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 武和平
文化和语言一体两面,互为镜像,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币之两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既是掌握一种新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过程,也是了解、感知、 理解和体验另一种文化知识、观念和价值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两种文化的比较、分析和评价中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因此,文化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育人价值取向的体现。但在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中,外语教师往往容易将语言和文化割裂开来,将语言置于外语教学的中心地位,将文化知识作为语言教学的衍生物或附属品置于从属地位,只有在需要时才将其作为背景知识“导入”或“渗透”,从而导致文化教学难以深度融入语言教学之中。
本期“焦点透视”栏目聚焦“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选编了两篇文章,从不同侧面讨论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符号学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一文,从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具体展示了外语教材中文本与插图的四种关系,为教师在外语教学中更加合理地使用教材插图图片、更加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参考框架,该分析框架对外语教材编写如何选用插图和如何处理图文关系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而“基于构建‘第三空间’的高中英语思辨性文化意识培养研究”一文,基于批判性文化意识理论与跨文化思辨英语能力模型,通过思辨性文化意识培养,将中学英语课程的两种核心素养——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有机整合起来,建构“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文化意识培养为核心,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实现方式”的思辨性文化意识培养的模式和路径,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引导学习者对中外文化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评价,促进思辨性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发展,在两种文化之间构建一个多元杂合、文明互鉴、具有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文化“第三空间”。
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方面,一线教师常常会有文化虽然无处不在但不知从何处着手的“无力感”。本专栏的两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给看似虚渺空泛的文化教学提供了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两只“抓手”。第一篇文章针对教材中四种不同类型的图文关系给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建议;第二篇文章则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如何深入分析外语教学文本的文化内容,通过问题链设计,层层递进分析、比较、评价文本背后的文化价值、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跨文化思辨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形成文化品格,实现语言课程的育人价值。一线教师从这两篇文章中不仅可以找到解决外语课堂文化教学的钥匙,也可以探寻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深度融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