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周茂杰
教学是涉及高强度情感劳动的工作。教育部于2012 年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将情感纳入国家对中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可见教师情感在教师工作和发展中的作用已引起了教育政策层面的关注。作为高情感劳动群体,相较于其他行业的从业者,教师需要进行更多的情感投入与输出。当下我国新一轮基础英语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英语教师不得不离开工作舒适区,面对改革现实对职业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猛烈冲击,由此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情感负担(高原、崔雅琼,2021)。英语教师作为情感劳动者(Benesch,2017),在工作中已无时无刻不处于对自身情感的调控当中。相较于国外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兴盛,国内英语教师研究者普遍尚未关注情感劳动这个概念,教师情感劳动的实证研究成果仍较为匮乏(胡亚琳、王蔷,2014;丁晓蔚,2021)。鉴于此,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探究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与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促进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情感层面的建议。
情感在教师身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建构(刘林峰,2021)。针对情感的研究,Hochschild(1983)提出“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的概念,其含义为员工为影响交往对象的感受而对情感进行管理,以此形成交往对象可以观察到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情感的高度投入,他们不仅要在工作中向外表达情感,例如失望、生气等,有时还需要亲自感受所体验到的情感,如受挫、高兴等,因而教师已不可避免地成了当今情感劳动大军中的一员。而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使用存在文化环境差异,且受到语言教师身份、课程地位、应试文化及跨文化冲突等英语学科情境的影响,语言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参与到其中,英语教师的情感劳动便具有其独特性和典型性(丁晓蔚,2021),因而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为有效进行情感劳动,个体需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调控自身情感(Yin,2015)。Hochschild(1983)最早提出了两种情感劳动策略,即表层行为(surface acting)和深层行为(deep acting)。表层行为即个体假装表现出没有感受到情感或隐藏真实的情感体验,强调所展现出来的情感与内心所感受的情感的不一致性。深层行为即个体改变内心情感状态以真正体验到所需要的情感。其后,Ashforth和 Humphrey(1993)认为,Hochschild 所提出的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属于补偿性策略,忽略了个体自发地、真诚地体验和表达预期的情感。由此,他们提出了第三种情感劳动策略,即真实情感表达。真实情感表达(也称自然情感表达)已被确定为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第三个维度(Yin 等,2017),其更好地诠释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处于权力优势地位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会通过表达真实情感来达到教学目的。综上,教师情感劳动策略可以分成三类: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和自然情感表达。为了与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的表达相一致,本研究统一将自然情感表达称为自然行为。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Evans,1997)。它不仅是反映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喜欢教学的重要变量,也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教师工作满意度既包含了教师对自我期望、自我实现的内在满意度,同时还包含了教师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薪资报酬等方面的外在满意度(武向荣,2019)。情感劳动作为员工绩效的一种表现,同样受到工作满意度的影响,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已有研究表明,国内教师自然行为与工作满意度间呈正相关(Cheung 等,2011;Yin,2015),但各研究对于表层行为、深层行为与工作满意度间的关系结论并不一致。如Yin(2015)的研究表明,教师深层行为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但Cheung 等(2011)的研究认为深层行为并不是工作满意度的显著预测因子。面对这些不一致的研究结果,我们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内容包括高中英语教师的情感劳动水平、工作满意度现状等,集中探讨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策略总体使用情况如何?(2)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如何?(3)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如何?
本研究通过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向来自广西的高中英语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收回问卷189 份,筛除选项重复率超过90%的样本共21 份,最终保留有效样本168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约88.89%。具体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布为:男性47 名(27.98%)、女性121 名(72.02%);专科学历14 名(8.33%)、本科学历129 名(76.79%)、研究生学历25 名(14.88%);职称未定级24名(14.29%)、 中 教 二 级41 名(24.40%)、中教一级72 名(42.86%)、中教高级31 名(18.45%);担任行政职务30 名(17.86%)、未担任行政职务138 名(82.14%);已婚135名(80.36%)、未婚33 名(19.64%);教龄3年以下25 名(14.88%)、教龄3—5 年17 名(10.12%)、 教 龄6—10 年24 名(14.29%)、教 龄11—15 年28 名(16.67%)、教 龄16 年以上74 名(44.04%);城区重点中学57 名(33.93%)、城区普通中学27 名(16.07%)、县乡重点中学17 名(10.12%)、县乡普通中学67 名(39.88%)。
本研究采取量化研究范式对问题进行研究。调查问卷共由三部分组成:(1)教师个人信息;(2)情感劳动策略量表;(3)工作满意度量表。教师情感劳动策略量表采用Diefendorff 等(2005)编制的《情感劳动量表》,该量表包括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三个维度,共14 个题项。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采用Weiss 等(1967)编制的《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简式量表》,此量表包含内在满意和外在满意两类维度。量表使用中文编写,且在翻译时进行了一定的语言调整,使表述更适合教师的工作情境及工作对象。如将量表中“我会努力去实际感受需要对顾客表达的情感”调整为“我会努力去实际感受需要对学生或同事表达的情感”。第二和第三部分题项均采用Likert 五级评分法进行正向记分,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给予1—5 分。由于对原版问卷进行了翻译,因此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进行了一次试测。在试测中向53 位高中英语教师发放了问卷,收回问卷后运用SPSS 21.0 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第二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871、效度KMO 值为0.763;第三部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值为0.906,效度KMO 值为0.877。由此表明此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正式发放问卷。
本研究于2019 年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通过随机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向广西的高中英语教师正式发放问卷,被试者均以匿名的形式作答,随后将数据导入SPSS 21.0 进行分析。分析共分为两步:(1)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得出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策略的使用情况和工作满意度现状;(2)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检验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策略各维度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
这一部分报告了受试教师使用情感劳动策略的现状。由表1 可知,在关于教师情感劳动策略运用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中,自然行为的平均分最高(M=3.31),表层行为的平均分最低(M=2.45)。
表1 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策略运用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参考Oxford(1990)对策略使用频率的划分方式,将情感劳动策略使用频率划分为五个等级:均值在4.5—5 之间为“总是使用”,均值在3.5—4.49 之间为“经常使用”,均值在2.5—3.49 之间为“有时使用”,均值在1.5—2.49 之间为“很少使用”,均值在1.0—1.49 之间为“从不使用”。表1 显示,高中英语教师使用情感劳动策略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的使用频率处于“有时使用”状态,“自然行为”是三类策略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该结论与古海波和许娅楠(2021)的质性研究结论相似。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国教师情感劳动的本土化特征,印证了Yin 等(2017)将真实表达策略作为中国教师情感劳动策略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
表1 显示,“表层行为”是教师使用频率较低的一类策略。这与刘衍玲(2007)的研究结论一致,即我国教师普遍较少使用表层行为策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若长期处于内在真实情感与需要展现出来的情感相冲突的状态,将会导致教师的情感劳动负荷增加。此外,表层行为与个体去个性化有显著相关性,教师伪装情感的表现程度越高,则其对待学生就会越像对待物体一样缺乏人情味。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英语课堂需要情感的牵引来避免以上现象的产生,由此便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情感、保持稳定情绪,为学生创造有爱、快乐的学习氛围(李霖,2019)。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更易产生与教学要求的情感表达规则相符的情感。
这一部分体现了受试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状况。表2 呈现了教师总体工作满意度和两种工作满意度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从表2 可知,教师总体工作满意度、内在工作满意度和外在工作满意度的均值分别为2.70、2.89 和2.52。
表2 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满意度总体情况
这一结果表明英语教师总体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工作满意度的两个分项也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内在工作满意度略高于外在工作满意度,说明高中英语教师对于从工作中所收获的成就感更为满意。总体而言,当前高中英语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普遍属于中等水平,且仍有不少教师对其工作的满意度并不高,尤其在领导认可、福利待遇、进修提升等外在因素上还处于较低水平。
为进一步了解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指标对教师三类情感劳动策略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表4 所示。
表3 情感劳动与工作满意度两大因子的相关系数
表4 情感劳动策略与工作满意度各组成部分的相关系数
表3 显示:(1)表层行为与两类工作满意度因子的相关性系数普遍较高,与内在满意度及外在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376,0.335);(2)深层行为与两类工作满意度因子的相关性系数普遍较高,与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473,0.392);(3)自然行为与两类工作满意度因子的相关性同样较高,与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497,0.397)。需要关注的是,表层行为与两类工作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均不足0.4,这可能与上文所得出的“表层行为是高中英语教师很少使用的策略”这一结论有关。
如表4 所示,大部分具体情感劳动策略与两类工作满意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情感劳动策略与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的有12项,其中表层行为占5 项,深层行为占4 项,自然行为占3 项。同时,我们也发现极少数具体情感劳动策略与两类工作满意度均不存在相关性(如题项5);也有极少数具体情感劳动策略与某项工作满意度显著相关,但与其他类型的工作满意度相关性不明显(如题项10)。整体来看,教师的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大于表层行为。
本研究结果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有两点。第一点即表层行为虽是教师“很少使用”的一类策略,但其与工作满意度同样构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以往研究认为教师的表层行为容易降低工作满意度(Kinman 等,2011),本研究结论与此结论有所不同。教师情感劳动与教师情感规则、情感表达方式、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特征息息相关。如张知倞和赵炜(2020)认为,英语教师要以情动人,在教学过程中以热情激昂、情绪饱满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有研究证明,表层行为和深层行为都能有效降低个体的消极主观感受,这在于面部肌肉反馈机制发挥了作用。且基于资源保存理论,表层行为虽会消耗个体心理资源,但如果由情感劳动而衍生的资源能弥补甚至超过所损耗的资源,那么情感劳动的影响便是中性或是正性的。因此,教师采取表层行为表达积极情感时,诱发或增强了自身积极情感感受,获取了心理资源,由此缓解了情感劳动对工作满意度的损耗。
第二点即更多采取自然行为以及深层行为策略的高中英语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可能更高。对于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策略的选择体现了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的学科独特性和情境典型性(丁晓蔚,2021)。在教学过程当中,英语教师若与学生之间缺乏真诚的情感交流,英语课堂就会成为机械地传授语言知识的场所,由此产生的距离感和冷漠感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教师若更多地采用深层行为策略,不仅可为其带来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还可促进其个人成就感和工作满意度的提高。这主要在于深层行为是一种由内化影响外部表现的过程,它能从教师的内部深层次心理上改变其情感,从而使教师向外自然地表达出适宜的情感。自然行为虽与深层行为相似,即都关注个体“真实的情感表达”,但与深层行为这类经调解后的“真实”不同的是,自然行为是个体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更强调情感表达的“自主性”。正是由于自然行为无需消耗过多的心理资源,同时还能达到组织对情感表达的要求,因此它也是一种有助于提升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情感劳动策略。
本研究通过定量研究方法,调查分析了当前高中英语教师情感劳动策略与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情感劳动策略来调控和表达自身情感,但总体策略运用处于中等水平,教师偏爱使用自然行为、深层行为,较少使用表层行为;教师的总体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内在工作满意度略高于外在工作满意度;表层行为、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与内在满意度和外在满意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深层行为、自然行为与内在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4 以上,表层行为与两类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系数均不足0.4,说明各类情感劳动策略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该研究结果为教师情感劳动、教师教育和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启示。对教师个人而言,应当重视自身情感调控能力发展,增强自身职业素养,并通过各类途径,如教学总结、同行交流等,积极主动地对教学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改进其教学质量的同时,促使自身在教学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提升工作满意度。对教师教育者而言,可在英语教师职前或在职培训项目中融入科学合理的情感与交际能力培训,尽可能全面地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疏导教师的负面情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对学校管理者而言,可结合本校具体情况,塑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其内化至教师的个人价值体系当中,从而实现组织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这样不仅能促使教师更好地融入组织环境,还可有效减少表层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强化教师对深层行为和自然行为的使用,减少其情感衰竭,提高工作满意度。
本研究为改善教师情感劳动现状提供了数据支持,不足之处在于使用了单一的研究方法,难以体现教师情感劳动的复杂性和情境性。未来的研究可以采用质性研究或混合式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特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更为本土化的理论探究,促进我国外语教师情感研究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