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精英化到数字重塑:非遗融合科技艺术传承进路

2023-04-18 08:23:25王嘉奇
文化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技艺遗传大众

王嘉奇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我国硕果仅存的宝贵活态文明,历经时代更迭、社会变迁,在数字化的技术变革下,仍在持续散发生命力。自《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至今,数字化已然渗透入非遗保护的各项环节。非遗数据的采集、储存、分析等复杂任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紧锣密鼓地展开。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非遗技艺的储存手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而非遗保护中,一面是留存,另一面是传承。即在争取信息完整性的基础上,还需继续挖掘文化符号,发挥其文化价值。科技艺术的出现,将帮助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内涵、需求、方式由外及里相并轨。

二、非遗数字化现状

非遗传承是集体记忆、群体生活习性、情感审美等多维度抽象的描画[1]。相应的,非遗传承也不单是追求将技艺法世代相传,而应是多维度地、深入地认知和转化。在传统记录保存方式逐渐式微的境况下,非遗数字化趁势发展出新生态。科技渗透入非遗传承与保护每一环节,尤其在信息存储、分析和归纳方面展现绝佳效果。数字技术的应用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高效率、高灵活性、低门槛且针对面更广阔的长处[2]。然而,目前数字技术的东风尚未吹遍非遗每一处领域,即非遗数字化程度仍旧不高。诸如数字技术与非遗传承的适配度不佳,非遗数字转化创作的应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也正因如此,当前仍遗留有大量与数字技术交叉互融的创新空间。

在层出不穷的数字技术海洋中,科技艺术基于海量数据库,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为创作者生成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自成一派[3]。科技艺术作品饱含了丰富的数据、创作者的自觉以及人工智能的不可测度[4],集新媒体艺术、生成艺术、实验艺术和数字艺术为一体,在创作方式、表现方式、呈现路径等方面,与传统艺术相比,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科技艺术优越的机制和性能为非遗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一方面,顺应时代发展,将技能与现代生活紧密联结。科技艺术创作不仅能够很好地保存传统抽象元素,还能在此基础上以当下的审美开辟虚拟交互体验,搭建在虚拟世界的艺术形象[5]。非遗以非物质的形态,如履薄冰得以活态传承至今。同时面临着实用技术被淘汰,且传播渠道受限重重的僵局。但在科技艺术的赋能下,非遗以数字形态登入网络世界,在理论上达到永不磨灭。另一方面,科技艺术具有未来性,不仅是技术的领先,更在艺术的各个层面展现超前的影响力。在百花齐放的现代艺术界,已然不存在绝对的“主流”风格。而科技艺术的出现,正在颠覆常规艺术创作路径[6]。反观非遗转化仍然囿于传统方式,在有限的条件内有限的创新。借用科技艺术的前瞻性,指导非遗在向着未知的方向,在形式、渠道上不断动态更新、创新。再者,科技艺术的符号吸引力更强,拥有的受众基础更为广泛[7]。更容易与大众产生同一维度的感知,在信息传达和理解上更胜一筹,帮助非遗在生活场景中自然地融入。

三、非遗民间艺术逐步“精英化”

大众惯于以雅俗分类艺术,将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相对立,认为艺术的“层级”实则来自于观赏者本身。由于学习或追逐高雅艺术,往往需要一定资本。因而人们在潜意识中,将高雅与昂贵、高贵、高级画等号。相反,民间艺术则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地方风俗中。这部分未经历艺术训练且尚无接触艺术经验的群体,沉浸在传统艺术中却不自知。但究其根本,二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而大众受此称谓迷惑实属谬误。反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由乡村生产生活经验培植和塑造而成,也是传统文化在民间默默流淌千百年的文化基因。虽隶属民间艺术,但受众面狭窄,致使其境遇徘徊游离于主流人群之外。逐渐消耗了大众对于非遗的亲近感,加深非遗融入现代社会的鸿沟。分解造成非遗“精英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社会大众的参与是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然而大众在概念认知上出现的偏差,在将非遗推离人们的视野。非遗技艺虽包含技术、艺术双重属性,但农产业以实用、效率为重,艺术价值则不足道。相较于现今普及的大机器批量化加工,非遗手工艺却兀然拥有极其低下的生产效率。甚至一度被本土视作“过时”“老旧”,而近乎招致淘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畴极为有限,传播成本高昂,其古老而复杂的形式又与现代生活疏离。正因非遗在传播中严苛的目标群体条件,对环境等条件有极高的要求。又因其稀少的艺术属性而被大众奉为“高雅”的民间艺术。本应与大众亲近的艺术形式却令人敬而远之。呈现出脱离群众生活的“精英化”趋势,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其二,与现实审美和需求相匹配是非遗走向未来千家万户的阶梯。非遗作为古老技艺,本真地保留了旧时生活生产状态。通过经年累月的抢救性保护,在先进技术支持下,越来越多非遗技艺被合理且完好地保存下来。而非遗传承的责任则与保护不同,从非遗保护的视角来看,采集、储存、记录、分析等任务,是一项严肃、枯燥的、需要严肃对待的理性行为。而从非遗传承角度出发,则是通过合理的方法途径满足甚至引领现代审美。将非遗这一特色文化普及到更远的地方,引发更多人的关注。二者目标不同,对应的做法也不应混为一谈。在非遗实用价值失效的当下,其艺术价值的传承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从现代需求出发,仍延续老方法,将谨慎、规整的记录材料作为传播创作素材,那么这种复杂、乏味、艰难的形象将与现代关注点截然不同。无法打动观看者,更无法满足现代观众需求,反而加速非遗淡出大众视野。

其三,传播的内容与载体是非遗走进大众生活的桥梁。不恰当的内容与不适宜的载体,极大地削减了非遗的受众群体。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目的在于强化文化自信,同时启发文化自知。文化自信是整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给予充分且一致的肯定,是积极主动投身其中的信心。因此,文化自信并非小部分人的认同,而是无数文化信念者的集合体。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宣发内容中,周而复始强调非遗高昂的经济价值、稀有的艺术价值、艰苦的制作过程,借以指出非遗传承的意义。反而为观众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形象,挫伤大众的参与积极性,让不少有兴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望而却步。除此之外,非遗宣传载体,目前以国家、政府、行业等严肃媒体为主。主流媒体在大众眼中拥有极高的专业性和信誉度,但交互性不足,说教性强于知识科普。相较于其他简短、有新意、互动强的内容来说,形式过于平淡,无法聚集流量。而大众被动与主动接触到非遗文化的部分格外有限,因而受到主流大众的放逐。

四、非遗“精英化”的祛魅与数字重塑

简而言之,非遗的“精英化”的根源并非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主动忽视,而是从概念根源开始,到传播内容、载体选择,再到创作方法、呈现形式与现代审美和需求格格不入。使得本已在现代文明中艰难求生的非遗文化更难以为继。为扫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传播中的障碍,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英化”祛魅势在必行。祛魅并非将其拉下神坛,而是通过纾解大众对非遗的误解,引导大众正确认识非遗的艺术价值,将非遗与日常生活融合,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挖掘一种新的姿态,重塑这一被束之高阁的技艺。而科技艺术的出现,或可凭借其优越的功能和效果补充传统传承方式的不足,自问题源头化解非遗传播的“精英化”。结合科技艺术的优势,数字重塑非遗传承新进路。

第一,科技艺术能够在非遗转化过程中,强化非遗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摆正大众对于非遗的认知偏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来源于民间的艺术,技艺传承历来以来受限于地域,且被极少的群体所掌握。在大众接触非遗不多的时间里,通常以技艺的科普和实践为主,而鲜有对艺术价值的思考和展示。在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活动中,多沿用传统的师徒制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的表演展示和示范操作。此方法固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讲解和尝试将非遗文化普及到更广阔的区域,但非遗技艺本身存在复杂性,虽在实践中习得皮毛,却不足以深入体会其艺术性。长此以往,技能培训多于艺术培养。而艺术教育的缺失致使大众艺术感知不足,趋于以功能性、实用性作为评判标准,将非遗划归为低效率的原始技艺。细究非遗艺术价值的展现,往往存在于非遗转化的过程中。科技艺术的嵌入,是以透彻的认知、充实的数据库和强烈的艺术感知为前提,恰可补充过程中的思维缺失。启动科技艺术创作的生成器,需饲喂大量经过分析和归纳的素材,输入精准的关键词进行反复训练,才能逐步雕刻创作。看似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艺术创作,实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人的理性思考。这也就要求创作者需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故事,熟悉文化的来龙去脉。分析每一项元素的含义,了解其象征隐喻。强化创作过程,将最终成果交于未知,为非遗的传承指明重点。

第二,科技艺术丰富非遗转化的呈现形式,为传统形式赋予现代审美,并与现代生活需求相匹配。在非遗文化衍生内容中,对非遗技艺繁复的技术要求作出大量细致刻画。大众敬畏非遗艺术,也由此产生强烈的距离感。但非遗传承的目的并非要求全民深度钻研。对于普罗大众来说,了解非遗技艺的意义在于学习传统文化,以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真正会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的仅限于已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且对非遗文化抱有热忱之心的少部分人群。然而,当下的传统的非遗作品从创作方法、创作形式、呈现方式上与现代审美脱离。而科技艺术的赋能为非遗艺术重塑了数字生命。一方面,旧有的载体与现代生活习性不相适应。非遗通过口耳相传延续至今,在新媒体挤占传统媒体市场的情况下,需要与数字化传播渠道相适配。结合非遗创作展现形式,科技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成果,能够适应每一种新媒体平台。大众可不受限制,参与到非遗传承活动中。另一方面,科技艺术融入非遗,是传统内核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体。降低了公众参与的门槛,用户可自主进行内容生产,并不断增添新内容,共同探索非遗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每一个受众转化为信息资源,从信息的接受方转化为内容的生产者。此外,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器进行科技艺术创作,能够基于丰富的非遗资料数据库,创作出更多不曾有过的作品,为非遗艺术创新发展奠基。

第三,科技艺术的融合拓展了非遗传承的渠道与载体,增强了非遗与受众的关联。在严肃媒体所发布非遗课程、新闻报道中,非遗总是以艰难存活的形象示人,以学习和延续技艺的坎坷为主线,讲述非遗保护的困境和意义,借以打动大众,激发自觉守护非遗文化的愿望。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短视频、长视频、公众号文章等也都以科普为目的。虽然技术发展、载体更新,但仍旧一如既往套用传统内容与方法。科技艺术作为当前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渗透的产物,能够充当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以现代化的手段启发受众文化自觉,把每个观者发展为非遗信息传播的载体和起点。科技艺术赋力非遗,帮助艺术转化实现从二维到三维,从真实参与到虚拟身临其境,从具象到抽象凝练。同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更迭能够做到与各平台人机交互融合。如艺术家林琨皓发动的“虚拟显生宙”中,通过算法生成虚拟蝴蝶,并邀请观众“认养”。在投送到用户电子设备之后,将该蝴蝶编码删除。在非遗转化中融合科技艺术不仅能将现实行为抽象化,更增强内容交互性,在大众与非遗之间更建立起对话、互动新渠道。以吸引大众主动了解参与,替代传统的单方向信息输出。

五、结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进一步深入,传统的内容、载体、渠道、途径将持续增加非遗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阻碍。但也呈现出借以科技艺术为桥梁,打破非遗与受众之间的层层壁垒,驱除非遗精英化的趋向。通过赋能交互设计降低接触门槛,消减空间束缚,鼓励用户参与。转变呈现形式、创作方式,看齐甚至超越现代审美。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日常生活,满足大众文化审美需求。立足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给予非遗数字生命。指引非遗数字化发展方向,同时也将传统文化以崭新的形式重新播种在新时代的土壤里。

猜你喜欢
技艺遗传大众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非遗传承
区域治理(2022年40期)2022-11-27 04:01:54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
大众ID.4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