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凤,胡 磊,沈清敏
(1.重庆工商大学 体育学院, 重庆 400067; 2.重庆市第一中学校, 重庆 400030)
在全球放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官网上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这表明在后疫情时代,人们需要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护工作。近年来,作为国际上最受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社会各群体文化、生活、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深思。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难以预见、处置紧迫等特点,导致人们出现诸多消极心理反应。而青少年更是缺乏危机意识,很难理智评估风险信息、分辨真伪,合理自我调节情绪,从而更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尤其因为年龄增长、心智发育,有了学业、考试、升学等压力来源,青少年会比儿童体验到更多的痛苦、焦虑和抑郁。
根据《中国青年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同时,每一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相关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总体就诊人数的四分之一[1]。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引起社会和家庭的足够重视。疫情下的青少年是最脆弱的人群之一,长时间的社交隔离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疫情防控而长期上网课,纵容了孩子们沉迷电子设备的行为;缺乏适当的社交娱乐导致孩子们不知该如何缓解压力,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同时亲子间的相处问题也会导致更多家庭矛盾。青少年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的群体,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且合适的解决,会容易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增强身体免疫能力,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还能够帮助青少年消除不良情绪,缓解一定心理压力,改善长期居家引发的压抑性格,进而能够有效地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本文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体育锻炼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通过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以期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通过体育锻炼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体育锻炼是指人们为了有效地改变身体素质和调整身体体形而进行的活动。体育锻炼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一方面是内容形式多样化。体育锻炼包括田径、健美操(健身舞蹈)、武术、球类、游泳、登山、自行车等内容非常丰富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参与方式多样化。体育锻炼的参与方式既有个人活动,也有集体活动。通过多样化的体育锻炼,人民不但能够增强体质、改善自己的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因此,体育锻炼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人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接触社会时,处理社会问题或者抵抗自然灾难和疾病等情形,表现出的心境状态。如果青少年与社会接触时,能够较好地克服自身的负面情绪,并展示出较好的人格、意志、情感和认知等,以此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则相对较好。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是单纯的运动以及体育项目的展现,同时为青少年提高生活抗压能力、缓解人际关系以及促进心理健康提供新的方式,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目前,关于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已经有众多专家和学者展开了研究[2]。然而,大多数的研究并没有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根据袁若薇、沈云峰等学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居民人数增多,疫情时期居民对家庭体育锻炼的态度比较积极,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健美减肥、防病治病等成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家庭体育锻炼的方式多样,且每周锻炼频率在3次以上的人数有所增加,但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和强度显著降低;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与后疫情时代居民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频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张金勇等的研究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消除人们的一些焦虑和抑郁,也可以改善人们应激反应和心境[3]。根据国际运动心理协会的调查显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感,进而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心情愉悦;第二,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帮助缓解精神紧张,进而能够使得青少年的精神状态良好;第三,体育锻炼有利于减轻各种压力,进而能够促使青少年学习或工作得更好;第四,体育锻炼可以带来良好情绪,进而能够使得青少年保持乐观的状态[4]。由此可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诸多研究者还从消极层面来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例如,李献青等学者以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试验:试验中要求其中一些部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一些学生则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结果显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在焦虑、强迫、抑郁、偏执等方面的得分普遍比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的得分要偏低,而且具有较强的显著性[5]。该实验充分说明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其他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与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性格和冲动倾向有明显的相关性。国外学者Dearing R 评估了 16 岁青少年参加规律性体育锻炼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并通过一般健康状况调查表(CHQ)和心理与躯体疾病调查表进行评估,提出体育锻炼有利于青少年建立合适的生活方式进而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研究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者积极的影响。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探讨了体育锻炼在促进积极心理状态方面的一些实际作用,他们认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青少年抑制心中的消极情绪,可以预防感染一些疾病,这对于防止疫情的扩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心理学家Danes 说,体育锻炼与学习焦虑、人际焦虑、孤独性格和冲动倾向有明显的相关性,运动是较为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的手段。例如,聂卫平在围棋比赛的时候经常扇扇子,当然目的不是为了降温,而是通过小幅度的快速摆动动作,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从心理学、运动心理学角度讲,有目的、有计划、重复进行的锻炼或者身体活动、体育运动,对于焦虑及负面情绪确实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综上,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容易发生波动,只有同时重视积极预防疾病和缓解消极情绪,才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基于上述考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必须重视引导、督促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此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必然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即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情绪产生的影响、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自尊和自信心产生的影响、体育锻炼对青少年道德素质产生的影响、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人格产生的影响。
一方面,青少年的心理状况是不够成熟的,进而使得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会产生一定偏差,导致青少年出现情绪不稳定的情况。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阶段,学校和家长会给青少年施加一些学习压力,进而导致青少年会出现学习焦虑、脾气暴躁等现象,也会导致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出现[7]。由此可见,青少年在这种压力下往往会出现消极的状态。然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如果青少年参与一些必要的体育锻炼,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压力,进而产生积极的情绪[8]。考虑到这些结论的不确定性,国外部分学者进行了一些试验测试。研究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青少年参与体育训练时间的长短不同,青少年会产生一些不一样的心理情绪[9]。例如,青少年持续进行10分钟的体育锻炼可以较好地减轻紧张感,而持续进行90分钟的体育锻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欣喜体验。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如果青少年在休闲时间进行慢跑运动,其生活的满意度远远比不进行体育训练的青少年要高,而且青少年对生活的满意度与体育训练的程度密切相关[10]。除此之外,国外部分学者还对一些高校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的相关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体育锻炼能够使得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针对上述结论,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给予了相应的解释,他们认同一种事实,即合理的运动能够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进而会促使身体产生一类专有的多肽类物质——内啡肽,最终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得到良好的改善[11]。综上所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引导青少年尽可能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以此来缓解青少年的不良情绪。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弹性,灵活应对突发事件,感知社会支持,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
自尊和自信心是人类性格的一种表现,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自尊和自信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自尊和自信心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青少年在锻炼过程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能力,建立自信心、提升自尊心[12]。研究表明,如果青少年喜欢体育锻炼,并经常参加一些体育活动,那么会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国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自尊和自信心会随着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13]。基于此,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督促青少年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并且通过这些体育活动来促使青少年真正地认识自我,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自信心,最终实现改善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国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摔倒老人扶不扶”类似事件一再发生,到底是人性的冷漠还是诚信的缺失,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对国人的道德素质感到前所未有的担忧[14]。由于青少年尚未进入社会,道德素质的培养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青少年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而体育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发展至关重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实践同时也是在检验道德素质的发展。青少年除了主动遵守各种各样的体育规则、按照体育法律法规来进行体育活动外,如果在一些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了受伤,那么其他青少年应该要及时帮助这些受伤的青少年,这样会让受伤青少年感受真正的友情和爱心,进而可以培养青少年的道德素质[15]。另外,国内也有专家和学者探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道德素质培养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测试。研究表明,青少年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都需要承担相应的心理压力,而且需要适应外在的客观环境和调整一定的人际关系。在这些过程中,青少年被潜移默化地培养了高道德素质,进而促进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意志坚强、自信感觉、集体观念强、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勤奋节俭等品质[16]。综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对于培养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会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对自身的心理进行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青少年在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时,不仅需要具备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具备坚持自我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天还是在严寒的冬天,青少年都应该坚持不懈[17]。在上述的体育锻炼过程中,青少年会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意志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且最终会使得青少年的人格发生巨大改变。在一些激烈的体育训练活动中,青少年一方面需要拥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要求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如果青少年在一些体育测试中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青少年应该要具备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与抗压能力[18]。综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会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节能力、抗压能力、对事物的判断能力等发生巨大的改变。
体育教学是传授运动技能、培养良好运动习惯的过程,通常以示范法和练习法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示范和练习,同时不断纠正相关技术动作从而形成规范的运动技能、科学的运动习惯。然而,疫情要求人与人之间尽量隔离,同时还要提高个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很多高校在不能复课的情况下,师生“面对面”的体育教学难以实现,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受到很大挑战。
“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高等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的过程受到教学目的任务、组织原则、规则要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风包括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体现需要师生相互即时观察了解并反馈。而在疫情防控期间,体育教学多是通过视频教学,其过程中的即时反馈、氛围营造都受到很大限制,过程与效果的监控难度增大。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是针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表现,评价其体育成绩、学习态度、作风表现等,激发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热情、促进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掌握,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疫情防控期间,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单项、独立的视频反馈和书面反馈都很难全面、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考虑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体育锻炼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下面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体育发展状况,给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网课成了学生上课的主要方式,如何提升青少年线上体育课的质量,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重要讨论内容。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日益发展,“爆火的刘畊宏健身让你每隔几个短视频就能听到熟悉的健身旋律”等体育短视频、直播视频在网络上的迅速爆火[19],带来的全民健身效果,这证明了线上体育课能够促进包括广大学生在内的全民体育基本素养、居家运动安全意识的逐步养成,从而可以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基于重庆工商大学《大学体育》课程的实践而言,为加强青少年线上体育课的质量,本文认为应将理论学习与运动技能练习相结合,根据课堂打卡情况、身体素质完成情况、运动技能的掌握与熟练程度以及理论作业的完成质量进行考核,以确保青少年能够高质量完成线上体育课。
在教学方式上,以线上视频教学为主,提高学生自觉性。疫情原因,线上视频教学走向前台,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可更好地利用线上视频充实学生的运动原理和运动文化基本理论,进行运动认知和运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通过线上教学理解体育运动的内在原理后,也会更深刻地认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进而提高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自觉性。
在锻炼区域上,以家里院里锻炼为主,赋予学生自主性。在空间上,线上体育教学多是在家中面对电子设备等媒介,课余体育锻炼也是在家中或不与人接触的院子里进行,采用原地或小范围的训练。这就给学生更多的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的灵活度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锻炼的自主性。
在训练方法上,以单独练习为主,培养学生自控性。疫情防控期间,不论是篮球、足球等对抗性集体项目,还是羽毛球、乒乓球等非对抗项目的教学,都只能进行单独的个人相关技术练习。这就需要学生改变训练内容,更好地控制个体技术动作,培养良好的动作自控能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人们对现代科技产品的依赖性增强。在青少年阶段,自主控制使用科技产品的时间比较困难,青少年如果过度沉迷于手机,有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实践表明,在家长与青少年的相处过程中,应合理规定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段和时长,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比如可以组织青少年借助网络平台参与体育锻炼打卡任务或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线上展示活动,由家长或教师进行监督,鼓励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改变其参与网络活动的形式,通过观看体育赛事的间接形式参与体育锻炼,逐渐由线上转为线下的直接参与体育锻炼,进而改善青少年睡眠质量,有利于摆脱负面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家长还应做到与孩子同向同行,加强体育锻炼,帮助青少年减少玩手机的时间,让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多与同龄人交流,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体育锻炼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锻炼可以较好地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体育锻炼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进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一,体育锻炼能够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克服青少年的不良情绪;第二,体育锻炼能够较好提升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克服青少年的孤独感;第三,体育锻炼能够使青少年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克服一些焦虑忧伤的情感。基于上述考虑,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重视体育锻炼,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