、幼小双向衔接下数学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一)立足素养,实现多元衔接

课程内容:5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目标:认识5 以内的数,并会进行加减运算。

活动:以游戏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我身上的数”游戏,让学生用数学方式来表达。比如,“我有1 双眼睛,有2 只手,每只手上有5 根指头”,或者“我有2 支铅笔,有1 块橡皮”。学生“接力”轮流说,看谁找出的数多。这样的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同时建立数学与游戏、数学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另外,要实现学习品格培养的衔接,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可以设计“我当小老师”游戏,让学生相互评价数字书写是否工整、加减计算是否正确、书写页面是否美观等,这些都是关系学生学习品格培养的重要因素。

多元衔接能够让幼小过渡更加顺利,帮助学生清楚认知和行为障碍,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注入活力。

(二)平稳过渡,把握知识脉络

课程内容:认识位置

目标:让学生懂得如何分辨和确定位置。

活动:校园探索。

在学习“位置”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校园探索”游戏,将学生带到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位置、认识位置,同时学会表述位置。对多数学生来说,“位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而在游戏活动中,位置变得可视、可触、可感、可说,这样可以达成直觉思维、直观思维到理性思维、概括思维的过渡,学生不会感到学习内容和形式过于突兀,从而提高接受能力。

在“校园探索”游戏中,学生尝试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述位置。比如,看到操场,学生会说“操场在我们的前面”;看到旗杆,学生会说“旗杆在我们的左边”。在学生熟悉了游戏规则后,进入“我问你答”环节。一位学生随机提问,另一位学生准确回答。比如,学生甲提问:“花坛在哪里?”学生乙回答:“在我的左边。”

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新校园,还学会了用数学的方式表达校园事物所处的位置。在学生熟练掌握位置的判断与表述后,教师还可以设计“校园小导游”游戏,让学生尝试将位置和路线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比如,教师询问学生:“请问小导游,我要去图书馆,你能告诉我怎么走吗?”学生会针对刚刚走的路线进行规划,然后给出答案:“您沿着这条路往左走,就会看到一个花坛,绕过花坛再往前面走,就能看到图书馆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思维会变得更活跃,主动去梳理知识脉络并应用知识。

(三)以生为本,构建衔接逻辑

课程内容:认识图形

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图形,打造生本课堂,以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行得通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快乐建构。

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喜欢的积木游戏。积木是学生经常用到的学习材料。在“图形归类”学习中,学生将积木按照“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进行分类。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勾连以往的知识,如有的学生能够把相同的图形分类归纳,但是却混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名称。这一环节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名形相符”,使其不但能分辨形状,还能认识各种图形的名称。

在接下来的“快乐建构”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形状的积木,让学生堆高,看谁能将积木堆得更好。这一环节考查的是学生的图形和空间建构能力。学前阶段有丰富的建构主题活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建构原理和技巧,所以,在图形建构中能够实现新旧知识的勾连,同时会进一步关注各种形状的性质,如长方形、正方形有平面,可以让建构更稳定;圆容易滚动,所以不宜做底基;形状相互交叠、挤压就能形成新的稳定结构,这里又涉及平衡建构和立体建构知识……在数学游戏中,学生不再亦步亦趋地被动学习,而是主动探索学习方法、整合探究思路,敢于在游戏活动中不断探索、尝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学习、深入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四)注重实践,鼓励真学、真做

课程内容:认识钟表

目标:引导学生认识钟表及其表示的时间,体现了“数学改变生活、数学优化生活、数学创造生活”的特点,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活动:我的时间表。

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可以设计“我的时间表”探究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不但要认知钟表,表述时间,而且要制定一张属于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用绘画的方式表述自己每天的活动安排。比如画一个表盘,上面显示的时间是6:30,旁边画一幅小朋友起床的简笔画,表示这个时间要起床;画面钟表盘上显示的时间是7:00,旁边画一个小朋友在吃饭,表示这是吃饭的时间……学生以绘画的方式来制订时间表,一方面弥补了词汇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在绘画中强化了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进而能够熟练、正确地表述时间,注意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这是一般化语言表述很难体现的。

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大家的时间表做得非常好,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按表上的时间做事,形成时间观念,大家能做到吗?”这里又从课堂游戏过渡到生活实践中,有利于学生良好作息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数学游戏能够整合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这些要素。这样的方式比之前的数学学习更有深度,同时保留了数学活动的趣味、生动、直观化特点,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五)纵深求索,提升综合素养

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

目标:通过数学游戏来引领学生纵深求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活动:聪明的邮递员。

在“聪明的邮递员”情境游戏中,教师提前准备了标着1~20 号的小邮箱(快递盒改装),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三封“信”。信的内容就是20 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题。学生要计算出得数,然后将信件上的得数和邮箱号码对比,找到相同的进行投递。比如,拿到的信件上写的是“15-7”,那么学生就要找到标号是“8”的邮箱进行投递。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要观察、计算、对比。这种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口算和判断能力,在竞争环境下轻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在幼小双向衔接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秉承游戏化、生活化、实践化原则,从衔接要求和实际学情出发,为学生创造衔接有序、意趣融合、激励探究、发展素养的崭新学习空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学习方法、实践能力方面有很大进步,同时,数学思维获得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提升。

(二)案例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数学认知、数学思维、理解与实践能力等。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所以,在数学幼小双向衔接中,教师要突出多元衔接特色,深入发掘数学活动游戏化的价值,这样才能形成全域、全面、全景式的衔接体系。这就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侧重点的衔接

学前数学教学以游戏课程为主,所以,一年级数学课堂也要融入游戏化元素,而且教师要协调好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因为游戏化和游戏截然不同,游戏以娱乐为主,而游戏化以学习为主,是助力学生数学学习的工具。厘清这一关系,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主题清晰、主次分明,避免学生出现“只玩不学”的问题。

2.幼小双向衔接要突出一个“稳”字

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所以,教师要以游戏化活动为抓手,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将所学知识归纳到同一知识网络内,从而消除知识“断点”和“盲区”。

3.要实现学习品格的衔接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数学学习习惯,着力打造生本课堂,以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行得通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以游戏化的方式构建幼小数学课程的衔接逻辑,这样往往能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游戏化学习为支点,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平稳过渡,激发学生热爱数学、自主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经验,在实现双向衔接目标的基础上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幼小双向建构
双向度的成长与自我实现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建构游戏玩不够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