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刚,张亚军
(陕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咸阳 712406)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公开发表后,“异化”成为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界一直关注与研究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赫尔伯特·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思想对于认识和分析现代人的“异化”问题提供了新的范式和理论框架。现代性总是与人的“异化”联系在一起,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也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物质至上、价值判断困惑以及由此带来的贪婪、压抑、空虚等“单面人”(也译为单向度人)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既要防止步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后尘,同时也要克服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已出现的问题及不足,特别要防止“单面人”现象的发生。
马尔库塞用“单面性”来概括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单面人”究其本来意义特指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没有否定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单面人”的内涵及外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存在样态也并非恒定不变。
“单面人”是“单面社会”所造就的人的一种畸形发展,其产生是科技异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当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和科技联姻对人进行极力控制的时候,人的单向度命运在病态社会里显然无法逆转。“单面人”是一个物质生活丰盛而精神生活空虚的人、是一个“身患重病”却感觉不到的人、是一个丧失个性而千人一面的人、是一个丧失否定性和批判精神的人。马尔库塞关于“单面人”的内涵论述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单面人”是一个专注于满足物质需要而忽略精神追求的人。“人们好像为了他们的商品而生活,他们把汽车、高清晰度录像机、有两层双向宽敞阳台的住宅、厨房设备作为他们生活的灵魂”[1]10。只追求物质享受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幸福,人与动物不同就在于他追求更加高尚的东西。人需要一定的物才能生存,但同时也要试图摆脱物的束缚而实现自我的发展。马尔库塞认为,所谓“虚假的需求”正是社会为了实现某些特殊利益而利用文化工业的先进手段和大众传媒的诱导使人的消费行为丧失了理性、忘却了真正需求。
第二,“单面人”是一个受到压抑而缺失自由的人。现代西方社会并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相反,科技异化成为控制人和抑制人个性发展的工具。马尔库塞指出,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富足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新型极权主义社会;在这种病态社会中生活的人似乎拥有许多自由,但“自由已变为一个强有力的统治工具”[2]8。极权主义社会的抑制性管理愈是全面有效合理,被管理的个人获得自由的手段与方法愈是不可想象。个人对自由的需要被发达工业社会有效地窒息,正如一个生活在病态社会中的人,明明身患重病却感觉不到,身处于异化中却感觉不到。
第三,“单面人”是一个丧失否定性和批判精神的理性麻木人。马尔库塞指出:“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2]6一旦把“虚假的需求”强加于人后,就会出现个人把社会的需求变成自己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丧失对这一制度的反抗。发达的工业社会借助先进的传媒工具控制宣传和思想,异化文化直接断送了人们超越自我的途径,使人的“思想的独立性、自觉性及政治对立的权利,在一个似乎日益能够通过其组织起来的方式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里,正逐渐被剥夺了基本批判功能”[3]1。没有了否定性和批判精神的人必定是一个理性麻木的人、是一个失去灵魂的人。
“单面人”现象在当代资本社会主义普遍存在,同时也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及发展,当前存在的现实样态主要有以下3种:
第一,物质至上的拜金主义。拜金主义即货币拜物教,是“单面人”最典型、最常见的现实样态。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作为一种不良社会思潮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已深陷拜金主义泥潭却不自知。“新时代拜金主义以奢靡之风、享乐之风的崭新姿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4],拜金主义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贪婪性、腐朽性、持久性等特点,正日益蚕食着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一旦把金钱、享乐视为人生价值的终极追求,就必然出现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盛而精神生活越来越空虚的现象。人一旦沉浸于“纸醉金迷”的生活,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力图摆脱物欲束缚的自觉性。没有高尚追求的人,实质上就把自己降格为动物的种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单面人。”
第二,逃避现实的佛系现象。作为“丧文化”的佛系现象已成为当下社会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反映当下一部分人逃避现实、冷漠麻木的生活态度和处世方式。“佛系”现象表面上看似是对拜金主义的一种消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不为名利所动、清心寡欲实属不易,但实质上是价值虚无主义。“佛系”是现代化过程各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出现的产物,自称为“佛系”或被贴上“佛系”标签的人都会因为没有理想追求而失去前行的动力,这样的人不可能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人只有在不断地摆脱物的束缚和追求更加高尚东西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超越。一个只满足于现状而在思想上一味妥协的人,是一个“畸形”的人。
第三,价值判断的弃权主义。价值判断是人批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价值判断上的弃权就意味着对社会现实批判的缺失。青年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主力军,“在大众文化浪潮裹挟之下的他们还是表现出选择的迷惘和价值判断的困惑,甚至用‘说不清楚’等词汇来规避选择的风险以及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成为典型的‘单面人’,这其中渗透着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气息”[5]。价值判断的弃权主义是一种规避选择风险和害怕承担责任的典型行为,是一种“无立场”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多用“说不清”“无所谓”“说不好”等话语表达。价值判断上的弃权也是对自我主体意识的放弃和消解,当人在是非善恶问题上不敢做或不想做任何评价时,就已经沦为丧失了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与否定的“单面人”。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应是一切现代化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但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异化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思想和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虽有诸多不同,但二者都对实现人的解放充满期望。遗憾的是,马尔库塞对治疗“单面人”的药方显然是无效的,对于实现人的解放的构想也是不切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回答了“人如何摆脱对自身及物的依赖关系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建构起了“全面人”的理论体系。讨论“单面人”如何走向“全面人”必须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及其体系框架中来,“单面人”走向“全面人”不是思想理论上的一厢情愿,而是要回到现实中来考察实现的可能性。
从人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都要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是促进人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基本方式,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占有表现”[6]。“现实的人”总是首先满足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后,才会考虑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物质需求在人的需求中占据基础性地位。要让“现实的人”不再为满足物质需求而苦恼,就必然要回归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更多的自由空间,就必须坚决摒弃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来实现社会特殊利益目的的做法。“强迫性消费”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高生产、高消费政策而对人进行压迫的一种方式,社会生产一旦违背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法则和理念,其结果就是生产越是发展,人民的真正需求越难以得到满足。可见,“单面人”要走向“全面人”必须建立在不断发展的,生产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变化的物质需求这一条件基础之上。
生活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并没有因为富裕程度的改善而使“单面人”现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变得比以往更加严重、更加普遍。“在技术面纱的背后,在民主政治面纱的背后,显现出了现实:全面的奴役,人的尊严在作预先规定的自由选择时的沦丧。”[7]90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是造就“单面人”的根本原因,消灭这一“畸形”社会制度才是“单面人”走向“全面人”的第一步;相比于资本主义是为少数人谋幸福的制度,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则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为民谋幸福的社会主义制度真正实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单面人”走向“全面人”创造了制度条件。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只有不断地完善这一制度并最终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单面人”现象才能终结,“全面人”才开始真正实现。
马尔库塞认为,“单面人”是“单面的社会”和“单面的思想”共同造就的异化现象,“发达工业社会的成就及失败使它(即发达工业社会)的高层次文化归于无效,这种代表人的理想、高于现实的文化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与现实文化同化了,文化被赋予商品的形式”[8]。“单面的思想”以服从和非批判为主要特征,其本质就是一种商品文化,显然与人民的精神需求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9]150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亮底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基础上,物质上的丰盛和精神上的充裕才是人的全面发展。克服“单面的思想”必须要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利于“全面人”发展的文化环境。
生活在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社会中的人根本谈不上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现实性上人的本质属性,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现实的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性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生活在资本主义这样冷酷无情、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人的异化也就在所难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塑造和谐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着力保护民生,通过政策倾斜来进一步促进弱势群体权益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良好的道德风尚及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作为重要任务,把坚持公平正义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将“互敬互爱”作为人际交往及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等等。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社会中的人将会克服人与人关系的异化,逐渐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迈进。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基本关系之一,其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利己主义主导的社会往往对自然界采取一味索取的态度,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资本家为了实现资本增殖的目的,不惜调动一切力量压迫工人开发和掠夺自然,自然仅仅具有‘纯粹有用性’,他们从未将自然当作审美的对象、当作有机的生命加以对待。”[10]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体就是要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在重构主客体关系的基础上,为“单面人”走向“全面人”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础。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跨越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由于我国的现代化仍然具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与社会结构都不完善,人的异化现象依然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突出全方位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人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是对前一阶段现代化的承接,同时也是一种超越,将极大地、持续不断地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制度保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阐释。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主要价值诉求”[11],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两者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动态过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中国共产党就带领人民开启了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征程。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及全体人民的接续努力,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程度有了巨大改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程度在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贫富差距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这将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永恒不变的主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在重视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13]随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缺一不可,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目标及方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4]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文化自信为指引,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当下的“单面人”现象大多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导致的,在发展质量方面存在着诸如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代价大等突出问题;在发展空间方面存在着诸如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阶层差距等问题,这些差距的客观存在导致人所能够获得的发展机会以及所处的发展水平明显不同;在人的教育与素质方面存在着诸如教育发展不平衡、相当一部分人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偏低等问题;此外,封建迷信思想和官本位思想还未完全消失,甚至在有些地方、有些领域依然盛行,等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要在补短板、强弱项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系统布局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具有全面建设、系统布局的制度优势”[15]。全面协调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遵循的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系统规划了“十四五”发展及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全面协调的现代化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16]。
只有在世界意义层面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才有价值。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得到真正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域性的,以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通往“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阶段,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遍共识。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展开的,都需要充分利用和吸收借鉴他国的资源、经验和技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强调自力更生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而且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走资本主义血腥掠夺和战争道路的现代化只能导致世界的动荡与不安,造成一国对他国的剥削和压迫,不仅不利于人的异化的消除,反而使人的异化愈加严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而且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人类解决现代化发展与人的发展不同步甚至对立的困境提供了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但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受制于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和理论家曾对人与自然关系做出过许多重要论述,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自然界对于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思想上的认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行动上的高度自觉,现代化实践中违背自然、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且危害性与日俱增。现代化绝不是、也不应该是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应当是人、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7]。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摆脱自然对人的奴役,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自然生态基础的根本出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开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