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与方法研究

2023-04-18 08:23樊秘宇
文化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樊秘宇 杨 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村人口大规模外迁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非遗文化保护立法、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培训等。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非遗文化传播策略与方法,以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传承与发展解析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非遗文化成为乡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日益受到了更多关注,需要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1]。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回流,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究乡村振兴视角下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与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1.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上,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核心,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为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指导,综合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建设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与发展,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现代化、繁荣富强的新时代乡村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土文化和乡村民俗。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同时,还要推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打造生态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2.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核心产业,要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农业农村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加强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保护和传承,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加强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这一路径实施需要政府、文化机构、社区和居民的合作,以确保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传承。可以对文化资源调查与保护,传承与培训,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非遗与农产品融合,社区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探索。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需在文化和非文化领域取得平衡,文化方面包括传承乡村文化、发展非遗项目,弘扬地方特色;非文化方面则需要关注农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村治理体系改革。通过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培育产业、提高生活质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成功。

(二)非遗文化概念及面临的挑战

1.非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非遗文化(简称“非遗”),也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遗产等,是指不以实体物品形式存在,以口述、行为、表演、节庆等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性精神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遗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不可分离性。非遗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形态,它不能从物质载体中分离出来,比如传统技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是它们无法从实体物品中独立存在。其次,可持续性。非遗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它能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不断地进行,才能保证其不断更新和发展。再次,地方性。非遗文化常常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出某一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非遗文化,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也有利于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最后,社会性。非遗文化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群体的生产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念等[2]。

2.非遗文化面临的挑战

非遗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理论层面上,非遗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包括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这些理论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非遗文化传播的本质、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然而,非遗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文化遗产的流失和缺失。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非遗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已经失传或正在失传,或者受到严重的威胁。除此之外,还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压力。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很多非遗文化受到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冲击,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点,也可能因商业利益而被滥用。许多非遗技艺传承已经被打破,继承人不足,很多技艺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传承难度增加。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许多非遗文化形式的传承人和接受者不断减少,文化认同的淡化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另一大难题。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立法保护、扶持非遗产业、鼓励非遗传承、开展教育宣传等。

(三)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非遗是人类创造的、无形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和实践、手工艺技艺以及文化景观等七大类。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3],其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五个方面的内涵。实施路径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发展、创新驱动、资源共享、制度保障”六个方面。

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非遗文化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量。一方面,非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可以作为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项目的重要资源。例如,大理白族的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和茶俗(白族三道茶),丽江纳西族的“黑白战争”,等非遗文化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非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激发农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增长。例如,云南省的“彝族手工编织技艺”项目通过传承和发展彝族编织技艺,让当地村民有了一项稳定的职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1.促进文化自信和乡村文化振兴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激发乡村文化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动力,有利于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新形象和新气象。丽江地区以大研古镇为代表的丽江古城早在20世纪末,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国家级历史古街区以及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纳西族独特的语言、服饰、传统音乐和舞蹈等元素构成了丽江非遗文化的核心。代表性的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木雕工艺、纳西族民居、木质结构和石板街道,展示了古老的建筑传统。传统音乐和热美搓、勒巴舞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同时,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了当地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乡村发展的信心。

2.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非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吸引力,也是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丽江和大理地区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经济发展是指在农村地区发展产业和经济,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改善乡村环境和社会面貌。文化产业发展则是指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创意设计和知识产权的创造和传播,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非遗作为乡村宝贵的文化资源,不仅传承了丰富的历史和传统,还具有强大的经济潜力。首先,非遗元素,如传统手工艺、文化表演和民俗节庆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创造了就业机会和旅游收入。其次,非遗技艺被运用于制作独特的艺术品和工艺品,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为乡村居民提供了创业和就业机会。此外,非遗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文化产品、教育和娱乐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乡村经济的多样性和韧性。因此,积极保护、传承和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繁荣。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可以以非遗文化为基础,通过文化产业的创新,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包括文化旅游、文化产品、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而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例如,云南丽江的非遗文化中的木雕、绣品、银饰等,都是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通过对这些文化产品的挖掘和创新,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同时,将非遗文化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既可以吸引游客,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推动非遗传承

乡村振兴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许多地区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传承也在逐渐得到重视。许多地方政府和非遗传承机构开始关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为非遗传承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以大理地区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大理地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加强了对苍山洱海茶马古道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如:当地政府为云南白族扎染纹样、瓦猫等成立了专门的非遗传承机构,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保障,同时,也通过非遗传承活动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了当地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非遗传承是乡村振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创新传承方式对于乡村振兴和非遗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非遗传承。数字化非遗传承是指将非遗文化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保存、传承、展示和推广。在数字化时代,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可以将非遗文化以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给人们。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们仿佛置身于非遗文化的场景中,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可以让非遗文化走向更广泛的受众,增强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在云南省丽江市,非遗传承基地与当地科技企业合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呈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的过程,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了解非遗文化。

创意非遗融合。创意非遗融合是指将非遗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科技等元素进行融合,创造出新的非遗作品,丰富非遗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例如,在云南省大理市,有一家名为“杏仁”的非遗品牌,该品牌通过将白族传统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设计出具有现代感和艺术感的产品,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关注,为当地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创客空间。非遗创客空间是指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提供的创新空间,这里可以进行非遗技艺学习、创作和交流。在非遗创客空间中,非遗传承人可以向非遗爱好者传授非遗技艺,同时,也可以从非遗爱好者身上汲取创新的灵感,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例如,在云南丽江的非遗创客空间中,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可以一起学习制作纳西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创作出新的非遗作品。

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是紧密相连的,非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动力。创新的非遗传承方式则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充分和有力的文化支撑。因此,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说,积极发掘、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探索创新的传承方式,将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将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

二、非遗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一)传统非遗文化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在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挑战,同时也有机遇。挑战方面,首先是传承人的匮乏。由于长期的现代化进程,很多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已经老去,而新一代年轻人往往对这些技艺没有兴趣,缺乏传承人的储备。其次是市场竞争的压力。如今的非遗文化市场已经越来越成熟,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就需要非遗文化传播者有更好的传播策略和方法,才能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机遇方面,首先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非遗文化传播也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和推广,包括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等。其次是旅游市场的发展。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非遗文化,旅游也成了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传统非遗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师徒传承、社会实践等,这些方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些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出现了一些局限性。传播范围受限: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主要是基于地域和家族的范围,很难跨越地域和家族的界限,无法将非遗文化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中去。传承人才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了离开乡村去城市生活和工作,导致传承人才短缺,一些非遗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传播方式单一: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大多是靠口耳相传,缺乏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传播效果不佳: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往往没有科学地规划和组织,传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不能很好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需要通过更加科学、系统的非遗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来克服这些局限性,更好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基于乡村振兴的非遗文化传播策略探索

1.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度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而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则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非遗文化传播策略中,需要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度。

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制订非遗文化价值宣传计划,通过多种形式展示非遗文化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开展非遗文化展览、演出、培训等活动,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公众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增强非遗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平台开展非遗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建立非遗文化产业体系

强化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建立非遗文化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非遗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下,建立非遗文化产业体系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经济保障,也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规划,以促进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制定相关规划,明确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推动其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注重产业链的建设,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产业链的全链条建设,包括非遗文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可以提高非遗文化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展览、文化旅游、电商平台等,加强非遗文化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此外,还可以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如文化创意、农业、旅游等,实现产业的互补和共赢,形成多元化、具有竞争力的非遗文化产业体系。

3.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

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和教育内容,还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建立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非遗文化传播策略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可以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游客体验。传统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将其融入旅游业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的旅游体验,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例如,开展非遗文化主题旅游,设置非遗文化展览馆、非遗文化体验馆等旅游项目,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价值,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将非遗文化与教育产业深度融合,可以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开展非遗文化教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和弘扬。例如,可以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非遗文化课程、非遗文化实践活动等教育内容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探究欲[5]。非遗文化与旅游业、教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是非遗文化传播策略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度融合,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和教育内容,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4.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模式,开拓新的传播渠道

创新非遗文化传播模式和开拓新的传播渠道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传统的非遗文化传播方式存在局限性,如地域性、口耳相传、传承人口老化等问题。因此,探索新的非遗文化传播模式,开辟新的传播渠道,既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也有利于发掘和开发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数字化传播是一种创新的非遗文化传播模式。数字化传播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例如,建立非遗文化数字博物馆,将非遗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群体,提高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

融合式传播是另一种创新的非遗文化传播模式。融合式传播是将非遗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产品和新的消费体验。例如,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了解非遗文化,提高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将非遗文化与教育产业相融合,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培养更多的非遗文化传承人和爱好者。将非遗文化与文创产业相融合,开发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造新的非遗文化产业,提高非遗文化的经济价值。

三、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传播既有挑战亦有机遇。传统传播局限明显,故需新模式、新渠道,以适应社会需求。现代科技为此提供了新途径,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社交媒体、虚拟现实。保护传承须加强,产业体系须建立,以促进发展。同时,深度融合旅游、教育产业,提升认知度、影响力。未来科技不断创新,非遗文化传播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