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2023-04-16 22:40王安石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先王陶冶陛下

〔宋〕王安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①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諰諰②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何也以方今天下之才不足故也。

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沈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③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

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注〕①二帝、三王:二帝指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②諰諰:担心害怕状。③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1.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之以事(委托,托付)

B.嚣天下之口(喧哗,使……议论纷纷)

C.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对自己的谦称,我)

D.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培育,造就)

2.下面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B.而泽不加于百姓者/假舟楫者

C.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知不可乎骤得

D.而亦未见其多焉/子亦有不利焉

3.下列對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揭示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财穷俗衰的深重危机,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法令制度不够严密完备,并大胆提出变法改革的政治主张。

B.作者认为,当今时代所面临的形势与先王时不同,不应照搬先王治国的具体措施,而应效法其治国用意,体现了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思想。

C.朝廷下达的法令,本意很好,但在职的官吏不能推行,不能使朝廷的恩惠施予百姓,一些官吏甚至借机狼狈为奸,欺扰百姓,弊政改革难以实现。

D.本文逐层剖析,得出“当下最紧迫的是人才问题”的结论,说理深刻透辟,议论方式多样;语言整散结合,张弛有度,多处运用反问句,增强了说理气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虽 然 以 方 今 之 势 揆 之 陛 下 虽 欲 改 易 更 革 天 下 之 事 合 于 先 王 之 意 其 势 必 不 能 也 何 也 以 方 今 天 下 之 才 不 足 故 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译文:

(2)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

译文:

猜你喜欢
先王陶冶陛下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国王陛下的畅销书
Possibility to break through limitation of measurement range in dual-wavelength digital holography∗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陛下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从“涵养美感,陶冶德行”到“立德树人”——听王安国教授谈“音乐教育的‘原点’问题”有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陶冶教育初探
短文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