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为例

2023-04-18 11:16:17磊,宋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工科一流校企

张 磊,宋 兵

(吉林化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和学科名单,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教育部开始推行“双万计划”。归根结底,无论是办一流大学还是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是根本任务。培养一流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新时代内涵式发展的最核心的标准。培养一流人才,基础和核心是一流本科[1]。但是,一流本科专业应该怎么建,一流专业人才应该怎么培养?成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难题,也成了学者们讨论的焦点。王建华[2](2019)认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有益补充,是迈向“双一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他指出,从一流本科教育到一流本科专业到一流课程建设,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杨胜刚[3](2021)认为,高等教育界对“什么是一流本科专业”还缺乏共识,建设的标准也比较模糊,所以,各高校应该从“重遴选获批”向“重内涵建设”的思维方式转变,如果不加强专业建设点的内涵建设,很有可能出现遴选上了,但认证没有通过的窘境。于明远[4](2021)指出,要以人文精神为导向,构建通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特别强调了提升教学质量,打造质量文化是经贸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主要标志。地方工科院校中的文科专业,也不乏国家和省级的一流专业,很多地方工科院校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省级一流专业,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应该如何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一流专业,学者们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汪五一[5](2020)以安徽工业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说明了专业在着力实现国际化、本土化与行业特色的三维融合,努力打造一流专业,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响应本土化的现实需求,挖掘冶金行业特色。潘素昆[6](2022)以北方工业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为例,提出了其在建设过程中的教学模式落后、数字贸易挑战、专业优势不突出等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地方工科院校在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国家政策倾向的有利机遇,也面临着各种痛点与挑战。地方工科院校要不断凝聚资源、凸显地方和行业特色,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一流专业建设道路,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一、地方工科院校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面临的挑战

(一) 新冠疫情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人才培养挑战

新冠疫情重创了全球供应链,使全球贸易放缓,潜在风险加大。许多外贸业务和订单被延迟或取消,企业受到沉重打击,甚至破产。外贸从业人员的职业压力上升,生涯前景堪忧。发展中国家的地方外贸企业,发展异常艰难。在这种情形下,地方外贸企业的人才需求档次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外贸人才具有专业性、实践性,还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抗压能力等外贸职业素养。这对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构成一种挑战[7]。

(二) 企业校企合作意识不足和转型困难带来的校企合作挑战

内陆地区的地方外贸企业大多规模小、外贸业务量少,成本较高,难以吸引高级外贸人才,发展速度缓慢,外贸人才需求规模小、层次高。因此,地方外贸企业与本地区高等院校的校企合作水平一般较低,表现在能够接收的学生数量较少,合作意愿不强等。随着对外贸易形势越来越严峻以及新兴贸易方式——数字贸易的崛起,地方外贸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但一般来说,其转型资源紧缺,转型进程较为缓慢,无法满足一流专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给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形成一种挑战。

(三) 数字贸易快速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不断根据国际贸易实践发展进行调整,紧跟时代步伐。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贸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给地方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数字贸易是全新的贸易业态,拥有与传统贸易不同的规则、流程和营销特点,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构成一种挑战。另一方面,专业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数字贸易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在实践环节的教学上构成一种挑战。当前,地方外贸企业急需精通数字贸易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给地方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二、地方工科院校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的原则

从数量上看,地方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营外贸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工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应以服务地方民营外贸企业为目标,培养适合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断凝聚地方行业特色。

(一) 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新文科建设宣言》认为,新文科建设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专业型”的社会实用人才[8]。据此,地方工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应当培养能够致力于推动地方经济与贸易振兴的新型文科人才。首先,要以学生客观情况为本,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学情差异[9]。例如,在学业成绩考核中,应融合多元的考核指标,而非单一的考试成绩指标,树立学生自信。其次,遵循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充分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多层次、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的基础上,还应特别注重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即部属院校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而地方院校应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 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将一流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和新兴技术进行有效衔接,才能使专业发展更具延续性和生命力[10]。地方高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地方性”,即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要立足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的技术转型与结构升级[11]。地方外贸企业需要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国内、国际市场运行规律等知识的外贸人才。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土壤,以一流专业建设措施为养料,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具备对外贸易知识和能力的专门外贸人才。

(三) 以提升专业特色为准绳

一流专业的内涵建设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内涵建设的关键则是提升专业特色。工科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财经类院校同类专业的优势和办学特色存在差异。地方工科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要时刻将差异化的内涵建设作为最顶层的战略规划,这是地方工科院校区别于其他同类院校,以及避免与高水平院校建设方向发生重叠的最重要途径,是完成弯道超车的最佳选择。所谓地方工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内涵建设就是要加强特色凝练,突出特色和差异化的人才培养。地方工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应更加侧重本土化和行业特色,即依托其优势工科专业,有效推进文工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专、精特色人才。

三、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的举措

地方工科应用型院校在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应正视和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坚持一流专业建设的上述三个原则,保持先进的专业发展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四融合、三协同”举措,努力提升专业建设的特色和水平,培养一流的外贸人才。

(一) 四融合

1.产教融合

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应该“取之于产业,用之于产业”,充分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从外贸行业发展来看,在培养传统外贸人才的同时,兼顾数字贸易人才培养。可以增设数字贸易方向课程、开设数字贸易专业方向,或者与企业联合开办数字贸易定向班等。从专业的行业底蕴上来看,应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设置工程基础类课程、建立行业案例库、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方式将行业元素纳入到外贸人才培养中,为“新文科”人才培养奠定扎实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校内实训平台、校外实习平台、学科竞赛平台、职业资格认证平台等有机融合、层层推进的实践能力培养新模式,切实推进产教融合[12]。

2.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资源和投资驱动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创新人才培养是关键。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坚定“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13]。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当前多变、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建设一流专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将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而非简单叠加,实现“2+1>3”的效果。

3.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融合

信息技术对高等院校课堂教学的改变主要体现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授课手段等方面。通过开发富媒体在线的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如录制微课视频、自制云教材等,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也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讲授方式。信息技术对课程体系的改变则是增加新的“科技+专业”课程,开设专门的科技专业方向课。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例,数字贸易的产生使贸易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多元化,也使贸易产业链的运营方式发生了很多本质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则需要将信息技术下催生的数字贸易与传统课堂进行融合。一方面,丰富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在传统贸易理论和知识讲授的基础上,补充数字贸易内容。另一方面,开辟新的数字贸易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最后,开设数字贸易专业方向,完善培养体系和结构。在传统贸易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培养专业数字贸易人才,推动现代科技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

4.校内与校外资源融合

国家发展对外贸易,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流专业建设也是如此,要在利用校内资源的基础上,整合校外优质资源,建立“资源共享、人员互动、优势集成”的资源配置机制[14],共同推动专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地方工科院校校内的优势资源为其工科专业的建设成果,而外贸的发展必然依托某工业行业,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要积极利用地方工科专业的校内天然优势资源,通过课程互选、联合培养、资源互通等方式,将校内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新文科”人才,增强外贸人才的行业底蕴。同时,要积极联系和挖掘校外资源,如外贸企业、同类院校及专业、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如贸促会、国际贸易学会等,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产学合作项目、创新创业类比赛、校外实习、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等平台和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开阔学生视野。

(二) 三协同

1.校企协同

校企协同是新时代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主要特征,能够帮助专业明确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有效助力。地方工科院校的一流专业建设要从简单的校企协同层面向纵深发展,推动校企全教学链的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初期,校企从实习、实践环节切入,加强沟通,寻求合作方式。中期,校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合办比赛、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等方式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后期,校企可以从开设定制班、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15]。

2.本硕协同

本硕协同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重要渠道,是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的有力补充,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支撑。现代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显著提高,本科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企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专才”和“精才”,甚至是“怪才”。这就要求专业在本科层次培养通识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基础上,通过硕士学习培养人才的专业“精”度。通过打通本硕育人渠道,使人才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知识体系更加完善、知识广度更加深入。将本硕协同与校企协同结合起来,就能够为企业针对性培养专门人才。

3.知行协同

无论是校企协同还是本硕协同,都是在知行协同的教育理念下构建的一流专业发展准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格物致知,知识和实践是协调、互补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要践行“知行协同”的育人理念。一方面,从培养体系上,要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和配合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加强知与行的协同发展,避免填鸭式知识传授。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在讲授对外贸易额的知识时,除讲授外概念外,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国家或世界的对外贸易额数据,做到学以致用。

猜你喜欢
工科一流校企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当代陕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