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内非遗的对策研究

2023-04-15 08:48余银萍孙燕荣
文教资料 2023年23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

余银萍?孙燕荣

摘 要: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优势显著。本文以湘潭市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保護传承区域非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剖析了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统一思想,提高认知,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地方高校非遗传承教育体系;围绕“产—学—研”打造紧跟时代脉搏的非遗传承融合平台;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非遗宣传平台,提升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服务社会的能力从五个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力图为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地方高校 保护传承 非遗对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长河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数量庞大,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逐步走出国门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喜爱。截至目前,国务院和国家文旅部公布了共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57名,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1]在三湘四水的滋养下,湖南省非遗资源丰硕。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湖南省以19项的总数(新增项目7项,扩展项目12项)位居全国第三,湘潭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6个,市级非遗项目33个,县级非遗项目56个,非遗项目总量在全省名列前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保护和传承本土区域非遗不仅是政府部门、文旅产业等部门的职责,地方高校更应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和担当起保护传承区域非遗的使命和职责。

一、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使命光荣

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作为地方高校,既要立足全国,面向世界培养高尖人才,又要着眼于本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地方,服务本区域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促进地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强劲引擎。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湘潭地方高校应在保护和传承本区域非遗文化上主动担当,承担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使命。

(二)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意义重大

首先,地方高校保护和传承区域非遗是推动地方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办学特色和优势资源是提升一所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捷径。[2]非遗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品味、艺术审美和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以及锤炼大国工匠品质具有立心铸魂的重要作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其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是促进非遗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非遗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它凝聚着中国民间智慧,在言传身教中彰显民族文化的魅力和自信,是民族传统文化“活的瑰宝”,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巨大感召力。青年大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力。非遗纳入地方高校极大地丰富了校园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提升国民文化自信,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

最后,地方高校保护和传承区域非遗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文明进步的需要。地方高校是区域内文化的中心和人才会聚地。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责之一。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在传播非遗文化、提升地区非遗传承人素养、培养非遗人才、促进地区非遗经济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和满足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层面需要上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区域非遗与地方高校的融合,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助力和服务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三)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优势显著

首先是地缘优势。地方高校与区域非遗源地属同一地理空间,其浓厚的地方人文底蕴以及自身的使命与职责,均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要求契合一致。[3]这种优势便于学术考察和实地调研,在文化上交融性强。

其次是学术团队成员优势。地方高校是人才汇聚中心,也是一个强大的学术智囊库,师资力量雄厚。同时,地方高校很大一部分师生来自本省,他们对本区域非遗或多或少有基本了解和天然的“亲近感”,有些教师本身就在从事历史、文化旅游、民俗、工艺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教学和科研,这为非遗在地方高校“落地生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再次是信息资源优势。地方高校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精通文献资源库建设的学者。图书馆、展览馆、档案馆、学术研究中心收藏大量的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便于师生开展非遗文献检索和科研以及利用现代科技分门别类建设非遗数字资源库。

最后是行业对接优势。一般地方高校不仅有校内实训和实习基地,而且有长期、稳定的供师生在企业观摩,顶岗学习的实践机会,与地方企业、行业联系紧密。在促进非遗学术成果和非遗创新产品的转化上,与行业对接起来相对便利。

二、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完成。湘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其非遗资源丰富。尽管非遗保护起步较晚,但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行动下,非遗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效果:如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完整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积极组织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分门别类建立非遗档案,设立了湘潭市非遗保护中心,成立了市级非遗保护与研究协会,设立了专门的非遗保护经费。2022年1月,湘潭首批正式确立8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在中小学通过学生社团、节假日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尽管这些举措难能可贵,但在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地方高校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前期的数据调研中,我们发现湘潭现有湘潭大学等8所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本科院校中,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是最早的湖南省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协同单位。专科院校中,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是新近确立的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这两所高校在区域非遗的保护传承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其他高校在区域非遗传承上要么才起步,要么关注较少,仅停留在部分学生假期实践考察或零散的活动参与中,对非遗进高校校园的认知明显不足。 课题组通过对湘潭部分高校学生开展问卷调研,在回收的500份问卷中88.4%的高校学生为本省生源,其中湘潭本地(含湘乡、韶山市以及湘潭县及下辖乡镇)学生占比为9%,湖南省外学生为11.6%,他们对湘潭区域非遗的关注程度如表1所示。

从调研数据中可知,在潭高校学生对区域非遗的了解随意性较大,关注度不高。在调研数据反馈中,学生关注和了解区域非遗的主渠道是现代网络媒介,其次是电视广播,这一现象符合“00后”青年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交流方式。

(二)区域非遗在地方高校的宣传不到位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对区域非遗的关注度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土区域非遗在高校中的宣传不到位,对区域非遗的了解非常有限,非遗保护传承在地方高校中呈现“外热里冷”的现状。问卷显示,被调查学生对湘潭非遗的了解程度如表2所示。

在被访对象中,邓同学反馈学校每年都有举办类似“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但受场地和人员限制,有的要凭票才能观看或临时轮班看。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非遗类传统文化感兴趣,创建了学生社团活动,但基本处于学生自娱自乐状态,缺乏专业的懂非遗类音乐、舞蹈、体育、手工艺老师的系统指导。

(三)缺乏非遗保护传承的教育体系支撑

2020年我国非遗保护被纳入本科专业目录,这是非遗纳入高校学科体系的重要里程碑。由于地方高校对非遗作为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教育资源的认识不足,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开设非遗选修课,持观望态度的比较多,确定会选的只占25.6%。有5.8%的同学明确表示不会选,如表3所示。

如何让非遗课程赢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而不是“任务式”为了完成学分或评荣誉而学习,需要地方高校在非遗师资、非遗课程开发、非遗研修基地的建设与维护等系列问题上深入统筹规划。目前,建立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完善非遗教育体系还任重道远。

(四)地方高校保护传承非遗的保障机制缺失

非遗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关系民族文化振兴和国民福祉的伟大工程,地方高校理应予以重视。当下地方高校在着眼于追求世界一流,开创国际视野的同时,更应从涵养人文素养,完善教育体制着手,把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纳入国民素质培养之中,在优秀的非遗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传递文化自信。当前地方高校对保护和传承区域非遗的认知不够,目标不明晰,在学术科研、教学实践、社会服务以及经费保障等各项机制上亟待进一步完善。

三、新时代地方高校保护传承区域非遗的对策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知,加强政策引导

区域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地方高校这一重要力量。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地方高校加强对国家和省级非遗保护传承政策的解读和学术探讨。地方高校应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认识,通过对区域非遗的积极关注和实地调研,主动参与到区域非遗研究和保护传承中来。政府应尽快出台非遗保护和传承相关法规,针对不同层次类别的学校,研究制定非遗进校园的具体实施方案等。同时,利用现代科技,在地方高校中选拔组建非遗保护传承专家库,建立数字化非遗资源共享平台。

(二)完善地方高校非遗传承教育体系

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建立非遗保护传承的多元课堂,把优秀的非遗文化贯穿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

首先,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核心作用。地方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办学水平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教育。建议条件充足的高校开设独立的非遗课程,同时地方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线上线下的人文素质必修、人文素质选修的非遗通识课程,在青年大学生中普及区域非遗知识,培养青年大学生对区域非遗的亲近感和兴趣,满足青年大学生对文化追求的需要。其次,要注重高校“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以及校外“第三课堂”的延伸作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创设“非遗+学术”“非遗+专业”“非遗+思政”“非遗+校园文化”“非遗+创新创业”“非遗+乡村振兴”等课程教学,让古老的非遗文化融入时代元素,焕发新时代的活力,彰显时代价值。

(三)围绕“产—学—研”打造紧跟时代脉搏的非遗传承融合平台

地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优势,把非遗纳入学科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学报进行区域非遗专题研究,定期组织开展区域非遗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加强非遗理论研究。建立非遗研修基地,开展田野调研,组织学生到非遗所在社区、村落实地调研获取一手研究资料。利用职业院校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学校开办到产业园区的优势,拓展区域非遗传承平台,加快非遗学术成果的转化,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能带来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文创产品。

(四)完善考评与激励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地方高校应结合国家及省、市相關非遗保护传承政策,在非遗师资组建、非遗人才培养、非遗学术理论研究、非遗课程建设等方面用足、用活相关扶持政策。例如,在非遗师资上可以建立“专业导师+企业技师+非遗大师”的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成立非遗工作坊、非遗传习所等。鼓励建立非遗精品课程和申报非遗科研项目并给予专门的资金扶持,对“非遗保护传承示范院校”通过挂牌,经验推广,跨高校、跨地域分享成功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4]

(五)创新非遗宣传平台,提升地方高校在非遗传承中服务社会的能力

地方高校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搭建非遗宣传的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非遗宣传平台。注重非遗文化与专业课、思政课、通识课中的融合度。在技能竞赛、文艺汇演、社会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中融入非遗元素,激发学生社团在非遗宣传中的活力。定期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博物馆,档案馆,展示厅,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利用现代科技建立网上区域非遗展厅、非遗知识微课堂、“我是传承人”的非遗微体验云宣传平台等。同时,地方高校要主动提升服务社会、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的能力,培养服务基层非遗工作的专业人才,承接非遗传承人继续教育,加快非遗成果的经济转化,为政府部门的非遗保护传承提供科学决策。

四、结语

区域非遗与地方高校在教育价值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二者共生共长,互相成就。文化兴则国运兴,地方高校有优势也有责任担当时代赋予的大任,在保护传承区域非遗中完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振兴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我国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名册项目总数世界第一[N].科技日报,2022-08-8.

[2] 杜战其,王洪伟.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源自何处[J].人民论坛2016(24):56-57.

[3] 石继华,吴有凤,李强.扬州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优势及路径探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4):74-77.

[4] 余克泉.地方高职院校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析[J].美与时代(上),2021(9):31-33.

基金项目:湘潭市2022年一般社科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地方高校传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研究”(2022C18)。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