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融合探讨

2023-04-18 09:31陈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融合

陈宇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不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文化现象,包括本土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庆典活动等。黑龙江非遗文化较多,涉及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手工艺等,如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东北大鼓、望奎皮影戏等。 黑龙江善用非遗文化发展地域经济,以绥棱县为例,其将非遗项目视为建设展示中心的抓手,展出绥棱拔火罐、绥棱评剧、绥棱朝鲜族花甲里等, 产品有上千种之多。 在绥棱米醋、草柳编、绥棱黑陶等非遗项目进入大青观景区、阁山旅游区及其他景区的基础上, 当地的旅游产业更具生机活力。 黑龙江非遗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基于此,为了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建设的目标, 探析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融合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深入了解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地域经济的情况, 评估非遗与地域经济发展融合的实际效果和潜在问题, 为推动非遗与地域经济融合收集实际数据,总结经验,从而为非遗传承和地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类型地域经济融合的意义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

旅游业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形式, 通过旅游体验不同的文化、历史和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来发展,可吸引更多游客,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产品和路线, 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产业中的价值。 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益处。

1.1.1 促进文化传承,丰富旅游产品

旅游业的推广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让游客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和观看表演, 传承人可以获得经济支持并得到社会认可,激发人们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热情。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重要资源, 可以提供独特的旅游体验。例如,传统的手工艺品、音乐表演、民俗节日等,都可以吸引游客,并使他们对当地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1]。 还可以创造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许多非遗项目都与特定地域和历史文化背景相关,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和服务可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1.1.2 保护文化多样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球各地不同群体的宝贵财富, 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当游客来到具有独特文化遗产的地区时,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意识。

1.1.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通过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可以通过文化吸引力提升自身的形象和知名度。游客来体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增加游客对这个地方的认知和了解, 提升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可以促进文化传承、 推动经济发展、 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提升软实力。但在实践中需要保持平衡,充分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纯粹性, 注重当地社区和传承人的参与,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只有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可推动乡村振兴。 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和创新, 例如将农产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进行品牌打造和营销, 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非遗在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农村地区通常以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传统音乐等非遗项目为特色, 这些项目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将非遗项目与农业农村发展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特色资源, 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和竞争力。其次,非遗产业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培训和传承,农村居民可以掌握非遗技艺,转变为从事非遗产业的从业者。这不仅为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 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此外,非遗的宣传和推广也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往往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通过开展非遗体验活动、举办非遗展览和展示活动,可以提升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进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最后,非遗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还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的宝库,许多非遗项目正面临着消失和衰退的风险。通过将非遗项目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 可以为传统文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保护措施。 通过培训传承人、 加强项目的管理和保护, 以及推动深度融合,可以确保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和延续,并且在农村地区得到更好发展。

总的来说, 非遗与农业农村发展的融合可以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多重效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充分发挥非遗的优势,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品质,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产品和服务, 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IP 开发和品牌推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首先,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产品。通过运用非遗元素和技艺,设计和制作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品、手工制品、服饰、家居用品等[2]。这些产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创意设计的元素,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符合当代市场的需求。 其次,通过将非遗技艺融入创意产业,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的学习和传承,同时结合创意产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推广手段, 可以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帮助他们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另外,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还可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 通过将非遗技艺、 设计理念等融入开拓国际市场的创意产品中, 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新的动力[3]。

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还可以提升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价值。通过创意设计和创新创作,可以将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生活,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感。这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非遗项目的价值, 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与社会培训的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和社会培训的融合是非常有意义的,非遗代表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包括传统技艺、口头传统、节庆活动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与社会培训结合,开展教育普及活动,包括非遗项目的课程开设、非遗知识的推广等,吸引社会培训机构的参与和合作, 可以提升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传承意识。

1.4.1 文化教育

非遗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将非遗融入教育中,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4]。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体验非遗技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培养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之情。

1.4.2 人才培养

非遗技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市场需求, 将其融入社会培训中,可以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培训,有助于传承和发展非遗技艺,同时满足人们对非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非遗融入教育可以促进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非遗技艺涉及多个学科,如艺术、历史、人类学等,通过将非遗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4.3 社区发展

通过非遗教育和社会培训, 可以促进社区发展活力的提升。将非遗技艺纳入社区教育项目中,可以提升社区居民的技能水平, 帮助他们创业并增加收入。此外,非遗技艺也可以成为社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吸引游客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非遗与教育和社会培训的融合有助于实现非遗的传承、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社区发展和跨学科学习等多重目标。 这样的融合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也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2 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融合策略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经济发展的融合,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地方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全面提升[5]。

2.1 政策指引,助力非遗文化与地域经济可持续融合

为了使黑龙江非遗文化与地域经济能持续融合,当地要推出相关的政策,对融合意义、指导精神、主要目标、战略规划、具体措施等方面加以说明,还要释放政策红利,涉及降低贷款利率、减免税收、基于PPP 模式风险共担等方面,使投资者能对黑龙江非遗文化与地域经济融合发展充满信心, 在政策指引下把资源投入有潜力的领域,加快投资变现,孵化更多成熟的经济项目,同时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

2.1.1 建立合作机制

政府可以建立非遗保护的合作机制, 促进各相关方的合作与协同。 这包括政府部门、非遗传承人、学术机构、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共同制定保护和发展非遗的策略,并开展相应的行动。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可以提高非遗项目的保护效果和发展效益[6]。

2.1.2 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

政府可以组织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为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传授。 此外,还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帮助非遗项目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2.1.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政府可以积极参与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遗保护与交流。 通过与国际机构、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促进其与地域经济的融合发展。

2.1.4 设立非遗保护基金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非遗保护基金, 为非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这些基金可以用于非遗项目的研究、保护、传承、培训等方面。

2.1.5 加强宣传和推广

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通过文化活动、展览展示、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支持非遗,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策支持和合作机制的建立, 为地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7]。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合作与创新,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属地经济发展提供积极保障。

2.2 特色文旅, 以文旅产业为抓手把非遗文化与地域经济融合在一起

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发布活动于2022 年举办,“龙江湿地鹤乡多彩非遗之旅”入选,该线路含有数十项非遗文化,如花棍舞、达斡尔族乌钦、相纸溶刻画等, 继而用当地特色非遗文化推动地域文旅产业发展,同时彰显黑龙江文旅产业的独特优势。因为黑龙江各地区非遗文化不尽相同, 所以地域经济与之融合要做到因地制宜,还要重视释放集群效应,进一步研究、挖掘、继承非遗文化,在此前提下消除地域隔膜,放眼整个黑龙江省,探索更多集富拉尔基冬捕节、达斡尔族抹黑习俗、满族民俗村非遗展厅等于一体的精品文旅线路,促进地域经济互通,游客不仅能品美食、赏美景、观美服、鉴美工,还能了解民族文化,充实精神世界[8]。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路线和行程中,让游客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和传统工艺,例如手工制作、舞蹈表演、民俗游戏等[9]。 将当地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作为旅游活动的亮点, 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的庆典活动, 还能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人气和经济效益。 通过修缮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物和建筑,打造展览和博物馆等场所,让游客了解和学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平衡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纯粹性非常重要, 不应将其过度商业化或扭曲。 因此,在融合过程中,需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规范, 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10]。

2.3 集约高效, 完善非遗文化与地域经济融合发展供应链

在供应链中文化、资金等资源能高度共享,亦可节约产品孵化成本,在上、中、下游的共同努力下攻克非遗文化转变为经济效益的难关,加强协同效应,助推经济建设。供应链上游包括文旅景区建设单位、非遗文化研究机构等,有着技术集约的特点;中游包括旅行社、文旅项目开发企业等,有着资金集约的特点; 下游包括金融服务机构、 能培育文旅人才的院校、民族传统手工坊等,有人才集约的特点。 在上、中、下游的共同努力下高效利用各类资源,立足实际塑造供应链产业,合力释放非遗文化的综合效益,同时助推黑龙江基于非遗文化的产业朝着规范化、综合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 黑龙江非遗文化与地域经济融合发展, 不仅利于保护传统文化, 还利于经济特色化发展。基于此,黑龙江要颁布政策指引经济与非遗文化融合,还要加大文旅产业的发展力度,亦需健全供应链,优化配置地域资源,继而实现非遗文化与地域经济高效、持续、健康融合的目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地域经济的特点,并与相关领域的专家、机构合作,开展多方合作与交流。 此外,要注重实践的可行性和社会的可接受度,将研究结果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际的指导和政策建议。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融合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融合菜
与文化遗产相遇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