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亚男 夏 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系 浙江 杭州 310018)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作为传统目录学领域的一部经典文献,自问世以来即吸引众多学者从不同学术视角切入,进行考订研究。时至今日,相关论著可谓夥矣,近年来“四库学”研究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参与和关注。不过,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虽然《总目》存在的问题前人已经有许多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留待解决。本文以魏小虎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汇订》为底本,着眼于总集类部分存在问题较多的明清总集,撷取十二个条目,一一考订补正。
《总目》总集类五“《粤西诗载》二十五卷、《粤西文载》七十五卷、附《粤西丛载》三十卷”条云:
国朝汪森编。森字晋贤,桐乡人,休宁籍,官桂林府通判。森在粤西,以舆志阙略殊甚,考据难资。因取历代诗文有关斯地者,详搜博采,记录成帙。归田后复借朱彝尊家藏书,荟萃订补,共成《诗载》二十四卷,附词一卷,《文载》七十五卷。又以轶闻琐语可载于诗文者,更辑为《丛载》三十卷。1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451页。
按,汪森平生为官数十年,而《总目》仅称其担任过广西桂林府通判,盖因《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系列乃是有关广西的诗文总集与地志著作,与汪森在广西的经历密切相关。四库馆臣所谓“森在粤西,以舆志阙略殊甚,考据难资。因取历代诗文有关斯地者,详搜博采,记录成帙”云云,即显示出这一点。
然而汪森实际上在广西为官长达十年,其间决不止担任桂林府通判一职。据陈水云、孙婷婷《汪森年表》,可知汪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铨选广西桂林府管粮通判,秋八月到任。后又兼职于桂林府辖下临桂、永福、阳朔三县,并于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夏檄摄桂林府事。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秋调广西太平府1按,广西太平府治所在今广西崇左市。,任太平府司粮捕。直至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二月,乃擢知河南郑州,“秋,辞太平任,将赴郑州。刚到桂林,即得知母卒,以内艰归乡”2陈水云、孙婷婷:《汪森年表》,杜桂萍主编:《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87页。。此后,他又先后担任过刑部山西司员外郎、户部江西司郎中等。至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乃乞归返乡。
由此可见,四库馆臣有关汪森职官信息的表述颇为不妥。首先,汪森为《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系列查访、搜集材料的活动,涉及其从桂林府到太平府的整个十年广西为官期间。关于这一点,他本人在《粤西诗载序》中明确说:“岁癸酉(康熙三十二年,1693),余倅桂林。每于簿书之暇,耽寻遗迹,陟险扪萝;读前贤碑碣,辄徘徊不忍去。尝搜求郡邑志乘及文献载籍,邈不可得。即本朝所新辑者,惟省志暨浔州府、全州、养利州、临桂县志数种而已,苦其未详。于是更倾笈中携本,凡系粤西之事,形之诗与文者,抄撮成一编。然第亦十之一二,徒怦怦于心。庚辰(康熙三十九年,1700)秋,调官太平,由平乐、苍梧、浔州、朗宁以达其境,舟行二千馀里,内杂土司,外邻交趾,僻陋益甚,购书愈难。至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春,获蒙量移之命,束装就道。”3汪森:《粤西诗载序》,汪森辑,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校注:《粤西诗载校注》第一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原原本本地记述了他从出任广西桂林府管粮通判,到转任广西太平府司粮捕,直至最终离开广西的整整十年间,为查找、搜集广西地方文献付出的长期努力。
其次,《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系列的具体编纂,乃汪森从广西太平府离任,因丁母忧回到家乡浙江桐乡县之后。关于这一点,汪森本人也有过表述:“旋罹母忧,归来桐溪,杜门不出。爰尽发先世遗书,并力搜讨。继得海虞毛氏所藏各省志,而粤西之郡志粗备。老友朱竹垞先生寓居吴门,又以旧集之攸关粤西者频复邮致。汇萃厘订,昕夕不遑。盖未(康熙四十二年癸未,1703)、申(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两年间,遂成一省之书矣。用编为《诗载》二十四卷,附词一卷,先锓之梨枣;而所编《文载》七十五卷、《丛载》三十卷,行将公诸同好,俾粤西之山川风土,不必身历而恍然有会,其仕于兹邦者因其书可以求山川风土之异同、古今政治之得失;且以为他日修志乘者所采择焉,未必无裨益也。”4汪森:《粤西诗载序》,汪森辑,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校注:《粤西诗载校注》第一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由此可见,《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系列从前期筹备到最终成书,前后持续十馀年。因此,《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系列,事关汪森在广西的为官整个经历,绝非仅止桂林一地,更绝非仅止桂林府通判一职。若依《总目》通例表述相关人士的最后官职,自应称其官至户部江西司郎中;而若着眼于《粤西诗载》《粤西文载》《粤西丛载》系列的广西地方性文献特点,则至少应说明其曾为官桂林府通判、太平府司粮捕等。
《总目》总集类五“《甬上耆旧诗》三十卷”条,叙述宁波诗文总集编纂源流曰:
辑明州诗文者,宋有《鄞江集》,今已失传。王应麟《四明文献集》亦复佚阙。至明宋士之《四明雅集》二十家,戴鲸之《续集》六十家,张时彻之《四明风雅》一百二十家,于作者采缀稍广,而源流未备。5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453~6454页。
按,这段文字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二:
首先,王应麟《四明文献集》并非总集,且称不上“佚阙”。事实上,《总目》别集类十八即有“《四明文献集》五卷”之条目,相关文字说:“宋王应麟撰……所著《深宁集》,本一百卷,然《宋志》已不著录,焦竑《国史经籍志》亦不载其名,则散佚久矣。此本乃明鄞县郑真、陈朝辅所辑《四明文献》之一种。故一人之作,冒总集之名也。通一百七十馀篇,制诰居十之七。”1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272~5273页。此书今有中华书局二〇一〇年出版、张骁飞点校的《王应麟著作集成》之《四明文献集》整理本可供参考。据该书卷五陈朝辅《王深宁文集跋》记述:“王厚斋2按,王厚斋即王应麟,厚斋是其号。先生博学鸿才……所著书凡六百八十九卷……通行天下者只《玉海》《困学纪闻》《诗地理考》《绀珠》《词学》等书。至手著序、记、表、诰、辞、命、志、铭之类,阙焉未传,诚为憾事。岁癸未,余屏迹家门,友人刘君让以钞书见售,阅之,乃《四明文献》也,采辑者乃荥阳外史郑公真也。曷胜狂喜,不惜重资以应寒士之请。把读终卷,间有未经详明者僣为补缀,有它处散见者辄为增益以成全集,庶使文献有征,不致瑰奇泯没,第愧弗能将付剞劂以广其传,姑缮写袭藏,俟之来哲云尔。”3王应麟著,张骁飞点校:《四明文献集》,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7页。可见《四明文献集》实为王应麟诗文别集,其文献来源则是元末明初人郑真纂辑的宁波诗文总集《四明文献》。撰写“《甬上耆旧诗》三十卷”条的四库馆臣,恐为《四明文献集》以“一人之作,冒总集之名”的表象所惑,且未详审原书,遂将其误编入宁波诗文总集,且与《鄞江集》《四明雅集》《四明风雅》乃至《甬上耆旧诗》等并列。
至于《四明文献集》的“缮写”者陈朝辅,则是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进士;其从《四明文献》辑出《四明文献集》的时间,更是晚至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由此可见,《总目》所谓“佚阙”的王应麟著作,用以指称王氏卷帙浩繁的本集《深宁集》则可;若指称明末方始问世的《四明文献集》,则不甚确切。正如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二十七之“四明文献集”条所云:“应麟百馀卷之旧集既佚,赖此本尚不至泯没于作者之林。”4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下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384页。
其次,所谓“明宋士之《四明雅集》”的提法有误。实际上,《总目》总集类存目二即有“《四明风雅》四卷”条,提要云:“明宋宏之编,戴鲸增删,张时彻又增删之。宏之仕履未详。”5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17页。所谓“宋宏之”,即宋恢,字弘之,盖因避“弘治”之讳而改“宏之”。此“《四明风雅》四卷”条,四库馆臣虽未能考得宋恢的为官经历,但有关编者信息的表述还是正确的,可据以纠正“《甬上耆旧诗》三十卷”条之讹误。至于其留下的“宏之仕履未详”的缺漏,《甬上耆旧诗》卷五所收“宋先生恢”条下提供了此人的详尽小传,正可据以补正。相关文字曰:
字弘之。以经术授里中子弟,及门最盛,陆康僖公瑜,其最著者也。
先生尝悯郡中文献失征,因选天顺、成化以来诸名士诗合为一集。冢宰碧川杨公(杨守阯)见之,深善其意,因从钞一本,以授子茂清,即知州芝山君(杨茂清)也。其后,参议南江戴公(戴鲸)更从芝山处得此集,因为增辑。序之曰:“余尝慨想乡贤篇什,思搜访而不可得。一日,从芝山杨君所见《四明雅集》一编,乃诗人宋弘之先已纂辑,因取诸家近诗增所未备,总得六十人,集成四卷。不唯吾名山之助,其文献亦有足征者,故乐为邦人道之。吾乡有选诗,本于此。”
教授郑千之(真)先生,家学渊源最久,其为《四明文献录》所集宋元先辈诗仅四家:自其大父蒙隐先生(芳叔)、父以道先生(觉民)外1按,此处整理者属下读,作“外一为……”不辞,据文意当属上读,与“自”构成“自……外”结构。,一为奉川董秉彜,一为吾乡蒋敬之,然则所录里中诗只一人而已。余复尽读宋元志乘所载,诗亦绝少。太守沈公恺序吾郡诗曰:“宋元间攻尚互异,篇什不传,在当时固已如此,然亦由纂述无人,致传者益少也。至宋弘之先生,始录天顺、成化间名士诗二十人,曰“四明雅集”,于是南江戴先生因所选为广之,得五十五人,仍其名。东沙张先生(时彻)益广之,得一百五十一人,更名曰“四明风雅”。至崇祯中,陈太仆(陈朝辅)、陆中翰(陆宝)诸君,复耑录吾鄞诗得四百四十七人,名曰“甬东诗括”。盖此邦文献之传,数百年间得世有所征,俱宋先生祖构之功也。”
南江谓先生诗格逼盛唐,其柏梁体最妙,调高而意远,今所传者绝少。2胡文学辑选,李邺嗣叙传,袁元龙点注:《甬上耆旧诗》上册,宁波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122页。
从中既能看出从《四明雅集》到《四明风雅》的具体变化过程,又可据以了解宁波诗文总集的编纂源流,较之四库馆臣的叙述更为详尽明晰。
《总目》总集类存目二“《东瓯诗集》七卷、《补遗》一卷、《续集》八卷”条云:
明赵谏编。谏字士忠,温州人。初,成化中乐清蔡璞尝辑温州一郡之诗,自王十朋以下为七卷,又《补遗》一卷。谏以其去取为未善,乃因蔡本而增损之。温州知府赵淮序而刊之。又为《续集》八卷,或补人,或补诗,以拾蔡本之遗,谏自序之。并刻于弘治庚戌。3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02页。
按,《总目》仅称编者赵谏为“温州人”,而未说明是哪个县的人,更未提供其仕履信息。实则此人为明代浙江温州府辖下永嘉县人。清曾唯辑《东瓯诗存》卷十九载其小传,曰:“字士忠,号东山,永嘉人。成化岁贡,任光泽训导,以子式贵封中书舍人。”4曾唯辑,张如元、吴佐仁校补:《东瓯诗存》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版,第752页。张如元、吴佐仁据光绪《永嘉县志》卷二十三所收赵谏传记,为作校补,曰:“赵谏,字士忠,号东山、东山归老,永嘉人。成化岁贡,任光泽县学训导。以子式贵封中书舍人。成化末,永嘉知县刘逊多善政,谏以缙绅乐与助成,且于刘离任后,为撰《前邑令安成刘公像赞》。”5曾唯辑,张如元、吴佐仁校补:《东瓯诗存》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版,第752页。又曰:“乐清蔡璞编《东瓯诗集》,收宋、元至明初温州人诗作。谏乃‘以己之所知者,补璞之未知’,以古稀之年,于弘治十六年(1503)、正德二年(1507)成《续集》八卷,补遗一卷,保存地方文献,功不可没。”6曾唯辑,张如元、吴佐仁校补:《东瓯诗存》上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版,第752页。
至于该条存在的另两大问题,一是《补遗》一卷实际上“卷首题《东瓯续集补遗》,则当为《续集》编成之后,复采其所遗者,补录成帙,匪仅拾前集之遗”7孙诒让撰,潘猛补校补:《温州经籍志》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版,第1528页。,因此,应采用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一的做法而“系于《续集》之后”8孙诒让撰,潘猛补校补:《温州经籍志》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版,第1528页。,二是将刊刻者“邓淮”误书为“赵淮”,清人孙诒让《温州经籍志》卷三十二之“东瓯续集”条与徐大军《〈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证》9徐大军:《〈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证》,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均已提出,兹不赘述。
《总目》总集类存目二“《滕王阁集》十卷”条云:
明董遵编。遵始末未详。是编成于正德中,辑滕王阁由唐至明之诗文。是阁自王勃、韩愈以后,为世所艳称。故题咏特多,芜杂亦甚。1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13页。
按,《总目》颇有一部分典籍著者或编者,被四库馆臣作“始末未详”处理,董遵即其中之一。实则此人是明朝中期浙江兰溪知名理学家枫山先生章懋的亲传弟子,是当时的理学名区金华的知名学者。清初金华人王崇炳纂《金华征献略》卷六“儒学传三”,即系之于章懋及章懋之侄章拯之后,清晰显示出这层学术渊源关系。相关传文曰:“董遵,字道卿,兰溪人,章门高弟子也。遵为诸生有声,学使江右胡东洲礼为浙东奇士,贡之礼部,授南昌府学训导。时蔡虚斋清、邵二泉宝,相继视江右学,征主白鹿洞书院。再转为江浦知县,立积散法,为备荒计。调知广东感恩县,乞终养归。居家风雨不蔽,无儋石之储。事亲曲尽孝养。所著有《金华渊源录》。”2王崇炳撰:《金华征献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一一九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738页。又,同为王崇炳纂辑的《金华文略》卷首《金华文略姓氏》云:“董遵,字道卿,兰溪人,枫山弟子。弘治辛酉(弘治十四年,1501)举明经,仕江浦知县。”3王崇炳辑:《金华文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九五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39页。从中既可获知董遵之字、籍贯等基本生平信息,又可推知其实际上应当是当时的南直隶江浦4按,南直隶江浦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江浦区。知县,而并未就任广东感恩5按,广东感恩即今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知县。由此,即可依《总目》通例,给出有关董遵的基本生平信息之叙述:董遵,字道卿,浙江兰溪人,弘治十四年(1501)举明经6按,“举明经”即指明清两代选拔生员成为贡生入国子监,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明经”条曰:“今人但以贡生为明经。”,官至南直隶江浦知县。
至于《滕王阁集》,则是董遵早年担任江西南昌府学训导期间所编。
《总目》总集类存目二“《吴兴绝唱集》四卷、《续集》二卷”条叙述该书编者情况说:“明邱吉编。吉字大祐,湖州人。”7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14页。同样如前及《东瓯续集》编者赵谏那般,只是笼统地提到此人系浙江湖州府人氏,而未及其他。
按,此集亦见清沈初等撰《浙江采集遗书总录·辛集》“总集类二”著录,曰:“右明归安邱吉辑。自元迄明吴兴各家诗为四卷,于他郡人题咏有关涉吴兴者则为续集。其甄录颇严,故为卷不多云。”8沈初等撰,杜泽逊、何灿点校:《浙江采集遗书总录》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29页。据此检核乾隆《湖州府志》,卷二十即有邱吉小传,曰:“邱吉字大祐,归安人。天性澹约,游眺吴越山水间,萧然远俗。其诗纤丽,主温、李,为吴兴诗人领袖。成化中,与陈秉中诸人为乐天乡社。张子静、唐惟勤皆师之。”9胡承谋纂修:乾隆《湖州府志》卷二十,清乾隆二十三年戊寅(1758)刻本,第10b页。光绪《归安县志》卷三十六亦载其小传,曰:“邱吉字大祐,归安人。天性澹约,游眺吴越山水间,飘然远俗。其诗纤丽,主温、李,为吴兴诗人领袖。唐惟勤、张子静继之。《诗集小传》”10李昱修,陆心源、丁宝书纂:光绪《归安县志》卷三十六,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刻本,第19b页。与乾隆《湖州府志》大体类似。
由此可知,邱吉为明代浙江湖州府辖下归安县人氏,约生活于明成化(1465—1487)年间,在当时其地之文坛颇有名声。至于四库馆臣认为其编选《吴兴绝唱集》时,“所录多涉俗艳,不尽诸家之长”11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14页。,则是对其编选的诗歌唱集进行的评价。
《总目》总集类存目二“《青溪诗集》七卷”条云:
明徐楚编,李高续辑。楚号青溪,淳安人,官至四川布政司参政。高字抑中,云南人,官至严州府通判。青溪在浙之淳安县,即所谓新安江也。楚生于其地,因采前人题咏,编为一集,成于嘉靖丙寅。后高官于其地,又增广之,成于崇祯乙亥。1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35页。
按,四库馆臣有关《青溪诗集》续辑者李高之生平信息的表述,至少存在两处问题。一是籍贯方面,仅笼统地称其为云南人,未能如《总目》通例那般指明到县名;二是职官方面,“官至严州府通判”的表述有误。
李高生平资料见于康熙《罗平州志》,道光《云南通志稿》等,信息大抵趋同。康熙《罗平州志》卷二《学校志》部分称其为选贡,任福建延平府同知;《人物志》部分载其传记曰:“李高,本州选贡。明崇祯间任浙江严州府通判,继升延平府同知,所在多惠政。后以老致仕归,惟两袖清风而已。”2黄德巽修,胡承灏等纂:康熙《罗平州志》卷二,清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刻本,第36b页。据此,《总目》有关李高生平信息的叙述应修正为:高字抑中,云南罗平人,选贡,官至福建延平府同知。
《总目》总集类存目二“《岳阳纪胜汇编》四卷”条云
明梅淳撰。淳,当涂人。隆庆辛未进士。初,元释天镜尝辑录岳阳楼石刻诸诗,其本久佚。嘉靖中,有取岳阳题咏与洞庭分为二集者,芜杂无次。淳因合洞庭君山、岳阳诸作,都为一编,共十五部。又杂著一部,即外纪之类,亦冗碎不足采录也。3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42页。
按,《总目》所谓“嘉靖中,有取岳阳题咏与洞庭分为二集者,芜杂无次”云云,语焉不详。《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亦含该条目,同样只是提到:“嘉、万之际有刻,以岳阳、洞庭分为二集(‘岳阳’谓楼也)。岳守梅君政成多暇,因取旧集汇为一编,以洞庭为主,君山次之,岳阳楼附焉。万历乙酉,抚治荆岳湖广按察司副使钱唐张振先序。”4翁方纲撰,吴格整理:《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3页。又曰:“谨按:《岳阳纪胜汇编》四卷,明人所编。先是,有刻岳阳楼题咏,与洞庭分为二编者,此则合洞庭、君山、岳阳楼都为一编,诗文之后附以杂著。其序称岳守梅公所编,不著其名,而《湖广志》亦不载,其后题咏内有知府当涂梅淳,未知即其人否。姑存其目。”5翁方纲撰,吴格整理:《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4页。同样未揭出这部先于《岳阳纪胜汇编》问世,且“以岳阳、洞庭分为二集”的总集的名号。不过却明确了《总目》该条所谓“岳阳题咏”云云,实际上就是“岳阳楼题咏”,而非指岳阳全境。
查阅《岳阳纪胜汇编》原书,不论是《总目》,还是《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其相关内容实际上均来自该书卷首张振先的《岳阳纪胜汇编序》与《岳阳纪胜汇编凡例》。张序曰:“元僧《天镜录》则欧阳原功为之序,今已不复可见。嘉、万之际亦各有刻,既以岳阳、洞庭分为二集,而诠次芜乱,纰漏复多,不足传远,则斯文垂尽,将无虞乎?岳守梅君,政成多暇,因取旧集,汇为一编,以洞庭为主,君山次之,楼居附焉,名曰《岳阳纪胜汇编》。”6梅淳辑:《岳阳纪胜汇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二一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1页。凡例第一款曰:“旧刻以岳阳楼与洞庭君山分为二集,顾其文俱互见。今合而为一,以便披阅。首洞庭,次君山,次岳阳楼。盖虽君山之胜,亦以洞庭而增,即岳楼可知已。故序次当如此。”7梅淳辑:《岳阳纪胜汇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二一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2页。据此推测,翁方纲等执笔撰写“《岳阳纪胜汇编》四卷”条的四库馆臣,恐怕并未见到嘉靖、万历之际以岳阳楼与洞庭君山分为二集的旧刻总集,因而只能依据《岳阳纪胜汇编》本身提供的信息,所以显得有些含糊其辞。
笔者据上述线索推衍认为,《总目》与《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提到的这部旧刻总集,应即是胥文相所辑《洞庭湖君山诗集》。
对于此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九七册已据“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元年胥焯刻本”影印。书凡三卷,署“郡人石泉胥文相重编”1胥文相辑:《洞庭湖君山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九七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48页。。卷末有彭汝寔《刻洞庭君山诗集序》与胥焯《重刻洞庭君山诗集跋》。彭序撰于“嘉靖岁在戊子春仲月花朝日”2胥文相辑:《洞庭湖君山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九七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4页。,即嘉靖七年(1528)。文中提到:“嘉靖戊子春,余以罪废还蜀,乃得尽日往还。适是集之成,且辱余为叙,顾不敢以为有待而实一快也。”3胥文相辑:《洞庭湖君山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九七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4页。由此可见,此集确实初刻于嘉靖年间。胥跋撰于“万历癸酉”4胥文相辑:《洞庭湖君山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九七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4页。,即万历元年(1573),文中提到:“嘉靖间,先大夫石泉翁家居,乃取古今题咏湖山并岳阳楼诗文,汇次成卷。郡侯韩公、陆公相继梓行。岁久,字漫不可展诵。今宪臬苏公授予重校,用裨阙逸,付匠氏新焉。”5胥文相辑:《洞庭湖君山诗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二九七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04页。从中可见此集之万历重刻本的缘起。这种版本流传特征,正好符合《岳阳纪胜汇编》“嘉、万之际亦各有刻”,《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嘉、万之际有刻”,以及《总目》“嘉靖中”的描述。
其次,《岳阳纪胜汇编凡例》第六款云:“旧刻有杂纪二十馀则,今益以五十馀则。”6梅淳辑:《岳阳纪胜汇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二一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32页。所谓“今益以五十馀则”云云,即《岳阳纪胜汇编》书末之“杂著部五十二条”;而查阅《洞庭湖君山诗集》,书末亦有《洞庭君山纪事》,据笔者清点,正含二十则。
再次,《洞庭湖君山诗集》本身书如其名,着眼于收录与洞庭湖及湖中名胜君山有关之作。上起战国屈原《湘君》,下迄明孙继鲁《君山记》。引人关注的是,有关洞庭湖边之名胜——岳阳楼的作品,该书几乎全未收入。唯卷中所收北宋欧阳修《夜泊岳阳楼下》与南宋王十朋《初欲维舟岳阳楼下,适风作,遂泊南津》,与岳阳楼有所关联,但也非常有限。如《夜泊岳阳楼下》云:“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苍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7梅淳辑:《岳阳纪胜汇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二一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568页。全篇叙写自己所乘船在岳阳楼下的洞庭湖边停泊,举目望见一片水天空阔的夜景;至于岳阳楼本身,则全未着墨。王十朋诗亦属此种情形。该书这种收录有关洞庭湖及君山之作,却不收入描写岳阳楼之作的内容特征,正符合前述《岳阳纪胜汇编序》与《岳阳纪胜汇编凡例》所谓“以岳阳、洞庭分为二集”,以及“以岳阳楼与洞庭君山分为二集”的描述,自然也符合《总目》“取岳阳题咏与洞庭分为二集”以及《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以岳阳、洞庭分为二集”的描述。
由此可见,《总目》未能清晰叙述的这部旧刻总集,应即胥文相辑《洞庭湖君山诗集》无疑。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与“《岳阳纪胜汇编》四卷”条同在《总目》总集类存目二这一部分,又有一个“《洞庭君山集》三卷”的条目,提要云:“明胥文相编。文相,巴陵人。宏治乙丑进士,官至柳州府知府。是编纂辑屈原而后历代题咏湖山及岳阳楼者,共为一编。自载所作二诗,浅陋殊甚。盖特好事者流也。”8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04页。《洞庭君山集》实际上就是《洞庭湖君山诗集》的别称。且不说该段提要称此集收录题咏岳阳楼之作是否确切,内容、类型近似而又编次在《总目》同一部分的两部总集,竟出现不通声气、彼此抵牾的情形,不能不说有草率之嫌。
《总目》总集类存目四“《同人集》十二卷”条云:
国朝冒襄编。襄字辟疆,如皋人。自号巢民。所居有朴巢、水绘园、深翠山房诸胜。晚年却扫家居,与友朋觞咏,辑其酬答诗文都为一集,凡十二卷。盖仿顾阿瑛《玉山草堂雅集》而作。然阿瑛但文酒之欢,此并其寿序之类亦皆载入。故繁富胜之,而精美则不及焉。1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97~6598页。
按,《总目》所谓“晚年却扫家居,与友朋觞咏,辑其酬答诗文都为一集,凡十二卷”云云,传达出《同人集》所收系冒襄晚年与友朋觞咏酬答诗文的信息。实际上,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
《同人集》约刻于清康熙十二年癸丑(1673),冒襄时年六十三岁。全书辑录作品自其青壮年时期起,直至当时。关于这一点,卷首附载的若干序言即已明载。如李清《同人集序》云:“盖四十馀年车马纷错,邮筒交驰,皆由才学兼富,声气歙集;较之人貌荣名,不可同日而语也。今辟疆乃取其故人投赠诸作,共十馀卷,名曰《同人集》,镂版行世。”2李清:《同人集序》,冒襄辑,余稷订:《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八五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页。韩则愈《同人集序》亦云:“癸丑(康熙十二年,1673)五月,予自维扬访先生于东皋,茗碗相对,话畴昔事如昨日。而四十年间,向之所与笔札相通、性命相托者,强半化为异物;岿然灵光,惟先生独存。嗟乎!先生以文章、朋友为性命者也。今一旦思其人而不得,则读其诗,如见其人焉;读其诗而终不得见其人,则并取其人之奏记序传,勒成一书,以成不朽,使其人精灵呼之欲出,则庶几如见其人焉。”3韩则愈:《同人集序》,冒襄辑,余稷订:《同人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八五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5页。均提及“四十年”这一时段概念。证之《同人集》所收作者作品,应属可信。一方面,《同人集》所收作者颇有卒于晚明崇祯年间者,包括董其昌、谭元春、陈继儒、范景文、倪元璐等。董、谭、陈三人更是早在崇祯九年丙子(1636)、十年丁丑(1637)、十二年己卯(1639),即已先后谢世,当时正值冒襄的青年时期。另一方面,卒于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作者,亦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显然问世于晚明。如卷一姜垓《冒辟疆省亲游岳诗序》便作于“壬午二月”4冒襄辑,余稷订:《同人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三八五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4页。,“壬午”即崇祯十五年(1642)。
因此,《同人集》绝非冒襄晚年“与友朋觞咏”的产物,而是纵贯其从青年到老年的约四十年时光之作。关于此集的时间跨度属性,以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五“《同人集》姓氏”条的表述较为恰切,曰:“如皋冒辟疆《同人集》,自胜朝至国初名士,斯为极盛。”5梁绍壬撰,庄葳点校:《两般秋雨盦随笔》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9页。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三称“是书乃其故人投赠之作”6法式善撰,涂雨公点校:《陶庐杂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2页。,回避了时段问题,亦属较为审慎的做法。《总目》则应据以更正。
《总目》总集类存目四“《乐府广序》三十卷”条叙述该书编者信息说:
国朝朱嘉徵编。嘉徵字岷左,别号止溪圃人,海宁人。前明崇祯壬午举人,入国朝,官徽州府推官。7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599页。
按,此处有关朱嘉徵“官徽州府推官”的叙述有误。据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载:“朱嘉徵,字岷左,号止溪。浙江海宁人。四川叙州府推官。”8朱彭寿编著,朱鳌、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清阮元辑《两浙輶轩录》卷一朱嘉徵小传云:“字岷左,别号止溪圃人,海宁人,官叙州府推官。”1阮元辑:《两浙輶轩录》,《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六八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小传后附俞宝华曰:“朱嘉徵为前明崇祯举人,国初选授叙州府推官,告归。”2阮元辑:《两浙輶轩录》,《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六八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页。清吴颢辑《国朝杭郡诗辑》卷二亦云:“止溪为明崇祯壬午举人,癸未会试副榜。国初署会稽教谕,谒选得叙州推官,六年告休。”3吴颢辑,吴振棫重辑:《国朝杭郡诗辑》,清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钱塘丁氏刻本,第6b页。详细叙述朱嘉徵入清以后,先后在浙江绍兴担任教谕,在四川叙州担任推官,并于六年后告休的经历,而全未提及其赴安徽徽州出任推官一事。据此检核嘉庆《宜宾县志》卷三十四《职官》4刘元熙修,李世芳纂:嘉庆《宜宾县志》卷三十四,民国二十一年(1932)叙府大同书局铅印本,第31页a。、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七《职官一》“旧设推官”部分皆有“朱嘉徵,浙江海陵举人”5王麟祥修,邱晋成等纂:光绪《叙州府志》卷二十七,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刻本,第10a页。之记载,“海陵”显系“海宁”之误植。反观康熙《徽州府志》、道光《徽州府志》等,则未见朱嘉徵担任此地推官之信息。两相对照,可知《总目》的相关表述应修正为“入国朝官叙州府推官”。
《总目》总集类存目四“《诗苑天声》二十一卷”条叙述该书编者信息说:“国朝范良撰。良字眉生,徽州人。”6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09页。与前述“《东瓯诗集》”条与“《吴兴绝唱集》”条如出一辙,未提供编者的具体籍贯信息乃至其他生平信息。又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卷五十八“集部九·总集类二”之该书条下提到:“首都图书馆藏清顺治十六年旋采堂刻本,包括《应制集》四卷、《应试集》三卷、《朝堂集》七卷、《馆课集》六卷、《历代乐章》二卷,计二十二卷。题‘黄海范与良眉生评选’。”7杜泽逊:《四库存目标注》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5页。徽州与黄海之间,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是则范良究竟隶籍于何地?
按,此人实为清初江南徽州府辖下歙县人,后流寓江南淮安府辖下山阳县。因淮安府濒临黄海,故有“黄海范与良眉生”之称谓。民国《续纂山阳县志》卷十《流寓补遗》部分,于胡介传记中叙述此人之事,相关文字说:“胡介,字彦远,号旅堂,钱唐人。资颖异,所讲求务为有用之学,诗文亦澹折隽永。贫不自得,乃谢诸生,渡江访万寿祺于淮。寿祺大喜,为集四方名士邱象随、范良辈十馀人,流连觞咏,风流标举。旋归浙,病卒。象随千里临其丧,并刊其遗集。良字眉生,歙人。尝以五日招同人于淮之珠湖舟中,举社事,曰‘舟社’。唱予和汝,歌管声闻数里,岸上观者如堵墙。毛奇龄作诗艳称之。”8邱沅、王元章修,段朝端等纂:民国《续纂山阳县志》卷十,民国十年(1921)刻本,第39b~40a页。清光绪年间问世的王锡祺辑《山阳诗征续编》卷二,亦载此人小传,曰:“范良,字眉生,徽州人,顺治间流寓山阳。”9王锡祺辑,张强点校:《山阳诗征续编》上册卷二,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4页。均可据以了解此人生平。
《总目》总集类存目四“《瑞竹亭合稿》四卷”条云:
国朝王愈扩及其弟王愈融撰。愈扩字若先,泰和人,康熙庚戌进士。愈融字侣新,终于诸生。兄弟俱从魏禧游。愈扩文长于论古,颇能曲折如意。盖其师授如是也。愈融笔力稍弱,风骨尚未老成,较亚于其兄。是集初刻毁于兵。后愈融子元坤得旧本于建昌布衣梁份所,又手录而重刊之。10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16页。
按,《总目》所谓“后愈融子元坤得旧本于建昌布衣梁份所,又手录而重刊之”云云,应抄撮自《瑞竹亭合稿》卷末王元坤跋。意谓此集初刻毁于兵火后,王元坤又从江西建昌籍布衣梁份手中得到旧本,于是元坤乃依托梁份该本而手录原文,从而得以重新刊印。实际上,这是四库馆臣误读王元坤跋文的结果。该跋云:
坤始祖讳休文,籍湖广,仕南唐端明殿大学士。子讳徽,任吉州法曹,留居泰和梅冈。代列科名者,俱博学好古。其文集诗稿,各后裔收藏颇多。惟坤亲支祖讳幼裕公之《兰亭集》,讳伯寿公之《绿野堂诗稿》,明进士太高祖讳育仁公之《瑞鹊亭文集》,明进士高祖讳尔康公之《青原山房遗稿》,明举人曾祖讳锡玄公之《信芳集》,明兵备道祖培乔公之《宜园集》《山堂肆考补》,清举人叔祖讳培青公之《雪松亭文集》,暨清进士伯父讳愈扩公、先君邑庠讳愈融公之《瑞竹亭合稿》,其板俱贮坤家;后遭寅、卯藩变,举家逃窜,只字无存,诚恨事也。至康熙五十七年间,建昌布衣梁讳份先生,以古文见重于本省各上宪;有臬宪陈,原籍泰和,央请梁先生来泰查寻。陈姓、梁先生于寅、卯之前曾与先君同游彭、魏两先生门下,以故吉郡泰邑素所熟悉,到日即访坤家住址,信宿盘桓,详述从前世好旧交。见坤近况荒落,泪盈盈下,解囊厚赠。旋出先伯、先君遗稿,云:“当日聚首时,亲见二人古文各数百篇,所抄录者止此耳。”嘱坤珍藏,不可遗失。坤悼伤祖上著作并无只字,兹幸得先伯、先君手笔,悲喜交集,因思贷费付梓;虽不成帙,抑亦先人之精神所寄,可想见其学问、经济之大概,非碌碌寻常者比也。乾隆元年岁次丙辰春三月上浣,元坤瑾跋。1王元坤辑,王琨订:《瑞竹亭合稿》王元坤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三十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703页。
所谓“寅、卯藩变”,指清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十四年乙卯(1675)及前后发生的三藩之乱。王元坤家藏《瑞竹亭合稿》等先世著作之书板,经此变乱而毁于一旦。至康熙五十七年戊戌(1718),江西建昌籍布衣梁份前往江西泰和王元坤家,查访王愈扩、王愈融遗著。梁份见王家遭逢大难后,家族所藏文献灰飞烟灭,遂慨然将其抄录收藏的二王“古文各数百篇”赠与王元坤。可见四库馆臣所谓“手录”之人,实为梁份;而王元坤收获梁份“手录”的父辈文稿后,乃得以据此“重刊之”。关于这一点,从存世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萧氏趣园刻本《瑞竹亭合稿》卷末王琨《书后》中,也能得到印证。相关文字说:“其集藏版,经三藩之变,悉为灰烬。而是编为南丰梁质人先生所手抄……授明经2按,明经即王元坤。时,距二先生之卒已四十年馀。”3王琨:《书后》,王元坤辑,王琨订:《瑞竹亭合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三十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711页。由此可见,四库馆臣显然未能细读王元坤跋,于是将梁份“手录”,王元坤据以“重刊”的过程,误解为王元坤“手录而重刊之”,应予修正。
《总目》总集类存目四“《于野集》七卷”条叙述该书编者信息云:
国朝王原编。原号西亭,青浦人。康熙戊辰进士,官至给事中。4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22页。
按,此处有关王原生平的叙述,主要存在两处问题:
一是王原的职官信息语焉不详。自明代起,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而四库馆臣仅提及王原“官至给事中”,未说明具体担任哪科给事中。《碑传集》卷五十五载,清代江苏青浦人王昶所撰《王原传》,乾隆《青浦县志》卷三十“人物六”亦载王原传记。据此可知王原于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任广东茂名知县,三十八年己卯(1699)任贵州铜仁知县,四十一年壬午(1702)“行取试授工科给事中”1钱仪吉等纂:《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715页。,后因“劾文选司郎中陈汝弼奸贪,牵连降级以归”2钱仪吉等纂:《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715页。。因此,《总目》“官至给事中”的提法应修正为“官至工科给事中”。
二是王原的字、号亦存在缺失疏误。王昶《王原传》称此人“初名深,字仲深,一字令贻”3钱仪吉等纂:《清碑传合集》,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715页。,乾隆《青浦县志》称其“初名深,字仲深,一字令贻,号学庵,晚号西亭”4杨卓修,王昶等纂:乾隆《青浦县志》卷三十,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尊经阁刻本,第2b页。,均可据以补正。
《总目》“集部·总集类”中的明清总集,尤其存目部分的总集,其提要文字是全书质量较不尽如人意的板块之一。一方面是存在疏漏、讹谬、含混、抵牾之处的条目,另一方面是相当部分条目撰写较为草率,不少甚至只有浮光掠影的寥寥数语。即如清初所编的邓汉仪辑《诗观》系列,《总目》先简介编者曰:“汉仪字孝威,泰州人。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以年老授中书舍人。”5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19页。随后仅以“是编皆选辑国初诸人之作,别集则闺阁诗也”6魏小虎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619页。区区十八字作为该书提要后,便即收束。实际上,相当多明清总集,特别是存目总集的提要之所以不尽人意,这当然与《总目》编撰书成众手,工程浩大,难免疏漏有关,但也与部分总集本身就不受具体执笔的馆臣关注有关,于是一则往往未能善加征引文献,再则下笔亦每每流于肤泛甚至粗率,这也是在学术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