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3-04-18 18:55李一凡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数智跨文化命运

李一凡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全球局势以及中国发展现状深刻洞察后提出的重要论述,既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生动体现。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跨文化传播,不仅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长远发展规划机制的优越性,更为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周边国家逐步走向世界,从构想到实施,一个基于中华文明又符合世界潮流的中国声音已经形成[1]。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不仅成为新时代提升我国跨文化传播效能的新任务,也是促进各国文化平等交流互鉴、谋求人类共同发展的新使命。

随着智媒技术的迭代,一个区别于以往的数智时代已然来临:一方面,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5G、大数据等技术蓬勃发展,为新闻生产与传播实践带来新的可能;另一方面,传播渠道正逐步从传统大众媒体走向各种新媒体。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成为受众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基于网络平台的扁平化结构特征,新闻生产过程开始了基于社交媒体逻辑的实践和理念转型——这是一种以“信息网络化”理念对整个新闻的生成、分发、接受及反馈机制的改造。社交媒体、短视频和新闻媒体结合所产生的反应对新闻生态乃至社会生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个全新的传媒生态已经形成。

正如学者尼尔·波兹曼所言:“每一种技术既是包袱也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2]数智时代的新传播生态为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机遇[3]。但是,面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如何见招拆招已成为急需攻克的难题。本文从数智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特点出发,并结合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传播困境,提出应对策略。

1 颠覆性图景:数智时代的跨文化传播特点

1.1 主体边界泛化,用户生产内容成为新型话语模式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对“跨文化传播”这一概念作出诠释,即拥有显著文化差异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交流的抽成,也包括各种文化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迁移、扩散、变化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乃至国家的影响[4]。从定义不难发现,传统的跨文化传播主体主要集中于社会公民,即现实生活中的公众。而数智时代的技术革新使得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形态下放,跨文化传播的主体边界不断泛化[5]。

“滇西小哥”是当今社交媒体上较受瞩目的美食类自媒体博主之一,全网粉丝超过千万。在国内视频自媒体模式趋于同质化、商业变现存在一定困难的局面下,“滇西小哥”选择进军国际市场,通过发布关于中国特色美食制作的短视频,受到国际受众的追捧[6]。

1.2 渠道外沿扩展,新媒体晋升为重要传播平台

传统的跨文化传播由于技术的限制,其传播渠道离不开大众媒体,而数字技术的勃兴则使得跨文化传播的渠道从报纸、广播、电视向新媒体转型。现如今,各类新媒体平台正如雨后春笋生长起来,在跨文化传播活动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火遍全网的“冰墩墩之歌”在国内外短视频平台刮起强烈旋风,不同国家的人民都被“魔性”的旋律和“冰墩墩”可爱的形象吸引[7]。数智时代,下沉化的传播渠道降低了人们获取、生产及传播信息的难度,同时也为各国文化平等交流带来了新的可能。

1.3 内容样式丰富,话语叙事形态向智能迈进

与过去单一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呈现形式不同,承载多种新型媒介技术的数智时代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形式:H5新闻、VR/AR报道,以及数据新闻等各种新报道形态丰富了跨文化传播的叙事形态,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扁平走向立体,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

《中国青年报》推出的融媒体作品《大象,回家了》就是一款运用新兴媒介技术赋能传统报道形态的融合产品,通过VR、交互地图等视觉设计和编程手段,完整、立体讲述亚洲象北移事件,用多元表达、沉浸式体验向受众展现了中国生态保护进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8]。

2 挑战重重:数智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2.1 数字鸿沟难消解:他塑和“数字铁幕”下的声音封锁

数字鸿沟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社区、民族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与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在数智时代更多地表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差异[9]。

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夯实经济基础,大大缩小了与西方的数字鸿沟,但是没有完全改变世界信息流动的不平衡状况[10]12。这是因为经济的增长与媒介技术的迭代不完全同频,当今世界的信息源头绝大部分还是从英美等少数几个媒介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向世界各地流动,中国自身的外宣媒体近年来传播效能已经大大提高,但与这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11]。譬如美国的“美联社”、英国的“路透社”,还有法国的“法新社”等,这些世界级的新闻通讯社在国际新闻流通渠道中占据优势,却存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真实的描摹,无形中建构起数字铁幕,影响了中国声音的有效输出。此外,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使得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在本就不完全平衡的跨文化传播格局中,中国声音成为他塑的对象。

2.2 高低语境难跨越:文化折扣下的低效传播和认同离散

中西方在历史背景、意识形态、语言体系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者在理解我们的文化的过程中会产生曲解,跨文化交际中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折扣[12]。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不同的文化主体间存在高低语境之别,共通意义空间的缺乏易于导致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的产生。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高低语境中的文化产品置换难免会产生意义的缺损和扭曲,同时由于中西方基于各自“想象的共同体”构成了截然不同的民族情感,对于异质文化就会趋向于对抗式解读,从而遮蔽了符号真正的内涵。在数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人民都能通过互联网随时与他人展开沟通。这一方面降低了沟通的难度,另一方面,文本意义的曲解、话语内涵的误读也在便利的交流中更加严重。

2.3 文化认同难搭建:“多杂散匿”传播特点下的文化排斥加剧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认同是一个重要议题。文化认同是指来自不同文化的群体对本文化及其他文化的关系进行评估和判断,也是个体进行文化定位、避免文化焦虑和不确定性的主要方式[10]14。数智时代,跨文化传播呈现出内容繁多、信息冗杂、平台分散、主体匿名等特点,人们都能通过互联网畅所欲言。表面上看,这种开放化、互动性的特点有助于拆除不同文化的藩篱,提升文化之间的认同感。但是,网络空间的高自由度使得现实社会中个体的文化依存被消解,文化认同的危机反而会加剧。这是因为跨文化交流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容易造成“圈层效应”,拥有相同意见的一批人自动聚集在一起,彼此作为支撑,不断加深原有的观念。因此,“多杂散匿”的传播逻辑反而会加剧对异质文化的排斥,这恰恰不利于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 突破重围:数智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传播的优化策略

3.1 以中华符号诠释全人类共同关注

索绪尔提出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强调了传播活动媒介中运载的不同符号。跨文化传播实际是不同符号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融合与发展。智媒技术为符号的可视化带来新的可能,除此之外,在符号的选择上避开一些政治色彩过于浓重的内容,深度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能够承载全人类情感的符号,将大大提升跨文化传播效能[13]。

例如,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成都市政府以大运会为媒介,利用“熊猫”元素、川剧变脸等文化符号,立体真实地还原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可爱的熊猫憨态可掬,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珍爱动物、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这些符号将宏大的理念具象化,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向他国受众精妙地传递本国价值,消除了不必要的传播噪声,实现了真正的民心相通。

3.2 以他者视角促进全人类共情理解

“共情”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是指个体能够与他者平等交流,倾吐心声,最终达到“同呼吸共命运”般心理体验的一种能力。共情机制致力于跨文化传播中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互动,通过主体的社会性实践弥合因文化习俗、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造成的信息隔阂[14]。与传播者自说自话相比,来自别国的“他者”现身说法,从受众本身的角度阐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有助于促成全人类的共情理解。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推出的大型人文地理纪录片《极致中国》由五洲传播中心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联合制作。美国探险家兼摄影师本·霍顿在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并邀请来自中国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作为搭档,共同前往四川、海南和陕西等地,深度探索中国人文地理和民俗特色,向世界展现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中国。外国主持人特别强调亲身感受和情感互动,通过身体和精神的跨文化体验感受中国少数民族的独特历史、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界:中国在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促进不同民族共同繁荣,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以人为本”不谋而合。

3.3 以传播矩阵呈现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数智时代,传统媒体作为我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依然肩负着跨文化传播的任务,全新的传播生态使得多元主体都享受到了传播媒介多元化带来的红利,传统媒体也应该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充分拥抱新媒体,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着力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全面呈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同时以互联网思维,用平等开放、互动交流的姿态进行跨文化传播。在传播矩阵的帮助下,着力打造共通的意义空间,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价值。

例如,新华社依托全媒体数据资源库与区块链技术,搭建“中国好故事数据库”,围绕中国先进的治理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6万多条中国故事分为学习、治国理政、奋斗圆梦、中华文化、合作共赢五大模块,在国际社会中多方面、立体化地展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海外用户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新平台[15]。

4 结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更新,丰富的内涵会为跨文化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来源与现实依据。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此同时,数智时代日益严峻的数字鸿沟、文化折扣、文化排斥等现象也不容忽视。面对挑战,必须充分利用数智时代的传播优势,挖掘中华符号、借助他者视角、搭建传播矩阵,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正通向世界。

猜你喜欢
数智跨文化命运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命运的更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命运秀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