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110045)
工匠文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诸子百家中墨家创始人墨子和传统工匠大师鲁班,他们均出身当时的社会底层,是世代工匠的家庭,十几年如一日,苦学技艺与机关术,精益求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闻名遐迩的技术发明大师和能工巧匠,现如今木工使用的许多工具都是鲁班所创造。他们集发明家、工匠大师、技术能手于一身,其劳动实践、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班墨精神,也就是新时代工匠文化的精神内核。工匠文化是历代以来劳动者职业行为与价值的体现,也是卓越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体现,以墨子、鲁班为代表的班墨文化是中华工匠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但是形成于封建农耕时期的班墨精神在时代化信息化的工业文明社会得到继承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化表达,因此要赋予其适应现代化的全新内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文化。班墨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瑰丽宝藏,更是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智能制造“制造强国”的文化推动力,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脉和灵魂。
以儒家、道家和墨家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文化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更是一种内生的、长久的、隐性的教化力量,深刻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以工匠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养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在精神、文化底蕴之外更涵养着学生未来作为职业人的职业精神底蕴。以班墨精神为着力点,发挥传统文化教化的能动性,将工匠文化浸润到职业教育当中,不仅可以涵养培育职业教育受教者的工匠精神,更能够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深层次理解工匠文化内核,在进入相应行业时践行和弘扬工匠精神,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教育受教者的内在理想信念追求、思维模式和视野,外在行为驱动、处事方式等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是个体发展的内生动力,对学生服务社会软实力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引领受教者将个人理想、职业理想融入祖国与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将受教者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个体昂扬向上、自信、自强的精神气象与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富强相结合,源源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竞争能力,驰而不息拓展自我子夜边界。
时代需要大国工匠,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工匠文化与高职传统文化育人机制的结合在政策指导方面有着优势条件,相关部门政策法规的颁布为两者的结合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当下,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在经历关键转型期,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升级、迭代、转型到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在这样至关重要时期更具有市场吸引力。故而,职业教育在不仅要在受教者专业素养上下功夫、重打磨,更要在其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文化素质方面加强培养,尤其是加强受教者对传统的敏锐洞察力和感知力。
教育部在2013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院校的建设实施意见》中,着重强调了传统文化在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中占据的关键位置。在2017年,国务院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三全育人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基本方针,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最终,我国以法律形式确认“工匠精神”,202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这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必须性、迫切性和重要性。
这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法律法规都说明了工匠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有着现实的、紧迫的需要,并且为传统文化育人机制与职业教育育人机制的充分有效结合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支撑和完备的政策指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匠文化本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璀璨明珠,如前文所述,墨子和鲁班是工匠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二者具有最出色的、最绝妙的手工技艺,这些手工技艺历经千年与手工技艺者一同构筑了工匠文化的厚重底蕴,顶尖手工技艺者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映射出的文化品性在不断积淀和发展过程中凝聚为一种高质的传统文化。因此,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育人机制存在密切关系也为二者的有效结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3]工匠文化在新时代不仅给高职教育以启迪,更是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铸魂凝心的思想伟力,是浸润新时代职业教育紧迫且必需的。一些国家也曾培育出“工匠精神”,以德国为代表,制定了一系列现代工业行业的标准,经过不断的改造,更加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工业社会。相较而言,工匠文化除了具备班墨文化的传统底蕴,更加注重实践创新。同时,职业教育相对于本、硕教育来说,更加注重受教者实践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在职业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的现今经济社会,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兴更是“大国智造”的核心支撑。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在理清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基础上,着重对受教者进行以工匠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作为我们的“根”和“魂”,要在受教者接受教育过程中内化于本心,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外化于行动,如此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教育发生的前提在于文化认同,在于人类对自身生命和生命所创造的认同。”,[5]用工匠文化涵养职业教育的内在自信,能够帮助学生从源头上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情感上由衷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认同,才会在内心深处激发出对本国文化的信心与力量。工匠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传承洗礼但依旧被弘扬珍视的核心理由就是其所蕴含的优质职业道德和素养,高超的技术技艺底蕴以及与新时代注重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相契合的内涵。以工匠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涵养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立自强的丰沃土壤,是应该传承、保护、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思想道德引领。铅华洗尽,返璞归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粹,职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受教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
从历史发展来看,工匠文化自产生之初,其基本内在逻辑就实现了对知识理论的自主扬弃,注重对人才的技能养成,同时塑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道德并且强调工匠修身为本。这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规律相互契合,故二者在逻辑内涵上是相同的;从精神内核角度看,工匠文化是对职业教育的创新,是对历史责任的积极担当,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行动指南,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厘定办学定位的核心标准。在职业教育实践中汲取、借鉴、融合工匠文化,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1.工匠文化融入学科专业课程
工匠文化浸润职业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与具体学科的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传统文化培育机制是通过那些蕴涵在千年文化长河中的精粹思想对受教者开展教育,而工匠文化作为精粹之一,与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关联性。施教者将工匠文化的元素与具体学科专业课程相融合不仅可以实现全方位育人,更可以实现以文化人,润己泽人,增强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提升对受教者专业素养、个人品德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引领式教育,使工匠文化不断浸润受教者。
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校多以第二产业类专业为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机械设计与制造、飞行器、机械人工智能专业以及校企合作办学以汽车生产与制造为中心“双元制”教学的中德学院,这些都能够在专业课程中非常契合的加入工匠文化元素,并以此为抓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行业精神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注重工匠精神,将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入未来的职业生涯,将每一个产品当作是独一无二的“作品”进而精心打磨,制造出更多含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更多前沿科技、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产品。故而,在教育过程中将工匠文化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育人机制与职业教育育人机制的相互融合。
2.工匠文化融入学生校园生活
文化作为思想上层建筑,从实践中总结而来,并不断沿袭传承至今,用传承千年的思想文化指导现实必定要与新时代的实践相结合,尤其是工匠文化浸润新时代职业教育,应与受教者的校园学习、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这样才能在对受教者的思想教育效果上取得预期的成效,并且在教育目的上达成预期目标.“工匠精神”从总体层面来说包含了专注、敬业、精进、创新这四个方面的内涵。故而,在将其融入受教者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时也需要从以上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塑造校园文化为切入点,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例如在班级文化墙上粘贴标语,在每次课程之前同学们齐喊校训或者院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核。这是在受教者的日常校园生活中采用的基本文化塑造方式。其次,职业教育主体可以积极开展体现“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竞赛、系列主题嘉年华活动,动员学生踊跃参加省市全国的技术技能竞赛,为受教者能充分接触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提供坚实基础。“每一种主题活动和技能大赛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工匠精神的多层含义”。[6]最后,每个年度开展“大国工匠教育周”活动,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他们作为优秀个体,其言谈举止、做事风格与日常活动都能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大部分特质,并且从这些特质当中彰显专注、敬业、精进、创新这四个方面的精神内涵。将传统文化育人机制与工匠精神润己泽人育人方式相结合是思想精神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这种教育手段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方式有所不同,更加强调在受教者学习生活中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渲染。故而,职业教育主体可以在学校、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地加强对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优秀个体的事迹宣传,从而达到对受教者的塑造和润泽。以我校为例,每年的五月份是学院“大国工匠教育周”系列活动开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学校会邀请大国工匠进校园给同学们开展讲座,近距离接触“大国工匠”感受他们所传递除对工匠精神。也会邀请知名校友回校为学生答疑解惑,明晰价值内核,引领前进方向。
3.工匠精神在实践教育中落地生根
实践是意识的源头活水,传统文化作为意识的体现,需要在实践中汲取不竭动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来源于赓续千年的手工艺者的实践当中。这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属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匠精神浸润职业教育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育,给每一位职业教育受教者开展实践的机会。职业教育主体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成果转化学生具体的实践教育,将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课程教育体系。使学生所受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以及所形成的认识落实到了后续的生活学习中,转化为了更为自觉更高要求的自我准则。让受教者积极主动融入实践环境中,在真实的企业生产制造环境下浸润工匠精神,才能有真感受,真启发,才能在内心深处认同工匠精神、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
装备制造类专业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专业,职业教育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故而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实训教育。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搭建新时代职业教育受教者的实践教育训练平台,协同建立工匠工作室是有益尝试,既能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又能在技术创新、以老带新传帮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校依托沈阳市总工会盛京工匠学院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筹建技艺工作站,开展以提高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汇集行业知名工匠大师,创新职业教育学徒制改革方式,也是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的全新载体。不仅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过程中,更是将工匠精神、高超技术送到企业,为中小微生产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工艺支持。
我国古代科技名著《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里的“巧者”是工匠,“知者”就是研究者、创造者,工匠擅长于重复和复制,真正的大师则善于创新求变,准确地说明了普通工匠和真正的大师之间最重要的差别。纵观古今,创新是一个制造者走向能工巧匠的必由之路,所以,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卓尔不群继往开来的内核,本质是传承与创新的交互。
离开教育谈创新,无异于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新时代,职业教育培养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还要在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注入创新活力,用以指导实践从而实现品质创新、质量革新,故而,职业教育受教者的创新性教育是衡量职业教育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我们应当了解,培根时代的“知识及力量”在新时代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它不再是凝固不变的东西,它已经成为变动不定的东西。它在社会自身的一切潮流之中积极地活动着”。[7]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提高,对于“知识”的界定早已不是从前感性而直白的认识,还将内涵拓展至适应时代的生存知识。浸润了中华工匠文化的职业教育,有足够的理由使人们相信是推动新时代财富资本增长的全新动力引擎。纵观当今全球,中国变革之势百年未有,科技迭代日益加快,职业教育亦是如此,只有顺应新时代发展大势,打破旧有思想观点桎梏,才能通过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技术人才而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
当前,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阶段,就业形势呈现出新业态。职业教育在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的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巨大的发展前景。我们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更要关注其思想素质和道德精神的培育。将传统工匠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文化的一脉相承,更是培养人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