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冠行
优秀的人才资源是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乡村人才作为乡村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观念、带领乡村人民共建美好和谐家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条件下,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撑。打造好专业化、高质量的乡村人才大军,是提高乡村生产技术,带动乡村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增进乡村育留人才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乡村,但当前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的情况仍然严峻。为此,加强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切实把解决人才不足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对现阶段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对策是一项迫切而又重大的任务。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保障,因此要培养、引进更多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献身乡村的优秀人才,但目前在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中却在发展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制约着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使得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二元结构下,城乡之间仍存在着不小的发展差异,这一点在发展环境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乡村治理问题仍是国家治理的重点问题之一。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部分乡村仍存在着:乡村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互联网覆盖面较低;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体系不健全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较为落后的外部环境成为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桎梏,难以吸引人才扎根驻留。另一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目前部分乡村缺乏相应政策支持、乡风文明滞后、缺少相应制度保障等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影响着人才队伍的建设,制约着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机制是培育乡村人才的重要机制,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乡村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着资金匮乏和培养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一方面,政府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经费有限。单靠政府的开支很难满足乡村培育人才、引进人才的需求,教育经费和奖励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地区忽视队伍的质量建设。有些地方对乡村人才的培养过于注重人才的数量,而忽视了人才质量的积累与转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授课的内容缺乏专业性、针对性,致使人才培养工作浮于表面,难以取得预期成效,从而影响着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这既导致乡村优秀人才的外流,也无法吸引外部优秀人才进入当地扎根发展。
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方式,但当前乡村的人才激励机制存在着缺少实质性奖励和晋升空间受限等问题。一方面,缺乏对乡村人才的实质性奖励。当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有着不小差距。在经济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紧靠喊口号是无法做好乡村人才“培根铸魂”的思想工作。因为农民不仅要面对精神层面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物质层面的需求也难以满足。物质生产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当同时面对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时,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晋升空间受限。乡村地区在教育、医疗、工资等方面大多落后于城市,晋升机会也相对较少。而实质性奖励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没有给他们带来实质性利益,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由于乡村部分地区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就导致了乡村人才缺乏昂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进行研究所采用的核心观点和方法。针对当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发展环境不优、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对乡村的发展环境、培养机制、激励机制作出相应调整和改变,从而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乡村发展环境的优化既包括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包括内部人才政策的倾斜和人文关怀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乡村外部环境整治,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尽快解决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难题,改善人居环境;完善乡村医疗、教育、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农业农村的绿色、健康、协调发展;提升乡村网络覆盖面积,逐步实现5G网络全覆盖,以此缩小城乡发展环境差距,为乡村人才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健全相应政策体系保障人才育留。如通过出台相应法规、政策、制度,加快完善乡村人才的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所需政策;放宽户籍限制,在行业准入、行政审批等方面加大对乡村人才的鼓励与支持。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为乡村人才育留提供更多的政策倾斜和人文关怀,从而吸引更多人才驻留。
财政的支持是打造乡村人才队伍的经济基础,科学的培养观念是将乡村人才队伍由“量”到“质”转变的上层建筑,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既要做到提高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要转变培养观念。一方面,要扩充乡村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渠道,提高乡村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改变过去仅靠政府的单渠道资金支持模式,加强外资引入以及企业扶持,解决在乡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以往培养观念,采用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养方式,提高乡村人才的整体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对此,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根据各地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乡村人才的特点,围绕当地的独特优势整合社会资源,对岗位和专业差异实施分层、分类的科学化培训,由以往的“大水漫灌”的普及式培养方式向“滴灌”的强化式培养方式进行转变。同时,还要乘上时代快车,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搭建“互联网+乡村人才”建设新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等学习活动,让乡村人才通过开放学习平台更高效、更便捷地掌握当地发展状况、地区特色、建设方向等方面的信息。
激励机制是人才发展的一大助力[2],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机制。一方面,要提高对乡村人才的实质性奖励。为了留住资历丰富的人才以及吸引新的人才来到乡村,在制定劳动报酬体系的过程中,要以乡村人才创造的成果为依据,让劳动报酬能够客观体现出工作的难易状况;密切关注周围地区劳动报酬的变动情况,及时对劳动报酬体系做出相应的改变;同时还要依据工作能力的高低和任务难度的大小,制定相应的劳动报酬制度,使劳动报酬与乡村人才的工作绩效密切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乡村人才自主创业,带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在政策、税收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优惠,促进人才自主创业,比如承包果林、开设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类的产业活动,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激发乡村人才的干劲与活力。
乡村要振兴,人才需先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回顾过去,我们已顺利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展望未来,我们将步入乡村振兴新阶段。因此,要做好新时期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就要破解当前存在的难题,在乡村发展环境、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为各地人才的育留扫除障碍、拓宽道路,从而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