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性”
个人的经历是其性情、品格乃至思想的基石,犹如活水源头,高塔地基。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塑造了他,也托舉着他——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所言:“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没有了经历,人们便会成为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没有实体的影子,没有词语的推理者,精神上的无国籍者”。个人的气质性情,完全是自身经历的投影。成年人的言行举止与思维模式,都可以追溯到其童年时的经历。无论是创伤还是成功,少时的经历对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它潜伏在内心深处,在未被察觉的每一分、每一秒默默地改变着人一生的轨迹。或许有人会以“天性”一词辩驳之,但天性本就是复杂的。单说人性善恶,自从战国时期荀、孟之辩以来,尚且未有定论,如今又怎能唯天性是论,拿本就不可捉摸的天性来掩盖经历的作用呢?更何况,许多人所谓的“天性”,其实是在懵懂之时培养而成,说到底还是后天习得的。沈从文少时师从“生活这本大书”,看惯了湘川的自然风光,日后才有了《边城》中湘赣边界淳朴的风土人情,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问题剖析
文段引用经典事例和名人名言论证“个人的经历是其性情、品格乃至思想的基石,犹如活水源头,高塔地基”的观点。至于“或许有人会以‘天性一词辩驳之”则设置了一个“假想敌”,有针对性地作了批驳。其论证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二:其一,列举相关事例后,缺少对事例言简意赅的剖析。其二,说理不够周全,“经历”是成长的因素之一而未必是决定性因素(“内因”不容忽视),不宜过度拔高“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