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下英汉诗歌语言对比研究

2023-04-18 09:31梁玉付凯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空间性时间性音节

梁玉,付凯琪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长期以来,英汉对比研究者普遍认为,汉语与英语主要存在形合与意合、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个体思维与整体思维、 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 静态与动态、聚集与流散等区别[1]。 英汉的这些差异并非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而仅是彼此差异的表象,其根本差异在于汉语具有强空间性特质, 英语具有强时间性特质。 汉语具有强空间性特质,是因为汉语在表达空间关系方面比较精细和丰富, 汉语的思维方式更趋向于综合和非线性, 注重整体性和空间关系的表达。 相比之下,英语具有强时间性特质,在表达时间关系方面比较准确和细致, 其思维方式更趋向于线性和逻辑,具有丰富的时态、时间状语、时间副词等词汇和语法结构。

1 英语的强时间性与汉语的强空间性

英汉两种语言在从类型学上存在综合型与分析型之分,在句子结构层面有形合与意合之别,但都是从表象考察二者的语言结构。 英语在重形合的表象之下是一种更偏好于时间观的语言编码, 具有时间性的语言思维方式,在语言结构上以时间定位,形合造句反映出综合语型语言的特征, 注重结构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汉语在重意合的表象之下是一种更偏好于空间观的语言编码[2],具有空间性的语言思维方式,在语言结构上偏重空间定位,具象语言编码反映分析型语言的特征, 在结构上表现出离散性和块状性。

首先, 英语的时态系统是其强时间性的一个明显表现。英语的时态非常丰富,几乎每个动词都有多种不同的时态和语态形式。 英语的基本时态有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等8 种,但每个时态都有不同的细微变化,以表示时间的不同维度。 这种丰富的时态变化使得英语能够准确地表达不同的时间维度, 从而体现了英语的强时间性。而汉语具有强空间性特质,是因为汉语在表达空间关系方面比较精细和丰富。 汉语中有很多表示方位、位置、距离等空间概念的词汇和短语,如“前面”“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等。 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与方位相关的诗词,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这些诗词通过描绘空间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汉语在文化传承和思维方式方面独具特点。

2 英汉诗歌语言差异

汉语是一种发展水平很高的语言,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汉语的音节铿锵有力,给诗歌创作提供了强烈的声音美。 音节的变化和音韵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吟诵具有节奏感,朗朗上口。 同时,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 诗人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对事物进行描述, 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感受到诗歌的表现力。名词并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通过将大量名词短语并列排列,丰富诗歌的形象感、强化诗歌的意象表达,创造出特定的节奏和韵律感,并凝练概括了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此外,汉语的语法灵活,使得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更加凝练。诗人巧妙运用语法规则, 使诗句在有限的语言空间内传达出丰富的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性。 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是一种重音语言,音节的重音位置对于句子的节奏和韵律非常重要。 英语诗歌作为一种具有韵律美的文学形式,强调音节的有序排列。诗歌中的音节可以形成和谐的节奏,并帮助诗人传达情感和意义。英语诗歌中的词汇以动词为核心,呈线性方式展开。而诗歌中的主句及谓语动词相互关联照应, 从而组成一个呈线性延展的诗句。 同时,在诗歌中,动词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感受、描绘景象或者传递意象。动词的使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富有表现力。此外英语诗歌中的句式呈现连续性, 在英语诗歌中的句子通常短小而紧凑, 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2.1 音节

汉语诗歌在音节音韵方面, 呈现出块状性的特征。汉语诗歌的节奏点是顿歇而不是重音,是由汉语音节的特性决定的。汉语音节的平衡结构、顿音的存在及字词的音节特性, 使得诗歌的节奏在顿歇的划分上更为自然和合理。 这种顿歇的节奏点在诗歌朗诵和阅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使诗歌更具汉语的韵律美感。 汉语中的字词多为双音节或多音节,每个音节在发音时都有一定的时长,没有特定的重音和弱音。单音节作为一个独立的音顿单元,呈现出一定的块状结构,具有相对平衡的音长。 例如,诗句中使用一个单音节的字词作为一个音顿, 形成简洁明快的节奏。 例如,《登鹳雀楼》 中的 “白日依山尽”。再如,双音顿,两个音节结合形成一个紧凑的音顿单元。双音顿常见于两个平仄相间的音节组合。例如,《静夜思》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形成两个紧凑的双音顿节奏单元。而三音顿,即三个音节组合形成一个节奏紧凑的音顿单元, 这种音顿常见于平仄平的组合,也可以是平仄仄或仄仄平的组合。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形成一个三音顿节奏单元。 此外四音顿为四个音节结合形成一个节奏紧凑的音顿单元。 四音顿常见于平仄平仄或仄仄平仄的组合, 具有明显的节奏变化。 例如,《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此外还存在五音顿, 即五个音节组合形成一个稍长的音顿单元,较为少见。 在五音顿中,通常出现平仄平仄平的组合。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诗歌中,节奏单元的构成由一个个离散的“音顿”块组成。每个“音顿”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音节组合,形成一个紧凑的节奏单元。 这些“音顿”块之间通过间隔和停顿来划分,形成一种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形成诗句中的节奏感。 这种空间性使得诗句的节奏感更加有序和有趣,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而在英语诗歌中的音节音韵方面, 则呈现出延续性的特征。在英语诗歌中,相邻的音节通常会形成连续的音节模式,从而创造出节奏感。这种勾连性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 如相邻的音节可以在同一行中组成一种韵律。 例如,在一行诗句中,一个重音音节后面可能是一个非重音音节, 紧接着又一个重音音节,以此类推。这种重音音节和非重音音节的连续排列营造出诗句的韵律和节奏感。 相邻行之间的音节也可以产生勾连性。例如,一个行末的重音音节可以与下一行的首个音节形成连接, 形成一种连贯的音节模式。 这种勾连性使得整首诗歌的节奏在不同行之间延续,形成一种连贯的韵律感。 除此之外,英语诗歌中还存在音节的延续性。 这种延续性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重复音节,诗歌中重复的音节可以创造出一种延续的感觉。例如,在不同的词或句子中, 重复相同的音节, 如 “Alliteration” 或“Assonance”,可以产生一种连续的音节模式,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如音节的变体,在相邻词或句子中,音节可以出现变体,但仍保持相似的音质和音节结构。这种音节的变体也可以创建延续性,从而呈现出勾连性、延续性的时间性特征[3]。

例 1: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That perches in the soul,

And sings the tune without the words,

And never stops at all.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 Emily Dickinson

分析: 此诗句选自Emily Dickinson 的 Hope is the Thing with Feathers,这首诗歌展示了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勾连性、延续性和抑扬格的运用。 首先,这首诗歌采用了抑扬格和无韵脚的形式。 每个音步的重音位于第一个音节上, 例如,“Hope is”“the thing”“with feathers”。 这种抑扬格的运用赋予了诗句一种轻快的节奏感。 其次, 诗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延续性。 每个句子的结尾和下一句的开头形成了自然的过渡,没有明显的断裂感。 例如,作者运用了“that”“and”进行过渡,保持句子之间的连续性。 这种延续性使整首诗歌流畅而连贯。此外,诗句中的音步也贡献了节奏的勾连性和延续性。 每行诗句都由大致相等的音步组成,没有突兀的变化。 例如,每行的音步数量为 7、6、7、6。 这种统一的音步节奏增强了整首诗歌的连贯性和节奏感。 其中“feathers”和“perches”这两个词也在音节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feathers”包含两个音节(fea-thers),而“perches”包含两个音节(per-ches)。 尽管它们的音节不完全相同,但其中的音节组合“thers”和“ches”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一步增强了延续性, 从而体现出英语强时间性的特征。

2.2 词汇

汉语诗歌倾向于使用名词来表达时空特征。 名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能够抽象地表达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此外名词在汉语诗歌中具有稳定的形态和意义,通过名词的组合和修饰,汉语诗歌能够展示丰富的形象和意象, 创造出富有诗意的时空表达。 而名词的使用使得汉语诗句更加静态、凝练,能够集中表达情感和思想,呈现出深沉和内省的时空意象。

例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分析:例2 出自唐代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在此诗句中, 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并列的名词短语即可成诗。而名词作为具体的事物或概念的代表,具有直观的意义和形象的力量。 诗句中的名词短语可以代表地点、物体或自然元素,它们通过组合和连接,形成了具体的空间场景。 这种空间感让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 感受诗句所描绘的场景的存在和真实性。此外,名词具有空间属性,而汉语注重名物,即偏重空间性表征。 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通过名词的并置,我们可以想象到夜幕微露,残月高悬,四周寂静。 茅店中一声鸡鸣,唤醒沉寂的世界。秋冬之夜,寒风呼啸,板桥上洒满了清霜,映照着行人的足迹。 它们并列在一起, 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却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种并列的方式,使得这句话具有了一种极简主义的美感。6 个名词的排列,让人们感受到一种静默的氛围,仿佛是一个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 读者可以通过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空间图景。 这种空间感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并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而英语构句时以谓语动词为中心进行展开,不管句子是以何种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谓语动词都是不能缺少的。 其句式的变化可通过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展开。英语句子无论长短简繁,均以主谓结构为核心,以时体变化标记时间信息[4]。 在英文诗歌中,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各成分之间彼此呼应,呈线性延续展开。 而动词表达事物的行为、动作及变化,具有时间属性,英语语法重动词,昭显英语具有偏重时间性的特质[5]。此外,英语谓语动词具有时体标记。“时”和“体”均与时间相关,“时”锁定情景的具体时间,而“体”表达情景的内在时间。 而在英语诗歌中,动词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感受, 描绘景象或者传递意象。动词的使用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和富有表现力[6]。 例如,在威廉·亨利·戴维斯(William Henry Davies)的《闲暇》(Leisure)中,“We have no time to stand and stare”,将动词 “stand” 和 “stare”放在一起使用,强调了对于静止、沉思和欣赏的延续性。诗歌通过这种动词的选择,表达了对于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时间欣赏自然和思考的渴望。在这里,这两个动词的延续性突出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并呼唤人们停下来、静心体验生活的美好。

2.3 句式

“汉语对表达有独立概念的词做了大胆的处理,让它们一个个孤立地存在,然后把它们串接起来,同时排斥一切本身不具意义、 只起黏附和联系作用的成分。在其他语言里具有联系的东西,在汉语里却往往分散、孤立地存在。”[7]汉语诗歌通常不像英语那样受语法束缚,无需介词、连词等关系词,也不注重词性的分类及各种句法成分的完整, 将概念孤立但语义充实的字词进行铺排,便可营造各种物象、事象、景象、意象,极具画面感和空间性[8]。

例3: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王维《汉江临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

分析:汉语诗句中的省略是一种常见的手法,通过省略部分词语或句子成分,达到简练、意味深长的效果。 这种省略可以使诗句更加简洁、紧凑,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和参与空间, 从而体现汉语具有空间性的特点。 这种省略的特点使得汉语诗句在表达空间感时更加灵活。 诗句中的字词和意象并不直接解释或叙述,而是通过留白和省略,给予读者更多的自由度,让读者自己去构建诗句所描述的空间场景。读者可以在有限的词语和语句中,通过联想和想象,填补诗句中的空缺,创造出个人独特的空间感受。若将3 个例句的结构补全,即江流(于)天地外,山色(在)有无中;野火烧不尽(草),春风吹(草)又生;映阶碧草自(成)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这样就会导致诗句的表达方式变得僵化和受限, 破坏了诗句原本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效果,也减少了读者自主思考和联想的空间,限制了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汉语诗句中的省略正是通过刻意的留白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使得诗句所呈现的空间感在读者的心中得以构建和延伸。 这也恰恰体现出汉语具有强空间性的特征。

而英语诗歌则通过句式的延续性创造出一种时间上的连贯性和流动感。 每个句子在诗歌中都紧密连接,一句接一句,如同时间的流逝一样。 这种连贯性使得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时间感, 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情节和思绪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诗人的情感、思想、意象等时间性元素也会融入其中。 诗歌中的时间感不仅体现在句子的前后关联, 还体现在句子内部的时间层次和变化。修辞手法如重复、时态的运用、时间词汇的选择等,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时间性特点。此外,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也与时间密切相关。通过延续性的句式和韵律的变化,诗歌在读者的感知中呈现出一种时间的流动感。 读者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跃动和时间推移的感觉, 进一步加深了英语诗歌的时间性特点。

例 4: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

Mixing Memory and desire,

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T.S.Eliot I. The Waste Land (an excerpt)

分析: 此诗句选自T. S. Eliot I. 的The Waste Land,其中此句的核心是动词短语“April is”,描述了四月的状态。然后,句子包含了一个主动现在分词短语“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作为第一个从句,延续了对四月的描述,表明四月正在孕育和生长。 接下来是一个由逗号分隔的现在分词短语“mixing Memory and desire”,作为第二个从句。 这个从句修饰了前面的动词短语“breeding”,说明四月不仅有丁香花,还将记忆和欲望混合在一起。最后一个从句是“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它包含了一个现在分词短语作为主动动词 “stirring” 的宾语。这个从句描述了四月用春雨激发了沉闷的根系[9]。四句诗的句式结构以简单的主谓结构为主, 并通过添加名词短语和现在分词短语作为后续延续, 进一步丰富了句子的描述和意义。 在这四句诗中展现了英语诗歌的延续性。 通过使用现在分词短语作为句子的后续延续部分,诗人T. S. Eliot I.将不同的动作和描述通过相同的句式相互连接起来, 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叙述。通过这种延续性的结构,诗人创造了一种流畅的叙事节奏, 使诗歌中的动作和形象相互连接,增强了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效果[10]。 这种延续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诗歌的世界中, 感受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意象。 英语诗歌通过动词前后形式的一致性表现出其具有线性特征, 也侧面印证了英语强时间性的特征。

3 结束语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汉语诗歌重意合,汉语诗歌中通过意义的关联和呼应, 使诗句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和统一,以达到整体意境的效果。意合的运用使诗歌具有深度和内涵, 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意义。因此,汉语在重意合的表象之下是一种更偏好于空间观的语言编码,具有空间性的语言思维方式,在语言结构上偏重空间定位,具象语言编码反映分析型语言的特征,在结构上表现出离散性和块状性。 而英语诗歌在重形合的表象之下是一种更偏好于时间观的语言编码,具有时间性的语言思维方式,在语言结构上以时间定位,形合造句反映出综合语型语言的特征,注重结构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猜你喜欢
空间性时间性音节
拼拼 读读 写写
《哈莱姆二重奏》的空间性探微
智珠二则
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水利规划的空间性设计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论存在与非存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观念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
木管乐器“音节练习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