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朱仲庆
面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面提质和升级的阶段。2019 年 4 月 29 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9 年成为新文科建设启动年。2020年11月20—22日,全国出版科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旨在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出版学一级学科申报工作。经过学界业界多年的共同努力,出版学申报一级学科到了冲刺阶段。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正视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沿阵地,出版业蓬勃发展以及出版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大出版基地。2003年,随着华南师范大学在文学院与历史学院组建的人文学院内设立编辑出版学专业,广东省编辑出版本科教育事业由此起步。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是我国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石。在经过世纪之交快速发展之后,目前我国共有55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本科专业,19所高校开设了数字出版本科专业,总体发展态势趋于平缓。广东省开设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高校曾经有7所,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汕头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而华南理工大学和汕头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于2014年停止招生。继续招生的这5所学校都是在进入2000年来才陆陆续续创办编辑出版学相关专业,且校内专业名称、归属院系各不相同,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归属于人文学院,另一种则归属于新闻传播学院。对比这5所高校编辑出版学的专业具体情况,可以发现其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且专业特色带有很强的学校烙印。
这5所高校开设的编辑出版学专业由于专业名称和学校属性不同,其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别,但基本上都采取业务理论课程和业务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课程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课程基本相同。其中囊括了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十多门课程,大部分被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修读。(2)专业课占总课时比重大,结构相似。这5所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课程三类,其中专业课程课时多,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3)特色课程各有侧重。这5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各有其侧重点。如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重视语言文学技能的提升;广东海洋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则比较注重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素养,等等。
广东省的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仔细梳理广东省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情况,可以折射出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一些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矛盾症结所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和专业推广。
1.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基础薄弱,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第一志愿报考学生比例不高。出版学目前属于二级学科,各校对其编辑出版学专业的院系归属不一,对此专业有着不同的侧重,且投入相对较少,以致编辑出版专业成为冷门和弱势专业。
(2)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课程大体可以分为出版理论、语言文字、编辑业务三大方面,但目前国内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侧重性强,核心主干课程并不统一,自身院校的特点和定位不同导致各高校对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目的、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理念上差别较大。此外,许多学校的教学也仍然停留在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模式上,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就业问题突出,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专业对口就业率偏低。笔者曾随机采访54家出版机构,其中有明确意向倾向于招收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的仅为15%。可见大部分出版传媒机构更愿意招收具有其他学科背景而非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因此造成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出版行业的职业归属感不强,跨行就业、跨专业就业现象普遍存在。
2.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主要矛盾
应该看到,出版行业存在对新型专业化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与编辑出版教育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当前编辑出版本科教育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需与供、快与慢、专与博、新与旧等矛盾。
(1)需与供矛盾,即融媒体编辑出版人才需求之多与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之少的矛盾。目前我国共有585家出版社、385家音像出版社、316家电子出版社、10139家期刊单位,还有数以千计的民营文化公司、图书工作室,每年对于编辑出版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数量不少的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偏低,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跨专业就业,反映出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与出版业现实需求脱节。
(2)快与慢矛盾,即科技发展速度快与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慢之间的矛盾。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对出版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然而,有关高校对编辑出版专业的师资结构、教材教法、培养理念、课程设置等进行补充、更新、完善均有其既定的程序性和周期性,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
(3)专与博矛盾,即出版行业专业化分工对编辑出版人才的学科化要求与现行“注重专业理论忽略学科背景”培养方式之间的矛盾。我国出版行业的专业化分工使得用人单位更加青睐既有学科背景又有编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出版领域如医学、生物、化工、法律等。而我国大多数编辑出版专业培养还停留在传统出版教育理念上,偏重于编辑出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教学,缺乏第二专业学科背景的培养。
(4)新与旧矛盾,即出版业不断涌现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方法与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我国当前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大多数采用“传授型”方式,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而且,教师本身水平的参差不齐也使课堂教学效果千差万别。
3.我国编辑出版专业本科教育困境的成因
上述矛盾的出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出版业界与学界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发展、相容相生。事实上,出版业界与学界存在着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评价标准、价值取向和圈子文化。业界讲求经济效益和市场社会效益相结合,学界注重社会效益;业界以结果为导向、看重理论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学界以过程为导向、重视研究的基础和范式的规范;业界聚焦行业热点、企业管理、实际经营问题和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学界注重基础理论、史料挖掘、学科建设和新理论的嫁接;业界觉得学界的研究太泛太虚,不接地气,不能应用于出版行业生产管理实践,学界觉得业界的研究太浅太平,缺乏理论高度和深度,难以提炼升华,等等。
相比于理工科、农科、医科等其他学科的建设,新文科建设既新颖又独特。新文科建设正面临时代新命题、新融合、新交叉的改革和考验,而出版学科作为新文科的组成部分,既面临其他人文社科转型的共性问题,也具有自身专业的个性特点。
鲜明的应用性和技能性是编辑出版专业教育有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突出特点,新的传播生态改变了出版的生产模式、营销方式、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这些改变反映到出版学科中是出版理念的重塑、出版边界的重构和出版学科体系的重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是新文科建设的指向,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是新文科建设的依托,以学科交叉为手段,对焦科技前沿是新文科建设的动力。其中学科大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不仅包括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部多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形成的文理融合。因此,新文科背景下的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应该跳出出版看出版,加快与其他学科教育的融合和共建。本着“互联网+教育+出版+学科融合”的核心理念,理顺学科地位,形成一致的编辑出版学培养理念,完善编辑出版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一代出版人才。
1.定位——对接行业需求
目前我国编辑出版教育既有本科教育,又有相当规模的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随着媒介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传播技术日益多样化,出版生态环境已发生极大改变,媒体融合发展趋势要求编辑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编辑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熟练的媒介技能以及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承担着为出版行业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深入出版行业企业,了解编辑出版专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变化,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培养能力全面、技能扎实的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切实提升编辑出版专业的就业对口率,提振编辑出版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2.学科——深化交叉融通
编辑出版学科的交叉融合要做到有的放矢、有条不紊。首先,在编辑出版学科内部融通之后,需与相关学科如传播学、图书馆学、新闻学、信息管理学等进行交叉融合。在跨学科交叉融合中,将产生新的研究方向、新的研究问题、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其次,需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进行交叉融合。再次,编辑出版学科还需与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然而,学科交叉融合不可多学科课程“一拼了之”,而要在“融”字上做文章,要结合出版行业的特点和规律,当跨则跨,该融则融,最终形成一批具有编辑出版特色的学科创新点。
3.专业——创新培养方式
与其他学科相似,传统的编辑出版教育条块分割严重,要么基于媒体介质划分,要么基于编辑出版流程和技术划分。新文科背景下的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在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结构,不仅要广泛涉猎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文科学科门类,也要对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有所了解。因为出版的内容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每一个学科都需要有效、专业的出版传播,同时,出版行业也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撑,复合型人才是出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应当进一步明确编辑出版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分野和边界。可借鉴国内一些院校的先进经验,探索“2+2”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文理兼收,前两年进行通识教育或者学习其他学科,三年级选拔进入编辑出版专业学习,同时联合出版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此外,可根据实际条件探索校内优势学科或跨地区跨学校“联合学位”培养模式,一些高校如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已做出创新性的探索,其先进经验和做法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4.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编辑出版本科教育院系的归属五花八门,极易受所在院系主流强势学科的影响,缺乏与经济、管理、营销、财务、人力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应加大出版经营管理、出版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比重;重视与数字信息技术学、情报学交叉融合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增加数字传播技术、全媒体创意策划等类似课程。而且,编辑出版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本科院校也应虚心向职业院校学习,着力打造多元化的课程实践平台,增加实用技术和实操课程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
5.教学——提升课堂效果
我国编辑出版专业的传统教学基本以讲授、灌输式为主,既缺少多样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也缺少互动环节和小组合作学习,以致学生缺乏课堂获得感和成就感,且学习热情和专业探究积极性下降,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不高。为此,应构建一种适合学生专业成长的生本教育模式,实现教学活动由“传授型”到“创造性”方式的转变,积极探索诸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探究以及学生反串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拓展性学习提供有利环境。加大编辑出版职业道德、行业操守和专业归属感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行业信心和职业认同。转变封闭式的学院教育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用结合教育教学,对内增强校内实践平台和基地的建设,对外引进行业资源、增设实习基地,利用优秀出版单位的资源来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和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6.师资——打造双师团队
出版行业的高水平发展是编辑出版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内许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师普遍年轻,学科背景都偏重于文史学科,对全媒体时代的数字技术不熟悉,且大多没有从业经验,缺乏对编辑出版行业的感性认识和深层次理解。因此,必须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政策,一方面通过兼职聘任、开设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实习培训方式积极引进出版业界的高端人才指导编辑出版学科建设与发展;打破唯资历论、唯学历论倾向,积极吸引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为编辑出版学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鼓励在岗青年编辑出版教学人员通过到出版企业挂职锻炼、进修培训、校企合作创业等方式,实现与出版行业实践相结合。
诚然,经过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事业已根深叶茂。为了出版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了编辑出版教育的进一步繁荣,学界和业界应该携手共进、团结一心,实现深度融合,共同推动我国编辑出版本科教育更扎实、更科学、更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