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舆图视角下的罗星塔价值探究

2024-01-31 02:27:58
文化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海防琉球邮政

沈 鑫

罗星塔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江下游的三江汇合处,始建于宋代,原为木塔,因受暴雨、台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倾毁于明万历年间。为了使福州文脉顺达,明天启四年(1624),当地学者以“兴文运”为由,在原有塔座上进行重建,重建后的罗星塔是一座以花岗石为材质、七层八角的楼阁式建筑。罗星塔并非为航海而建,却因航海而闻名于世,其自建成起就担负着引渡导航的作用,五口通商之后更是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航标,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阶段对于罗星塔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塔建筑本体来研究明代的建筑特点以及福州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二是围绕罗星塔所具有功能属性进行的研究;三是通过茶叶贸易、中法马江海战、大清邮政发展等历史事件来研究罗星塔的历史定位。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收集整理,可知清代多类舆图中都载有罗星塔的相关内容,本文拟从清代舆图视角出发,整理和解读舆图所表达的信息,对志书等古籍资料进行印证并补充文字史料上的不足,客观反映历史事实。

一、清代舆图的特点

“舆图”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隋唐以后渐多,形成独立的地图或出现在方志书中,运用符号来记录当下的地理信息。

舆图的发展至清代达到了巅峰。从舆图的管理利用来看,清初延续了明代的旧制,舆图等地图档案的管理由兵部职方司负责。《四库备要·吏部·历代官吏表》有载:职方“掌天下舆图,以周知险要”。清代内务府造办处下还成立了专门整理、储存图样档案的机构——舆图房[1]。其收藏类型按民国时期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印的《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图目初编》可分为舆地、风土、名胜等十三类,至乾隆年间,天文、盐务等业也尽入“舆图”[2],进一步扩大了“舆图”的外延。

从舆图的绘制风格来看,按现有研究一般可以分为符号法、山水画法、计里画方法、投影经纬法四类。符号法即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河道、山脉等元素;山水画法是将地理地貌以水墨形式展示,整个地图亦图亦画;计里画方法是按方格比例制图,突出地图的准确性;投影经纬法从康熙时期出现,学习西方用经纬线来制图,后期常与计里画方法联用[3]。

清代舆图无论是从收藏的类型、数量还是从舆图制作的科学性、准确性,都极大地超越了前朝,而罗星塔作为闽江门户的标志,也是福州的标志性建筑,在清代的舆图中曾被大量载入,不同时期、不同绘制风格、不同功能的舆图都能还原发生在罗星塔身上的历史事实,具有文字记载所无法代替的功能,更能反映罗星塔在清代外交史、海防史、邮政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清代舆图中的罗星塔

历史赋予了罗星塔多重价值属性,文献史料显示,罗星塔具有民俗祈愿、兴文运、引渡导航等功能,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更是福建重要的海防和军事要塞。随着大清邮政的开办,以“罗星塔”命名的邮局成为福建首批开放的三大邮局之一,罗星塔逐渐被演化为地面使用。下文将从海路针经、军事海防、民俗风土、邮政邮路四类清代舆图对罗星塔的历史价值进行阐述。

(一)海路针经图

罗星塔自明代重建后就成为航海图中的重要标识,清代时期罗星塔更是作为通往国际航路上的重要起点。

我国自明代起就有册封使出使琉球的记录。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徐葆光作为册封副使奉命出使琉球,返回后作《中山传信录》一书,里面的针路图(图1)详细记录了福建与琉球之间的航海针路。此图上南下北,与现在通用的地图方位相反,通过象形符号法进行绘制,清晰地标注了中琉间的往返海路,起点为“罗星塔”,终点为琉球的“那霸港”。针路图所绘制的航路途经“钓鱼台”(即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地,这是清康雍年间罗星塔与那霸港之间最为翔实、可信的记载。有学者通过中国古代文献内在脉络解读法,提出此书也是钓鱼岛列屿历史主权隶属中国的重要佐证[4]。《中山传信录》自著成以来,被刊刻为多种版本,除了流传最广的六卷本外,还有传至海外的日本重刻本和法国耶稣会员宋君荣翻译本等[5]。

图1 《中山传信录》针路图(来源: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周煌受命前往琉球,返回后作《琉球国志略》,其中的针路图同样也标注了从“罗星塔”至“那霸港”的航行路线,此图仅用简单的线条结合文字标注进行绘制,对沿途的海山岛屿、行船更数、所用针位等进行核对,较之前更为准确,为后人的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6]。《琉球国志略》同样在日本受到了重视,曾于1831、1832由官方刻书机构“昌平坂学问所”进行刊刻再版,此书在二战时期还作为日本海军省的藏书,归入“海军文库”[7]。

通过清朝中期《中山传信录》和《琉球国志略》中的针路图可以看出,罗星塔的航标功能已经不局限在闽江航道及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在清末福州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之前,就已经是国际航路上的重要标识,也是中国清代外交史上的重要节点。随着这两部书籍外文版本的刊刻流传,可以推测出清朝中期在日本乃至欧洲地区已经有着罗星塔的记录和地理信息,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挖掘罗星塔的史料提供了切入点。

(二)军事海防图

罗星塔所坐落的罗星山地理位置特殊,是从水路进入福州城的必经之路,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在《行部纪略》中写道:罗星塔一带“若筑城设官防守,南北两岸亦设防兵,相为犄角,真所谓金城天堑,万夫莫踰者也”[8],很好地说明了罗星塔一带险阻天成,在设防上与闽江南北两岸相互配合,能形成易守难攻之势。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的《福建海岸全图》(图2)是明末清初的一幅重要军事海防图,此图采用山水画法,以长卷为表现形式,上方为陆地,下方为海洋,较为准确地画出了罗星塔的相对位置,保存了一些其他海防图所未记载的历史元素及海丝历史信息,对福建沿海县、市的地理标注较为细致、准确。有学者通过驻防设施、府寨设置推测成图时间为17世纪80年代,是研究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全貌、军事防卫的权威史料[9]。

图2 《福建海岸全图》局部图(福州市罗星塔公园管理所 供图)

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福建驻军地图》绘制了福建省以及台湾地区中央山脉以西的部分,对清代福建省所辖10府、2直隶州、4厅、62县的具体方位及接壤情况都做出标示,并详细记载了全省驻军的具体情况,这也是罗星塔首次出现在以“驻军地图”命名的舆图中[10]。

美国传教士于清咸丰十年(1860)绘制的《福省全图》通过具象简化的方式,展示了福州南台至五虎门一带的港口、城寨及军事要塞,罗星塔也在其中。该图是目前发现的首幅由外国人绘制的福州地图,也是一幅从外国人视角研究清代福建海防的重要舆图,对于已有的海防舆图来说具有补充价值。

军事海防类型的舆图相比于文字记载能够更为直观地展现地理信息,体现对山川、要塞、港口等要素的认知程度。罗星塔所位于的罗星山原为闽江中的一座小岛礁,山高约30米,占地面积不足0.1平方千米,在城市地图里的占比可谓微乎其微,但在清代的军事海防图中都能找到罗星塔的地理信息,也印证了罗星塔在清代军事海防中的重要地位。

(三)民俗风土图

目前已知最早记录罗星塔的古籍为明万历年间的《闽都记》,其卷十二载罗星塔:“屹立江心,镇会城水口,称罗星云。……塔为宋时柳七娘所造。……七娘斥买其产入闽,捐赀造塔,以资冥福。”罗星塔是为祈福而建,旧时附近居民也多以塔作为精神寄托,祈求航行顺利,出海前到罗星塔下祈福成为了一项重要仪式。

随着清代舆图范围的扩大,风土、名胜等也尽入舆图。清代画家朱鹤年在乾隆年间绘制了《奉使琉球图卷》,图卷共有20幅,以形象、写实的画法完整展现了册封琉球往返的全过程。其中《罗星取水》(图3)一图描绘了册封琉球的船队行至罗星塔时所举行的一个取水仪式:在罗星塔周边的水域投掷银钱并举行祭拜仪式,随后取当地的淡水将船队的水柜装满,以供出海使用。即《使琉球记》所载的:“亥刻,起椗。乘潮至罗星塔,投银龙潭祭,取淡水满四井止。”[11]

图3 《罗星取水》(福州市罗星塔公园管理所 供图)

民俗风土类舆图很好地展现了文字所不能描绘的历史场景,是研究史料的重要工具,也充分印证了罗星塔赋有祈求航行顺利的文化信仰和价值取向,这一习俗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民间,在官方的出行场合也同样适用。查阅旧照片发现,罗星塔曾出现过尖顶塔刹、无塔刹、球型塔刹三种形态,无塔刹和球型塔刹照片数量较多,从清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皆有,存续时间可考,但尖顶塔刹照片较为稀有,且无具体的文献记载,无法考证其存续时间。在照片技术出现之前,画作大多用来记录场景,《罗星取水》一图中的罗星塔为尖顶塔刹,为进一步考证早期罗星塔塔刹的形态提供了史料,说明在乾隆年间罗星塔是以尖顶塔刹的形态存在,弥补了文字记载的空白。

(四)邮政邮路舆图

清末,对于“罗星塔”一词的聚焦已不仅局限在塔建筑本身,由于罗星塔的标志性和影响力,曾逐渐被演化为地名使用。虽然没有明确的行政区划,但在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申报》中,“罗星塔”一词多是作为地名出现,已成为官方和民间的惯称。

“罗星塔”作为地名使用,在大清邮政体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光绪帝朱批核准开办大清邮政,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负责。《福建省志·邮电志》载:“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福州、厦门、罗星塔最先成立邮局,皆附设于海关内,由海关兼管。”在大清邮政发行的三幅邮政邮路舆图中也进一步印证了罗星塔的地名属性。

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曾在致外务部申呈第274号中写道:“若欲周知偏喻,非绘缮全图,不克醒目,特照现时已立总局分局各按省分循序绘画齐全,作为推广邮政第一舆图,凡图中以硃线蜒走者,即可知某府、州、县设有邮局,驻扎邮政人员经理来往邮件,联络通行。”[12]这促使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发行了《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图4),府、州、厅、县以及邮局、邮区均已符号化,以棕黑两色表示。该图中“罗星塔”“鼓岭”等福州府所辖的邮局已赫然在列,并标示了罗星塔邮局的邮件运送方式主要通过水路来进行。同年,总税务司绘制了《大清推广邮政舆图》,详细绘制了各总局下辖分局的邮路。

图4 《大清邮政公署备用舆图》局部图(福州市罗星塔公园管理所 供图)

1907年,通商海关造册处印制了《大清邮政舆图》,采用分省绘制然后合成地图集的形式,其中的《福建省邮局邮路舆图》标注了“罗星塔”邮局的国际邮政地名简写“Pagoda.A”,以符号化显示邮局等级以及运送邮路[13]。福州对外邮件运输以海运为主,闽中、闽北各处寄送国外或省外的邮件需送到福州封发,再通过罗星塔邮局进行转运,罗星塔邮局成为福建邮界的转运站。

地名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专有名词,受到语言、地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由官方指定或经民众约定俗成,在很大程度上保存着命名时代的相关信息[14]。到了清朝后期,罗星塔的价值属性以地名这种更为显著的方式延续,邮政邮路舆图的存在更为直观地展现了罗星塔是中外互邮的中转地,进一步突显其在清末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四类舆图的归纳、梳理和分析,进一步佐证了罗星塔在国际航路、军事海防、民俗信仰和国际邮政中的独特地位,以舆图视角挖掘罗星塔在民俗文化以及航海史、海防史、邮政史中的历史价值。打破以文字史料为单一研究对象的壁垒,以学科融合之优补文字史料之限,利用不同视角为罗星塔的价值研究赋能。同时也希望引起学界对罗星塔的关注,以更多不同视角探究罗星塔更深层次的历史底蕴。

猜你喜欢
海防琉球邮政
邮政农品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24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邮政进化史
科学启蒙(2016年7期)2016-08-06 17:07:35
阳高京杏 邮政极速鲜专供
21世纪(2016年12期)2016-05-18 03:03:41
悲愤琉球
全国新书目(2015年4期)2015-05-11 13:35:05
破译《琉球国书》碑
大众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 08:00:58
浅议邮政体制改革
清朝赏赐琉球国王及其来华使节制度初探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
军事历史(2000年4期)2000-11-22 07: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