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义务教育语文“跨学科学习”探究

2023-04-18 15:49雷红霞唐啟瑜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跨学科语文课程

雷红霞,唐啟瑜

因“跨学科学习”具有突破单一学科教学局限、促进多个学科科学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特征,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国内外都是教育界研究的重要话题。国外较早认识到了学科融合教学的积极意义,对“跨学科学习”进行了相关研究。1981年,英国汉佛莱定义了“跨学科学习”的基本内涵:学生在不同的领域,获得与生活问题有关的各种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展。①许书萌,蔡敏.美国高校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8,(1):95.2004年,芬兰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标准,正式提出了“跨学科”的教育理念,并在2016年正式发布新课程标准时再次强调了“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此课程标准强制要求学校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执行“跨学科教学”,自此,芬兰的“跨学科教学”开始由理念正式落实为实践。②卢光超.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4.2010年,美国出台了《英语语言艺术及历史/社会研究、科学、技术科目中的读写素养共同核心课程国家标准》(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cy in History/Social Studies,Science,and Technical Subjects)(相当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对英语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在英语语言艺术、历史/社会研究、科学和技术等课程协同设计中,促进美国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③吴刚平,庄燕泽.中美语文课程跨学科整合设计比较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75.

我国对“跨学科学习”价值的认识稍晚于国外,但重视程度高,研究进度快,从国家层面对跨学科融合教学做出了新解释,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活动”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 -04 -08)[2023 -10 -05].http:/ /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6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EB/OL].(2016 -06 -07)[2023 -10 -05].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2022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各个基础教育学科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并明确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11.同时,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新课标”),也将“跨学科学习”作为新增加的课程内容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指出语文学科“跨学科学习”的独特性在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

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理论支持

“跨学科学习”作为2022年版新课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六大学习任务群中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不再是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内容,而是语文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和设计的教学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跨学科学习”能够明确进入语文课标,并在教学实践中执行,背后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为前提支持。

(一)五育并举理论

2021年,我国修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总则的第五条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21 -04 -29)[2023 -10 -05].http:/ /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html.。五育并举理论是党的重要教育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与本土化的创新发展,它更新了旧的教育目标框架体系,更符合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语文教育的目标应该契合国家对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要求,而语文的“跨学科学习”主题教育活动正是落实国家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科学路径之一。

(二)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指出人的智力包含“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这八种因素。⑤周小蓬,周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41.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不仅为我们进行多元评价提供理论基础,人的多种智力的分类与融合也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人的智力的多元发展积极呼唤多学科融合教学。

(三)美国STEAM理论

美国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理念(简称STEM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艺术”,形成STEAM理论。该理论具有生成性、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典型特征,意在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打破分科主义的束缚,实现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活动只有真正实现学科之间的交融与配合,才能保证STEAM教育实施的有效性。⑥李小红,李玉娇,武佳妮.STEAM教育:我国该如何行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29 -33.STEAM教育理论能够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特点与“跨学科学习”教育内涵与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它能为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提供发展方向和指导意见。

(四)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理论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举一反三”,到西方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再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以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虽然说法不同,但仔细研究其核心要义,可以发现它们具有相通性,即在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会对另一种条件下进行的学习产生影响。学习迁移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习的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这和“跨学科学习”目标是一致的。“跨学科学习”就是要找到各个学科的内在联系,综合各个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学习迁移理论能够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有效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五)大语文教育观

张孝纯早在20 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念,所谓“大语文教育”就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也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①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J].天津教育,1993,(6):34.。大语文教育观突破语文学科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积极的联系,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进行语言运用,这也符合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精神内涵。“跨学科学习”在2022年版新课标中呈现的内涵为,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这不仅要求语文与其他学科积极融合,更是明确提出语文与生活进行链接。语文“跨学科学习”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落实了“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这一“大语文教育”理念。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实践意义

王崧舟解读了2022年版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价值,提出“跨学科学习”具有拓宽语文学习边界、整合语文学习方式、丰富语文学习意蕴等意义。②王崧舟,崔丽霞.生活即语文世界即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22,(36):20 -26.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因其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可以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中综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整体发展,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需求与人才全面发展需要。

(一)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语文“跨学科学习”主题活动的设计具有鲜明的“情境性”特征,且创设的学习情境往往来自学生学科学习或者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因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真实学习生活,故它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热情。且语文“跨学科学习”要想达到其预设的理想效果与目标,往往在教学活动设置中以“任务”作为驱动,力图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故较之单一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实践,更能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二)促进学生深度掌握知识

通过“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自觉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主动进行学习迁移、内化知识、提升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能力目标,也是学生深度掌握知识的重要体现。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方式之一,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践,能为促进学生深度掌握知识提供可靠保障。

(三)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22年版新课标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4.。这段论述既衔接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容,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区别与联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誋认为,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素养导向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跨学科学习”也适用这个特点。“跨学科学习”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力图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纠正传统分科主义课程的弊端,促使学生在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四)强化课程协同育人效果

作为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跨学科学习”相关要求在各个学科新课标中都有所体现。传统的分科教学存在学科模块分割、教学目标单一的弊病,无法完成各个学科“核心素养”整体性和交融性的培养要求,而新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则是改善传统分科教学弊病的一种有效途径。“跨学科学习”作为语文义务教育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19.这一要求,即跨学科的设计是基于一个核心主题,这个主题是不同学科知识链接和融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有效支点,它不是对多学科知识的碎片化整合,而是实现从跨学科育人模式向跨领域教育范式的转变,贯彻五育互联共育的教学理念,强化课程协同育人效果。

(五)落实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跨学科学习”的本质特征就是突破单一学科知识内容与逻辑框架的限制,帮助传统分科教育原本无法完成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语文“跨学科学习”要求以跨学科思维理解与解决真实情境中综合、复杂的问题,改善以往“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等情况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问题②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 -16.,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深度对话。可见,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落实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实施路径

2022年版新课标对语文“跨学科学习”提出的要求是:“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拓展学习资源,积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增强‘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36.。根据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特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为切入点,思考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语文与其他文科类课程融合,坚定文化自信

语文单独成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长,古代类似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独立设科的,它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融合在一起。语文“跨学科学习”能与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等文科课程有效融合,具有天然的内在优势。纵观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地理等课程标准,它们对于各自学科课程性质的描述都有一个关键词——“综合性”。如何落实各个学科课程性质的综合性特征?语文“跨学科学习”就是一条科学高效的路径。语文与相关学科的融合,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报》在《依托红色作品传承革命文化——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评析》中提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党史学习教育,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是主阵地。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提出“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18.,统编版语文教材内容增加了革命文化主题的选文,进一步强调了基础教育对革命文化的重视。语文应积极发挥课程本身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独特优势,依托教材中与革命文化主题相关的经典作品,融合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自然渗透党史内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感受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的革命情怀,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二)语文与语言类课程融合,聚焦语言运用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认为,应以积累语言经验为重点,改革语文课程教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可以通过找寻、串联语言类课程,融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为例,该词是苏轼关于中秋佳节的千古绝唱,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英语教材中相关的材料进行对比阅读。人教版英语九年级阅读课第二单元的“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这一内容,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强烈的关联度,可以融合教学,对中西方传统节日进行介绍与对比,通过阅读与鉴赏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在对比阅读和深刻感悟中,认识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语文与理科类课程融合,促进思维能力

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2022年版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学科和数学、物理、化学、科学等理科课程可以通过“跨学科学习”找到几个学科间的共性特征,教学可以通过优化设计与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事理性说明文单元,以“从自然现象中探寻科学道理”为主题,由《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大雁归来》等课文组成,单元涉及物候、地质、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精心安排,融合、拓展科学、地理、化学等理科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跨学科学习”综合设计,帮助学生从社会生活视角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四)语文与艺体类课程融合,增强审美创造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具有审美性特征,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1.。语文课程所涉及的课文,全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不仅包含着知识、能力、方法等语文要素,更表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念与情感志向。语文“跨学科学习”可以立足语文与艺体类课程的审美共性,在学生阅读感受与理解欣赏的过程中,涵养高雅情趣,增强审美创造,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择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文体不一,但主题相似,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体现音乐、戏剧、美术等多样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将语文与美术、音乐、戏剧等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书法鉴赏感受汉字美-名曲欣赏感受音乐美-戏剧参观感受文化美”等综合性实践探究活动,促进多学科知识融合,提高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增强学生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

(五)语文与日常生活融合,提升综合素养

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②科勒斯涅克.学习方法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M].陈云清,译.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5.,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大语文教育观为语文和生活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语文“跨学科学习”要将视野聚焦到与生活的有机融合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自觉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例如: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马过河》一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童话故事背后“勤动脑筋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道理,还需设计“你为父母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生活中我们能像小马一样随意过河吗”等涉及学生真实生活的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在反思与讨论中,提高劳动意识与安全意识,突出语文教育对真实生活的积极作用。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与思维发展,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还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落实大语文教育观的根本途径。

四、结语

语文“跨学科学习”虽然意义非凡、价值巨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实施的难度比较大,稍不注意就可能踏入误区。

语文“跨学科学习”教学设计重点在“跨学科”,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跨出语文学科的自我界限,与其他基础教育学科形成交叉和渗透,形成综合教育合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要注意体现其“语文性”和“语文味”,其最终指向仍然归属“语文”学科,不能游离于“语文”学科的边界之外,不能简单地将语文“跨学科学习”课上成语文+生物、语文+劳动、语文+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简单叠加的课。①王崧舟,崔丽霞.生活即语文世界即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跨学科学习”解读:20 -26.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的明确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进方向,是突破学科禁锢、融合其他学科和生活的科学路径。在教学设计时,语文教师需要利用好语文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天然优势,精心寻找各个学科融合的有效支点,准确把握学科融合的内在价值,达成“跨学科学习”的预期目标,凸显其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意义。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跨学科语文课程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促进跨学科学习与创新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