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中学 田 鹤
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以一篇带多篇或多篇并行的相同阅读主题,通过教师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和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用丰富的文本多样性,进行动态立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比较、赏析、判断中最大限度地培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主题式群文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思考。而当前高中生的阅读现状是在阅读中的思考非常欠缺。不仅是阅读量少,质量低,更重要的是阅读思维水平处于低层次,缺乏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主题式群文阅读既拓宽了阅读视野,又提高了思维水平。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广大一线教师由于缺乏相应的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意识,很难设计出主题明确、结构科学合理的群文教学方案,最终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囿于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较少涉及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这样非常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同时,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关键处在于文本组合主题,科学合理的文本组合可以产生1+1>2的效果。文本组合需要教师仔细研读群文内容而确定主题,教学过程大致分为“明确主题—内容梳理—对比赏析—延伸拓展”四个环节。教学策略重点主要是求同比异,建构生成,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样态的学习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核心素养中关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课程目标有三个: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基于此,为改变当前的阅读现状,笔者提出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里提到,就读者方面来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上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通过看文学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学去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感。学生通过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联想和想象不同文本间的文学形象,融入个体情感,从而获得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这样不仅充分领悟了不同的文学形象,而且自然增强了形象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因此,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凭借联想和想象架起了不同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形象思维桥梁。
比如,《望海潮》《扬州慢》两首词都是以城市为表现对象,城市也像人一样,有完整而丰富的历史记忆,承载这些记忆的是古代诗词作品,所以确定群文主题为“古诗词里的城市记忆”。杭州和扬州在诗词中的历史记忆,又不得不借助意象和意境的联想和想象,对此,笔者设计了三个阅读任务。
任务一:阅读文本,你认为杭州城“繁华”的是什么?扬州城“空城”在何处?以“意象+动词+主旨”的句式感悟散落在两座城市里的记忆,例如“桂子荷花嗅繁华”和“荠麦青青满空城”。要求各小组交流展示。
学生展示:烟柳画桥筑繁华、风帘翠幕饰繁华、怒涛天堑护繁华、罗绮珠玑争繁华、羌笛菱歌唱繁华。
废池乔木厌空城、黄昏清角号空城、无声冷月照空城、桥边红药伤空城、春风十里过空城。
任务二:发挥联想和想象,这些意象共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城市印象?
学生展示:杭州(繁丽壮美),扬州(悲凄萧条)。
任务三:观看央视的《魅力中国城》剪辑短视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描绘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中的城市记忆。
学生展示:“钱塘自古繁华”,无数的文人墨客来此观赏美景并留下大量赞美杭州的诗篇。诗词里杭州的秀美与繁华,六月到西湖看一看映日的荷花;八月十五到山寺中找一找飘落的桂子;白沙堤上绿杨阴里走一走,欣赏一下杭州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钱塘江边望湖楼下逛一逛,感受一下涛卷,霜雪水如天。
南宋时的扬州是抗金前线,所谓“烽火扬州路”。曾经的大唐扬州梦浪漫旖旎,而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无尽的荒凉宛然浮现在眼前。所以啊,当我们沉浸在“烟花三月”那种草长莺飞繁盛风景中的时候,不妨也转念想一想扬州的芜城之悲,这样我们就会更加珍惜今天的承平盛世。
诗词中有诗人记录的场景和情感,有柳永笔下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秀美杭州,有姜夔笔下“荞麦青青”的空寂扬州,有白居易笔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意长安,我们无不身临其境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迷人景色。诗词中有许多非凡的城市记忆,我们的脑海里似乎能清晰地映射出那个时代的城市印象。我们应努力汲取诗词中城市的文化内涵,去感受,去体验,去发扬古老的中华文化。
以上三个阅读任务,着重于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形象思维。教师通过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出目的性强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思维发展,每一个任务都侧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因此提升学生形象思维是不难做到的。一线教师在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帮助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发展逻辑思维就是要能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研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当前,高中生善于接受和倾听,不善于质疑和思辨,思维大都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而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恰好可以运用不同文本间的质疑、辨析、归纳、判断等逻辑方法,研究文本语言文字规律和文学形象。
比如《阿Q正传》(节选)和《边城》(节选)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加深对百年来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特别是对人的心灵变化的认识”。阿Q人性丑陋,翠翠人性美丽,而他们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心灵与人性的不同所指向的悲剧性,由此确定群文主题为:丑与美——国民人性的突围。笔者设计了三个研读任务。
任务一:认识人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造就了在不同地域生存的人们思想观念和性格特征的不同。浙东的酒店赌摊,造就了未庄人的冷漠麻木;湘西的碧水青山,孕育了茶峒人的包容博爱。请大家用简要的语言梳理阿Q被打的事件和翠翠在端午节的故事,分析并概括人物阿Q和翠翠的性格特征。
学生展示:阿Q——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愚昧无知、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奴性十足、恃强凌弱)。
翠翠——天真纯洁、娇嗔可爱、孝顺懂事、善解人意、情窦初开的少女。
任务二:探析价值。
鲁迅如实刻画了愚昧、冷漠而又麻木的未庄人,沈从文则理想化地勾勒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茶峒人。“未庄人”“茶峒人”分别揭示了国民性的丑和美,请学生们思辨其社会价值和意义?
链接相关资料: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用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沈从文
学生展示:鲁迅重在“揭丑”,批判国民劣根性,进而引起国人“疗救的注意”。沈从文重在“显美”,颂扬边城山民的自然人性,爱与美永恒的生命,照出旧时代人性扭曲、道德沦丧的严酷现实,重塑人性的理想。
任务三:突围人性——辩证记录突围自己国民弱点的策略。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既要追求翠翠的真善美又要戒除阿Q的精神胜利法,审视国民人性弱点,记录自己对人性突围的深度思考。
逻辑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其核心在于质疑、归纳、辨析、判断。教师应该积极选择具有思辨性强的主题式群文阅读进行教学,不同文本观点相互矛盾、相互补充,引领学生在不同的作品中去质疑和辨析,让学生做出理性的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品质”就是“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提升思维品质需要学生自觉地参与语文阅读活动,主动运用不同文本语言丰富自己的阅读认知和语言表达。当前,对高中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也不尽如人意,学生习惯于浅层的接受性的阅读教学,难以满足提升学生必备的思维品质要求。而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满足语言思维品质的高阶要求。
比如,《孔雀东南飞》《氓》《祝福》是古代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悲剧,三篇作品都写到了三位女性“哭”的细节,由此确定主题为:“哭”中的悲剧力量。笔者选择时间跨度大的三篇作品,设计了三个阅读任务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任务一:以“哭”识人:抓住“哭”的细节语句,解读刘兰芝、卫女、祥林嫂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学生展示:刘兰芝的“哭”——惜亲情、忠爱情、重孝情。
卫女的“哭”——感情热烈、冷静理智。祥林嫂的“哭”——命运悲惨,受凌辱的底层妇女。任务二:辨析命运根源:比较生活在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卫女、刘兰芝、祥林嫂命运异同点和悲剧根源。如今,中国妇女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从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中举例谈谈你的感想(提示:《小二黑结婚》(节选)、《荷花淀》《哦、香雪》等)。
学生展示:卫女(自主结婚、自行决裂、可以反抗),刘兰芝(代办婚姻、可以改嫁、殉情反抗),祥林嫂(包办买卖、反抗无效、孤苦惨死)。
根源: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悲剧,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残害是根本原因。
任务三:探讨现实意义。阅读舒婷的经典诗歌《致橡树》,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婚恋观?
学生展示:双方平等,互敬互爱,各自独立又相互成就。请记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我们的幸福。
以上任务,我们会发现,学生只有主动自觉地思考文本阅读任务,思维品质才会在解决问题任务中隐形地提升与发展。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
单篇阅读和低效的“阅读群”教学并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非常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维品质的发展,希望能给予一线教师一些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