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臻
(吉林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众多挑战,一方面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成为高等学校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一直是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主旋律[1]。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专业课程体系的全面理解和对课程教学的深入研究已成为专业教师的必修课。对于刚刚入职、即将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如何准备上好第一轮课,无论是保证教学质量,还是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都非常重要。
“战略管理”是管理学科下各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遍设置的重要课程,吉林化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作为管理学科下的重要分支专业,开设此课程为培养满足市场营销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要,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战略思维与分析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战略管理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该课程内容繁杂,并且比较抽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本文结合教学准备过程,对如何做好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战略管理”课程的课程目标是依据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的,该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毕业要求,即学生毕业前应该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述、人际沟通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营销决策和执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各项知识和能力要求中,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与分析能力是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学科知识体系关系开设此类课程,并成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也是专业毕业要求中对专业方向提出的知识、能力等具体要求[2]。为了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设置的作用可以用课程目标进行表征[3]。
本课程依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三个课程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战略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模型、战略管理的层次和内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等理论知识;(2)运用战略管理知识、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经营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创新精神、全局思维等综合素质,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课程目标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如下教学目标及任务,即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战略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概念体系、基本原理、战略逻辑、管理途径、战略分析和选择的基本方法,较深刻地理解企业战略管理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尤其是影响企业成败并具有决策挑战性的重大战略和管理问题;培养学生形成较完善的战略思维,并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操作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危机意识,培养全局观和战略逻辑思维,用战略眼光对专业学习、未来职业规划的意识。
课程知识是从学科知识中划分出来,为了专业人才培养目的和学生易于接受的要求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知识,相关理论知识自成体系又与课程体系中先后修课程构成一个整体[4]。“战略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总体框架由目标体系设定、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组成,形成闭环,以此为主线展开不同阶段关联的主要理论知识,呈现出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课程为基础,向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的延伸,并运用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管理学理论分析问题,运用公司治理课程中的组织结构方法理论建立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知识相互融合、统一的知识体系。
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时,紧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特点,尤其在专业知识体系和促进能力转化要求的设计方面,考虑了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5]。首先,结合市场营销方向确定教学内容思想和结构,用为什么学习“战略管理”课程作为教学内容引入,即阐述课程的重要性,接着从管理层面提出如何设定战略目标体系、如何制定各层面战略、战略如何实施、战略如何评价,并将课程内容对培养满足市场营销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的作用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结合参考教材章节结构,确定了绪论,企业使命、目标与社会责任,战略与战略管理,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战略途径,战略实施与控制和国际化战略十一章教学内容,各章节相关理论与方法论的展开构成了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在不同章节中,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融入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思政思想元素,能实现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功能[6],最终能有效支撑课程目标的达成。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7],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督促学生课后自主深入学习,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的预期目标。
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符合本课程大信息量教学要求,可以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大量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内容,并可以设置不同分析讨论场景,动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促进分析思维成长,帮助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要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将课堂多媒体教学调整为线上教学平台(腾讯会议、企业微信、超星直播、蓝墨云班课等)授课。
在疫情管控全面开放后,可以合理使用学校中的教学设备进行面对面授课,同时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的信息化优势,统计学生学习情况,存储课堂资料供学生反复学习。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实现互补,将课程管理与监控、教学效果检查与考核等教学活动内容纳入课堂教学,实现了对单一教学手段的补充。这种教学手段有助于增强课堂趣味性,比如投屏签到、案例分享、作业提交、小组讨论等都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轻松完成,而且可以课后追踪、查看和回味体会,既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又能达到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热情的效果。
首先,在教学开展前组建协同教师队伍,教师团体为市场营销专业全体老师和已达成校企合作的企业管理人员,结合教师们的专业特长,既可以组织教学,同时可以增加企业中的实践经验结合教学中的理论内容引导学生对课程有更深刻的认知。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讲授法阐述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针对系统梳理过的知识体系,章节中重点和难点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将这些知识点讲清、讲透,同时注重讲解感染力,激发学生思维共鸣。针对重点内容提前准备好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消化理论知识,理解借助这些理论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解外部环境分析内容时,需要分析企业的宏观环境,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哪几种?如果采用PEST分析法,需要从哪些因素入手?或者给定一些因素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因素辨析,调动学生分析问题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内容的恰当位置引入典型企业案例,在案例讲解中抽象出理论点和知识点,通过讨论和分析,引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地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8]。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协同课程思政元素,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在结合理论知识讲授和讨论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比如在介绍环境分析部分,可以学生个人为例,运用理论模型分析当下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拥有全局观念,从而做出自己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战略;在学习SWOT分析法时,引导学生树立危机意识,不断地改善自己以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根据分析结果找出自己努力方向,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锻炼了自身的规划能力。
最后,在教学完成后协同教学评价,在协同教学应用后,开始进行教学评估工作,在课后进行反思,在活动中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团队协同合作情况等。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结合学校关于课程考核整体要求,确定了该课程的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查主要根据教学进程,在各章节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章节中基本理论、知识点等掌握情况和运用其分析和解决问题情况,同时还要考查学生的运用战略眼光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能力水平,考核项目采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课内测验、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战略管理系统理论知识和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公司战略相关问题的能力,考查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查内容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涵盖全部章节,最终考核成绩以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按照比例计算,支撑课程目标达成。
作为刚刚登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做好教学总结预评价是引领职业生涯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课程教学总结的依据主要来自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学生评价结果和督导听课评价结果。对学生考核的结果总结和评价由任课教师或课程组完成,具有一定主观性和局限性,学生的评价和督导听课后评价结果可以发现教师本身无法发现的问题,通过对上述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和确认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然后结合教学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找到影响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主要因素,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关注点,也成了新一轮教学的开启点,促进课程教学改进和完善,形成持续改进闭环[9-10]。
年轻教师初次登台授课,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导向下,确定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过程考核与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制定教学改进方案和计划,实施课程教学持续改进,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