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付 艳
《竹节人》是一篇充满童趣与回忆的散文,收录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细致地回忆了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以及如何在课堂上偷偷玩耍,最终被老师没收的经历。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老师也表现出对竹节人的喜爱。这一细节巧妙地揭示了老师童心未泯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文章不仅仅是一段回忆录,还体现了“阅读策略单元”的教学理念。《竹节人》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多种目的和方法。为此,教材特别设置了三个阅读任务:写玩具制作指南、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以及讲一个与老师相关的故事。这些任务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研读文章,理解并体会文本的多重含义。
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单元导语强调了有目的地阅读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教材编写上的一次创新,也是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指导。通过《竹节人》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验文本阅读带来的乐趣,还能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感悟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2.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完成阅读并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并锻炼阅读能力。
3.品读文章中生动、幽默的词语、句子。
1.了解做竹节人的过程;感受斗竹节人的快乐。
2.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
1.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课文导语中设计的三个阅读任务。
2.体会“根据阅读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的语文要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竹节人》。请问大家知道竹节人是什么吗?
生:我知道,竹节人是一种传统玩具,是用竹子做的。
师:没错,那么,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自己动手做过玩具呢?
生:我做过纸飞机,还用泥巴捏过小动物。
师:看来大家都有丰富的童年经历。我们先开始快速地阅读一篇课文,看看作者究竟是怎样来写自己的童年经历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
师:同学们,《竹节人》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
生:它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制作和玩耍竹节人的事。
师:非常好,这篇文章不仅是回忆,还体现了什么特别的阅读策略呢?
生:文章通过讲述童年的游戏经历,展示了“有目的地阅读”的这一策略。
师:很棒!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竹节人》一文中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个游戏的,以及是如何表达对童年的怀念之情的。
生:文章让我感受到了制作玩具的乐趣,还有和同学们一起玩耍的快乐。
师:对,制作和分享玩具是童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文章中,作者是如何描述这种乐趣的呢?
生:作者通过详细描述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以及他们在课堂上偷偷玩耍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件简单快乐事情的怀念。
师:很好,文章中还有哪些部分让你们感到特别或有趣的呢?
生:我觉得老师没收竹节人,但最后自己也玩起来的情节很有趣。这说明即使是成年人也保留着童心。
师:确实,这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怀念。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课前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竹节人》一文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讨论文章中的细节,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师:同学们,为了让我们的阅读更有趣味,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叫作“寻找线索”。
生:听起来很有趣,我们该怎么玩呢?
师: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竹节人》一文的内容相关。你们需要快速阅读文章,并找到答案。
生:那我们需要整篇文章都读一遍吗?
师:不需要。这正是“有目的地阅读”的关键所在。根据问题的内容来决定你们需要关注文章的哪一部分。
生:明白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地找到答案。
师:对。第一个问题来了:文章中,作者是怎样描述制作竹节人的过程的?
(学生快速翻阅书本,寻找答案)
生:找到了!作者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毛笔杆锯成短截,并将其作为竹节人的头和身体,以及怎样用线把它们串在一起。
师:非常好!接下来的问题是:文中的“我”和同学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玩竹节人的?
生:他们在课堂上利用桌子上的裂缝来玩竹节人,还在下课时在教室里摆开场子玩。
师:很棒!你们迅速定位到了文章的关键部分。最后一个问题:文章中有哪些描写展示了老师也喜欢竹节人?
生:文章最后描述了老师在办公室里也在玩被没收的竹节人,而且“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这显示了老师也有童心未泯的一面。
师:非常好,你们都做得很出色!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不仅复习了文章内容,还练习了如何有目的地阅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根据具体问题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关注文章的特定部分,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情景模拟的活动。想象一下,如果你们是《竹节人》故事中的角色,你们会怎么做?
生:我想我会尝试自己做一个竹节人,就像故事里的孩子们那样。
师:那太好了!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孩子,你最期待的竹节人游戏是什么?
生:我期待跟朋友们一起比赛,看谁做的竹节人更酷,更能在比赛中赢得胜利。
师:这正展示了童年游戏中的竞争和合作的乐趣。那么,如果老师突然出现并没收了你们的竹节人,你会怎么反应?
生:我可能会有点失望,但也许我会试着去理解老师的行为,或者想办法说服老师还给我们。
师:这是一种成熟的处理方式。那么,如果你是没收玩具的老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生:可能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玩耍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但作为老师,我也会理解学生对玩具的喜爱。
师:很好,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非常重要。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情景中学到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可以学到,即使在困难的情况下,也应该尝试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对,这正是情境创设带给我们的深刻理解。那么,这样的活动对你们理解《竹节人》的故事有什么帮助呢?
生:通过模拟故事中的角色,我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感受,也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师:很棒!通过情景模拟,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你们都做得非常出色!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竹节人》的故事情节和角色感受。通过模拟故事中的情景,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和冲突,从而加深对故事主题和寓意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进入小组合作环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来深入探讨《竹节人》这篇文章,并基于所选角度,共同讨论并准备一个小组展示。
生:我们小组选择探讨竹节人游戏在孩子们生活中的意义。
师:很好,你们可以讨论游戏对童年生活的影响,以及它如何给孩子们带来乐趣。
生:我们小组想从文章的写作技巧方面来分析,如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呈现童年回忆的。
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分析角度。你们可以探讨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这些修辞手法是如何增强故事表现力的。
生:我们组决定讨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特别是老师没收玩具这一情节。
师: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你们可以讨论这一行为背后的教育意义,以及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
师:大家都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先从第一个小组开始。(指学生)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生(第一组):我们认为,竹节人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教会了我们创造和团队合作。通过制作和玩耍竹节人,我们学会了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乐趣。
师:非常好的观点。接下来,第二组。
生(第二组):我们分析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竹节人的部分,如用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师:很棒的分析。最后,第三组。
生(第三组):我们讨论了老师没收玩具这一行为。我们觉得这反映了老师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但同时也展现了老师的童心未泯。
师:你们的讨论都非常深入。通过小组合作,大家不仅加深了对《竹节人》文章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从多角度分析文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学习,旨在鼓励学生深入探讨《竹节人》的不同方面。小组合作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文本。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次《竹节人》的教学整体上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多种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在“有目的地阅读”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根据阅读目的快速提取信息,显著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然而,我也意识到课程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语言方面,我发现自己有时使用了较为正式和书面化的语言,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感和课堂的氛围。未来,我将尝试使用更加生动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语言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虽然小组合作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观察到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不够高。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参与和贡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发挥空间。
总体来说,这次教学是一个宝贵的学习经验,不仅对学生有益,也为我自身的教学提供了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互动和富有成效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