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康
(作者单位:韩国大真大学)
《国王的演讲》自2010年9月上映以来,陆续在各大颁奖晚会上放映。这部电影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了四项大奖,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1]。影片的成功是建立在它温暖人心、充满智慧的故事基础上,而不是它华丽的场面和引人注目的画面效果。除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励志题材外,该影片最打动人的是对人物的细腻刻画,特别是对主人公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二人之间内心矛盾的描写。以上这些因素的融合,让这部影片成为十分经典的电影作品[2]。
《国王的演讲》这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影片,主要围绕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之间的故事而展开。由于口吃,乔治六世无法进行公众演讲。面对乔治六世的健康问题,当许多医生束手无策之际,被视为不合格的“赤脚医生”罗格却挺身而出,他在乔治六世面临生理和心理挑战时给予其帮助,最终帮助他克服困难,使其成功完成了一场重要的战前动员演讲。传统的有关英国王室电影通常将王室描绘成威严和权势的象征,臣民往往呈现出服从和顺从的形象。与这种典型的君臣关系的描绘不同,《国王的演讲》呈现了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之间非典型的君臣关系[3],即导演在君臣关系的基础上添加了师生这一元素。本文将聚焦于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两位主角——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矫正师罗格,从君臣和师生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该电影在场面调度方面对二人关系的塑造。
画面构图中的空间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构成了电影所呈现的世界。不同区域的位置往往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导演对于电影中人物或物品的不同见解。通常画面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中心、顶部、底部和边缘,这些不同的部分在每个具体的场景中可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画面中心的人或物是场景的焦点,对于画面中的其他元素而言通常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画面的左侧或右侧边缘距离中央太远,没有在聚焦点上,因此导演通常会将那些无关紧要或不被注意的人或物安排在该区域。
在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导演通过场面调度塑造了乔治六世和罗格之间非同寻常的君臣关系,同时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这建立在两人之间的信任不断加深的基础上。在乔治六世的心灵成长过程中,罗格医生成为他的良师益友,而乔治六世则放下了身为王室成员的骄傲,真诚地对待罗格医生。最终,在罗格医生的指导下,乔治六世逐渐克服了口吃问题,实现了真正的内心成长。
在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初次相遇的场景中,乔治六世因其王室身份而被安排在画面的中央位置,而罗格医生则被安排在边缘,显示了他们地位的不同。这种场面调度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君臣模式,体现了王室和臣民之间的距离。在随后的交流过程中,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乔治六世试图让罗格尊称自己为“陛下”来掩饰内心的软弱,但罗格医生拒绝了这种称呼,坚持称乔治六世的昵称“伯蒂”,并要求平等真诚地相处。这一场景表现了两人间不同的立场和态度,揭示了他们在观念上对待彼此关系的差异。
在后面的场景中,为了展现乔治六世由口吃而带来的自卑,导演一反常态地将乔治六世安排在了画框边缘的部分,面朝向镜外且眼睛向下看,借此突出该人物此时内心的焦灼。与之相反,此时的罗格医生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同时安排了大量的画面占比来突出他此时的自信。二人彼时的心理活动在场面调度的安排下,搭配着体现俯仰关系的镜头被巧妙地诠释了出来,同时新的关系也已形成,即师生而非君臣。在这场治疗中,罗格医生此时仿佛乔治六世的老师,他去引导、帮助乔治六世矫正口吃,而不是之前那样以一名卑微的赤脚医生的身份去面对这位来自王室的病人。
电影中所展现的罗格医生的诊疗室里,沙发并不显得拥挤,然而摄影师却将乔治六世和沙发安排在一个小角落,而整个房间的其他区域都是孩子们恣意涂鸦后色彩斑驳的墙壁[5]。这样的画面似乎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乔治六世被一张金黄色边框的沙发困在角落里,宛如被囚禁在一个名为“皇室”的金色笼子里,拥有“皇室”身份却失去了自由。
还有一点在这部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在二人对话的过程中,一盏暖黄色的灯被安排在罗格医生出现的画面中,这寓意着罗格医生就像一位心灵导师一样照亮了乔治六世未来人生的道路。事实正是如此,在后面的剧情中,乔治六世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不断克服自身的“口吃”问题,最终在万千国民的期盼声中完成了战前动员演讲。
在影片中,除了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的那种亦是君臣、亦是师生的关系外,还伴随着其他感情关系线,并且十分饱满,如有关于妻子孩子,有关于父母哥哥,在与不同的人相处时,导演在镜头的调度上也不同。例如,当乔治六世与妻子孩子相处时,通过他们之间的身高差以及把乔治六世安排在画面中央等手法,突出了乔治六世作为丈夫与父亲的那种伟岸的形象,同时突出了他在家庭当中的主导地位。
而在与父母和哥哥相处时,乔治六世则被安排在了画面的边缘位置。在父亲面前,乔治六世总是努力维持最佳状态。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极为严格,这导致了他在幼小的心灵中对父亲产生了敬畏感,这种过分的敬畏感正是导致乔治六世口吃的关键所在。他的父亲乔治五世认为自己本身也曾害怕自己的父亲,因此他认为儿子对他感到害怕是理所当然的。他的父亲从来没有想过,乔治六世口吃的问题竟与他有着直接的关联。由于父亲过于严厉,乔治六世很早就出现了一定的精神障碍,也正是由此才导致他在面对父亲和哥哥时产生自卑心理。导演巧妙地通过坐立这样的行为状态以及体现俯仰关系的镜头来表现他和家人的关系,体现了他与家人之间那种长辈和晚辈、兄长与弟弟的人物情感关系。在乔治六世的父亲乔治五世发表完国家演讲的这场戏中,乔治六世来到国王办公室与父亲进行交谈。在这组镜头中,乔治六世始终处于端坐的状态,并被安排在画面的边缘。与之相反的是,他的父亲乔治五世则以站立的姿态占据了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画幅,并始终掌控着这场对话。导演通过摄像机对其俯仰关系的拍摄,加上场面调度,将二人之间那种紧张的父子关系充分展现了出来。
通常,画面的上半部分象征着权力、权威和精神信仰,其中的人物或物品完全主导着画面其他部分的内容。相反,画面的下半部分则象征着顺从、无力和软弱。这个区域内的人物或物品在整体氛围中通常处于被支配或受控的地位。
在影片中,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初次见面时的气氛并不是很愉快,因为罗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昵称、聊个人隐私等方式试图拉近彼此心灵上的距离,而这一切行为因乔治六世的不理解而导致了激烈冲突的爆发。彼时的乔治六世充满了来自皇室的优越感,面前的罗格医生对他而言不过是一位帮他医治口吃的平民百姓。于是,对于这一会面,导演把乔治六世安排在了景框中心位置,而罗格医生则被安排在了画面下方位置。另外,在乔治六世前往战前演讲地点的戏中,镜头始终跟随着位于前方的乔治六世,其处于画面的中间位置,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而罗格医生和其他大臣在他的侧后方跟着,略显低矮。导演有意识地把罗格医生和大臣们安排在画面后方,目的是强调乔治六世的主导地位,增强画面的冲击力,使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等人的关系地位一目了然。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四种距离分类,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分别代表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与他人保持的距离或接近程度。每个人根据彼此关系的亲密程度来维持适当的空间距离,而这种距离在影片中常被用来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5]。
在乔治六世接受罗格医生治疗的场景中,导演利用二人之间的空间位置距离,可视化了他们之间不断变化的情感关系。乔治六世在最初接受治疗时,始终坐在画幅的边缘,身体朝向镜头外,并且尽可能地向画框外倾斜,这个时候的镜头视角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给观众此时乔治六世的状态,更是为了让观众站在罗格医生的视点上,来感受此时交谈的紧张氛围。乔治六世被安排在离镜头很远的位置也并不是毫无目的,而是导演在用这样的方式去暗示他与罗格医生之间的心灵隔阂,隐晦地表达了乔治六世处于近乎抵触治疗的状态。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二人的关系也开始逐渐升温,乔治六世在沙发上的位置不断地向中间转移,原本朝向画框外的身体也开始向镜头内偏移。在罗格医生一次次的治疗后,乔治六世彻底地向他敞开了心扉,不再持最初王室面对臣民那种威严的态度,更像是学生面对老师一样认真、虚心地聆听来自罗格“老师”的教导。随着内心世界的不断打开,乔治六世的精神力量也在持续地壮大着。
在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谈论王位继承问题的场景中,起初由于二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感情不断升温,因此在这场戏开场时安排了二人几乎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间,以此显示二人之间亲近的关系。但当罗格医生谈到应该由乔治六世取代哥哥爱德华八世成为国王时,乔治六世突然表现得非常愤怒,他驳斥了罗格医生那形同于叛国的说法。此刻导演通过镜头调度将二人的位置调整至画框的左右两边,借此暗示二人的关系在此时开始处于无法调和的对峙状态。导演在此通过这种空间距离的调控,对二人关系的转变进行了巧妙的诠释。
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指出,人对空间的感知与权力地位息息相关。人类具有领域意识,权势越大的个体通常占据更大的空间。因此,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内的重要性与其所占空间大小成正比。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电影中的空间分配原则同样展现了人物的心理与社会关系。主角通常拥有较大的画面空间,但当失去对场景的掌控、权力地位降低时,其空间则会被压缩。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他们所占据的画面空间。
乔治六世与罗格医生首次会面的场景中,虽然他口吃严重,即将接受治疗,但作为英国王室成员,他自视高人一等,因此在初次会面时他主导了谈话。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被导演通过荧幕上两人的场面调度传达出来。在画面中,罗格医生仅占据不到一半的画面空间,而在反打镜头中,乔治六世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在展现乔治六世和罗格医生的双人镜头中,乔治六世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空间。这些镜头都表明彼时乔治六世处于主导地位。
影片中的大角度俯拍和仰拍视角也令人印象深刻。特别是乔治六世的妻子首次到访罗格医生办公室、罗格进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场景,这些镜头以接近90°的俯视角度拍摄,使人物在画面中被压缩成了平面上的小点;相比之下,乔治六世在签署任命和发表动员演说前走过走廊的场景则以大角度仰视拍摄,天花板上的装饰浮雕清晰可见。这些镜头无论是俯拍还是仰拍,人物的表情都显得沉重,并陷入一种被压抑的状态。然而,不同之处则在于,后者附带了更多导演对人物的主观赞美之情[6]。
《国王的演讲》记录了乔治六世在英国最困难的时期,克服自身的困难,成为国家抗击法西斯主义的象征的故事。乔治六世最终在罗格医生的治疗与鼓舞下成功地完成了战前演讲,使电影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超越了表面的故事叙述。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原因自然少不了演员出色的表现。他们通过动作和眼神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信息,减少了冗长的台词,使电影更具凝聚力,但也离不开导演对场面调度的娴熟运用。影片通过场面调度,展现了乔治六世与罗格之间由君臣关系逐渐转变为师生关系的过程,这为影片的故事增添了温情。在呈现这种变化关系的过程中,影片也融入了励志情感,更贴近现代观众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