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环境新闻话语生态性分析

2023-04-18 08:23胡龙龙
文化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哲学观语言学积极性

胡龙龙

生态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由生态学和语言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一般认为,“生态语言学”是由美国语言学家艾纳尔·豪根(Einar Haugen)于1970年开创的。生态语言学不仅关注语言生态,还探讨语言对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形式及自然环境间关系的影响。生态语言学的产生源自于人类对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无休止的破坏而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自从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水平得到质的飞跃,人类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人类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然而人类对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终将影响到人类自身,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冰川融化,核污染等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此,人类开始不断审视自身,思考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反思自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此,人类开始从不同的路径出发求得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处之道。其中,一条路径就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挖掘人类话语对自然环境存在的影响。

笔者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1]的生态哲学观为基准点,以收集的环境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对话语进行生态性分析,推测话语者的生态哲学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积极性的、中性的或是消极性的。消极性的生态哲学观不可取,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必须大力推广,中性的生态哲学观应该向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靠拢。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目标,最终也将造福人类本身。

笔者通过对环境新闻文本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生态哲学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倡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并认为应该引导中性的生态哲学观向积极性的方向发展。这为环保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一、生态语言学基本内涵

“生态”这个词的起源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首先提出的,它是由两个希腊单词“oikos”组合而成的,意思是房子和住所;而“logia”这个词,指的是关于……的学问的含义。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出版。该书向读者描绘了一个过去美好而宁静的乡村因为村民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当地原本的生态环境,最后人们自食恶果的故事。受该书的影响,此后术语“生态”开始和环境产生关联。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豪根受此书影响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语言在人类社会中所面对的问题和生物在自然界中所面对的问题是同样的——人为的严重干预导致的生存危机。如从历时的角度看,历史上诸多语种因战争、人口迁移、自然灾害等因素已不复存在或濒临消亡。在自然界中动物同人类社会中的语言一样面临着这些问题。由此语言生态学产生,也称为豪根模式。豪根模式的焦点在于语言的生态,主体是研究语言及其语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将语言比作自然界中的某种植物或动物,语码环境比作其生存环境,研究它们之间存在的生态关联,故这种研究模式也被称为“隐喻模式”。

“1990年,韩礼德在希腊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作了‘意义表达的新方式:对应用语言学的挑战’的发言,他在发言中‘一方面强调语言与增长主义、阶级歧视、物种歧视的关联,另一方面告诫应用语言学家不要忽视他们的研究对象在日益增长的环境问题中所充当的角色[2]。’”由此开启了生态语言学另一种新的研究模式——韩礼德模式,韩礼德模式焦点在于语言的生态性。该研究模式重点不同于豪根模式研究语码环境对语言生态的影响,相反,韩礼德模式重点在于研究语言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探究语言的研究对于生态环境能够起到哪些方面的作用。韩礼德模式重点凸显语言在解决生态问题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强调语言研究者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及生态责任。因此,韩礼德模式也被称为“非隐喻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步入了高速期,研究视角不断拓展,不断有语言学研究者进入生态语言学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方式和理论产生。生态语言学是由生态学和语言学交叉融合产生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将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方式和理论引入到语言学研究的领域来解决语言学中的问题。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还具备超学科属性,生态语言学“基于并超越生态学、语言学、哲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社会学、外交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超学科性学科[3]。”同时,生态语言学助力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将生态文明有机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提升我国国民生态素养,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型社会添砖加瓦。

二、生态哲学观及话语分析

生态语言学中的生态哲学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这也是生态语言学独有的一个方面,使其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学领域。“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是何伟、魏榕两位学者针对国际生态话语提出的,“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不但能够凸显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生态哲学观有助于生态语言学研究者更好地挖掘出话语背后的生态含义,这与生态语言学的宏观目标异曲同工。

生态哲学观通俗来讲就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所持有的自我内心的观点,生活中每个人内心建构的生态哲学观会表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最直观地表现就是人们所表达的话语。语言是人类表达思维的重要载体,语言研究者们对话语进行分析,就可以大致推断出话语发出者的生态哲学观。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学者Harris提出以来,70年代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成为人文学科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4]。”在生态语言学发展的潮流中,生态话语分析应运而生。同生态话语分析上级的生态语言学包含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一样,即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生态话语分析包含对生态性话语的分析和对话语的生态性分析两类。前者只聚焦有关生态方面的话语,后者是对所有话语进行生态性分析。“从生态视角看,所有的话语都反映、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从而引导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生成和改变[5]。”

三、话语生态性分析

笔者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为基准点,对环境新闻话语进行生态性分析,大致推测出话语发出者的生态哲学观,与基准点进行对比,得出话语发出者的生态哲学观是积极性的、中性的或是消极性的。

(一)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

例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例2: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以上重要理论对我们国家在新时代建设“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走得更稳、更远,我们需要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重要理论中获得更多的真知灼见,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断汲取养分,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自然财富。

例1中将山水比作金银财宝,直观地让人们懂得自然环境的珍贵价值,这会使人们从心底想要去保护和珍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个重要理念从根源上改变了以往中国“先开发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例2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强调人类和自然是平等的关系,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拥有者,强调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以上这类话语会直接在人们心中树立要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这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积极效应。以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话语发出者的生态哲学观是积极性的,我们必须要大力推广这类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提升大众的生态素养,助力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

(二)中性的生态哲学观

例3:“和东部地区相比,西部人除了肩负经济发展的重任,还必须面对脆弱不堪的生态环境。任何带有破坏性的‘开发’,非但不能从根本上发展经济,还将使西部家园走向万劫不复的穷途境地。所幸的是,圈起‘草库伦’养山羊的内蒙古人,多少给了我们这样的信心:并非所有的开发,都要牺牲环境。像‘草库伦’那样,只要方法得当,则环境与经济,可以双收[6]。”

例4: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正在接近一个临界点,全球变暖的速度可能会加快。

例5:新的报告显示,过去十年中,全球碳排放量一直在增加,但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采取措施来减少其碳足迹。

例3这段话语的背景是内蒙古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草原牧区,在处理自然和经济之间走出的一条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科学结合的创新之路。在例3中“任何带有破坏性的‘开发’,非但不能从根本上发展经济”,这句话语表达出的含义是可以接受对环境不具备破坏性的开发,以此来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像‘草库伦’那样,只要方法得当,则环境与经济,可以双收。”这句话语同上。在这段话语中我们可以得到明显的信息就是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自然环境,同时也不能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不解决经济发展的问题。这种观点从生态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出保护自然环境这一概念并不处在核心地位,这是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自然。例4和例5这些新闻报道都采用了中性生态话语,提供了客观的信息,没有过度评价或指责某一特定群体或政策。它们旨在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环境问题。

以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话语发出者的生态哲学观是中性的,这种生态哲学观对于生态保护没有绝对向好或向坏的一面,为此我们要努力改善这类中性的生态哲学观,将其向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引导,防止其向消极性的生态哲学观发展。

(三)消极性的生态哲学观

例6:有新的研究发现,北极冰层正在迅速融化,可能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影响。

例7: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新的报告,指出全球变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例6和例7的新闻报道都采用了消极生态话语,强调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不可避免性。它们可能会引发人们的担忧和恐惧。

以此我们可以推测出话语发出者的生态哲学观是消极性的。这类生态哲学观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对于这类生态哲学观我们要加以抵制,不能放任其随意传播或滋长,要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遏制。

四、结语

生态危机威胁着地球上生存的每一个人,我们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从思想上改善对生态环境的观点就是尤为重要的一项任务。笔者通过对不同的话语进行生态性分析得出不同的生态哲学观,分别是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中性的生态哲学观和消极性的生态哲学观。这三类生态哲学观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通过分析我们得出需要大力推广积极性的生态哲学观,抵制消极性的生态哲学观,引导中性的生态哲学观向积极性的生态哲学方面发展。为此,国家层面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推进加快积极性生态哲学观的建立和传播,同时也将积极性生态哲学观融入到各级各类的教育培训中去,最大限度提高国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升国民生态素养[7]。通过改善大众的生态哲学观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唤醒大众内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社会,这一切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举措。

猜你喜欢
哲学观语言学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汉朝统治者的哲学观对汉代服饰的影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社会语言学名词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