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国利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在不断的提高,但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及时了解学生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方面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和心理情况,做好学生、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桥梁。
张某是中职工程造价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也是班主任最为头疼的学生。平时上课不懂得尊重老师,嗜睡为常,偶尔也旷课。课后的他更加过分,抽烟、喝酒、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屡教不改,还到处惹是生非打架闹事。2021年4月,学校运动会前夕,班主任走进教室就看见张某和王某扭打在一起,周围一片狼藉。看到班里已乱成一片,班主任立刻制止了打架行为并了解情况的始末。原来是张某趴在桌子上睡觉,王某走过时,不小心撞到了张某的桌子。张某认为是王某故意打扰他休息,遂对王某进行辱骂和人身攻击。于是,两人发生了口角,张某觉得王某挑衅了他,最后两个人扭打在了一起。
张某家庭背景较为复杂,是一位多婚家庭中的长子。该生自幼父母离异,从小跟随父亲一起生活在陇南,母亲则回了四川娘家。由于两地相隔较远,张某与母亲联系渐少,长期缺乏母爱。父亲秉持的观念是:给孩子较好的物质生活,就是最大的关怀,还奉行和提倡“棍棒教育”。初中时,其父再婚,继母与他关系一般,其父分身乏术,忙于挣钱养家,除了每个月打给他一定的生活费,也无暇管他。渐渐地,张某从最初的厕所偷偷抽烟,到后来的夜不归宿,到最后,父子二人无话可说。
张某明白父亲对自己失望,也知道并不指望他能考上高职。将他寄宿于学校,是为了让学校多一些管教,不让他走上歧途。由于家长对孩子期望较低,对他个人而言,也就彻底自暴自弃。张某本就学习基础较差,再加上厌学[1]情绪,所以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彻底放飞自我后,想不想上课全凭自己心情,即使上课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睡觉而已。对于学校班级管理,学生也清楚地知道,只要不违反学校最高旷课节数的特定规章制度,是不能随便开除他的,而且也很享受班主任“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样子”。
张某在离异家庭中成长,缺乏父母关爱,导致他严重自卑,时常担心被人瞧不起,恐惧于别人背后的议论,甚至担心自己的未来生活。为了不被多婚家庭抛弃,他时常塑造自己强大的形象,喜欢挑战权威、顶撞家人,以图彰显自身的强大能力与个人价值。学生的内心其实是渴望被欣赏,想得到别人关注的。
作为复杂关系中的长子,厌烦自身家庭环境,不愿和家人过多交流。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缺少了呵护与陪伴。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表现就是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说什么都不听,相反还会反着做、对着干。长此以往,由于学生与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学生不能从家长的人生阅历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最终会阻碍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张某从小缺失母爱,致使他自卑而不愿敞开心扉与人交流。对缺失母爱一事耿耿于怀,注意力不在学习,对于原本基础不好的他,成绩自然下滑,而自感学习力不从心,最终自暴自弃。此外,因为母爱的缺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始终觉得外面的世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更有人情味。因此,也更容易受到朋友或社会的消极影响。
父亲由于家庭的缘故始终认为:只要家长努力赚钱,给孩子最好的享受,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还认为“棍棒教育”是正统,孩子不打不成才,始终没有认识到打骂孩子除了伤害、淡漠和割裂彼此间的亲子关系[2],根本起不到家庭教育本该拥有的价值和意义。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张某与父亲的矛盾越来越大,隔阂越来越重,以至于张某不愿再与父亲进行有效沟通。
抓住良好时机,适时进行心理辅导,才能让张某易于接受,达成好的教育效果。所谓“润物细无声”,只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得到切身体验,由内而发地转变他的观点和行为,这样的心理辅导[3]才是成功的。因此,班主任在学校多次与他沟通和交流,引导他换位思考,认识欺负别人是错误的,并引导他找到合理的发泄情绪的途径。在班级里,以宿舍为单位建立互帮互助小组,切身感受到同学之情,舍友之爱,让他融入到宿舍小家庭和班集体的大家庭中来。
利用主题班会,班主任鼓励同学们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告诉家长自己想说的话,提出自己对家庭,对父母的一些看法和要求。然后,班主任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并邀请部分家长来学校面谈。在家长读完孩子写的信后,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深入探讨家长在家庭教育[4]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引导家长逐渐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在班主任与家长达成共识之后,再安排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互动,促使家长与孩子达成和解与包容。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其人生成长过程的必经阶段,班主任引导家长理性看待孩子逆反心理和行为,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最大限度发挥家庭教育资源作用。一方面要求家长走近孩子,和孩子进行沟通,接纳理解孩子,另一方面要求父母多用一些时间关注孩子内心想法,双方互相了解彼此的真实需求,倾听对方的心声,才能在理解孩子逆反心理的同时,消除隔阂,做出正确的反应。
身处多婚家庭孩子,已经接受了父母离异的事实,但是在长期缺乏母爱的生活环境中,可能会对家庭生活表现的很冷漠,这就需要家长细心的发现孩子的需求,尽可能弥补孩子诉求。张某缺乏母爱,其父亲应及时与亲生母亲交流、沟通,让张母也能为孩子健康成长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在寒暑假,父亲可以让张某去四川看望其母亲,共同生活;上学期间,鼓励张某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了解母亲近况,建立亲情联系,让孩子找回缺失的母爱。此外,对于张父的现有婚姻家庭以及父母之间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在父母之间解决,避免牵扯到孩子身上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
粗暴的家庭教育观念[5],不仅不能使父母达成自己的教育目标,反而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虽然张父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够理解班主任苦心,也有意愿配合班主任的工作,愿意接受新的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这也给张某的心理疏导工作带来了希望和转机。在对张某的教育过程中,张父不再是对张某主观定性,不再严苛粗暴地训斥孩子,而是能够首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开始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引导,多了一些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在家长的配合下,经过一年不间断心理疏导,班主任倍感欣慰的是张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从怨愤父母到坦然接受家庭现状,从自暴自弃到找寻生活乐趣。在学校和家里都能与人友好相处,学会关心集体与他人,上课能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均取得不小进步。通过对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疏导,班主任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也为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