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敏(邹城市北宿煤矿学校/山东省济宁市)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7—9年级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由此观之,群文阅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阅读方法指导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群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素材的积累,还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群文阅读是一项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择群文议题时一定要充分研读教材中不同类型的文本,准确掌握每个文本的大致特点,综合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议题,使学生通过群文议题就能初步掌握多文本的主题,有效地迈出群文阅读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初中生的特征展开多文本阅读活动,使学生通过有价值的群文阅读逐渐产生独特感悟,加深学生对群文主题和内容的感知。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章提出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深化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给予适当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更好阅读。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教学设计为例,探索如何将群文阅读理念融入其中,实现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首先,从“教材分析”来看,《社戏》这篇课文是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课文为描写各地民俗与风土人情的文章,让学生能够在对大地山川、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能感受民俗美的熏陶,又能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鲁迅以独特的文笔书写令人沉迷的文字,用精到的语言刻画看社戏的场景。学习本单元的文章,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结合“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和鲁迅作品,所以他们对小说这一文体并不陌生,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也有大致的了解。
学生学过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课文。所以在学习《社戏》的时候可以利用群文阅读的理念,再将《阿长与山海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课文引入学生的阅读链当中,做到温故而知新。当然,也可以援引其他的课文,例如《社戏》这篇文章的全文,还有鲁迅的另一部作品《五猖会》。这两部作品讲的都是看戏的故事。所以群文阅读讲求的是关联性,以关联性为切入点,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总结与概括。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对小说理解这方面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通过作者的文字,感受、体验、分享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所没有的人生经历和经验,通过阅读来丰富人生经验。结合新《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确立教学目标。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设定教法学法,例如,通过具体讲授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小说的思路。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里有哲理的句子,并展开讨论与分析,感受作者笔下的力量。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伙伴的真挚情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再者,对《社戏》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导入环节,教师介绍作者鲁迅,利用群文阅读,导入鲁迅的其他文章,温故知新,从而激发学生对新文本的好奇心,又能打破对课文的陌生感,帮助学生快速进行文本阅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将整体感知设置为两个环节,进行两次文本阅读,第一次是默读,第二次是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思路。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悟哲理。朗读第十一自然段,品味作者笔下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握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课堂的焦点这一教学视角,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来品味这篇课文的独特魅力,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作者笔下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对文本阅读的重视程度。
学习课文第二大部分,作者写看社戏的经过。让学生欣赏文章是如何在行文中表达诚挚情感的。让学生进行情感体悟,深入把握小说阅读的要领。最重要的是要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结合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情感上开始有一个阶段性的提升,在感知文本情感方面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与分析。作者笔下的哲理性句子蕴含着自己特有的人生感悟。鲁迅的写作与他特殊的际遇密不可分,在他的笔下向我们呈现了灵魂的深度与广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体会文中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诚挚情感”。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任务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此处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提问法、问题探究法,等等”,此处也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适时调整讲解方式,避免只讲重点导致的课堂枯燥感。所以,此处应实现师生双方的深度合作与默契配合。最后的课堂小结,要做好简要概括与分析。鲁迅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以独特的文笔书写令人沉迷的文字,用精到细致的语言刻画出独一无二的平桥村社戏。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整理,从而明晰学习的成果与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同学们在课上模仿鲁迅描写景物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一段校园美景,300字左右”。将写作训练贯穿在平时的作业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思维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下面以贺敬之《回延安》这篇课文的学习为案例,深度挖掘群文阅读理念的优势,并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相关内容的展示。
采用三个文本对比阅读分析的方式来展开对《回延安》这篇课文的学习。三个文本指的是贺敬之的《回延安》、莫耶的《延安颂》和祁念曾的《延安,我把你追寻》。下文将三个文本的节选内容加以对比如下: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通过对这三段节选文字的分析,我们能看出三段文字之间的共有特点以及三段文字之间的差异性。利用这种群文阅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回延安》这篇文章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另一方面增强了其余文本对作者表达情感的扩充与延伸。学生通过这三个文本的阅读,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的形式,掌握诗歌中“比兴”“夸张”“拟人”的手法,在加强对地域文化特点和民族内涵理解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体会陕北地区鲜明的地域特色。最后进行阅读的理解与升华,归纳“延安精神”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对照三首诗发掘文本所体现出的“延安精神”,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深刻体会这篇文章的主旨与内涵,即作者回到阔别十年之久的延安,追忆过去在延安的难忘岁月,表达自己对延安母亲的怀念,又表现出自己对延安美好前程的衷心祝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建议阅读的长篇文学名著中,古典名著占有一定比例。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直观而生动地讲述了阅读教学的技巧与方法,我们可以从这个经典的教学案例来分析,对全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与把握。
教读是“三主四式导读法”教学体系中“四式”的一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的活动方式都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的参与意识会很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教读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这是教学的基本立足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即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活动通过自己的实践感知。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钱梦龙的教读方法,因势利导,落实学生的自读能力。提高教读的实效性,除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外,还得掌握各种启发思维的手段,值得重视的有三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其推旧知新;善于发问,巧设情境;选准知识与智能的结合点。
新《课标》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一些新概念和新理念——语文素养;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平等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等。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提出,教学范围的扩大以及自主性的提高,语文教学现状开始有所好转,但是仍存在着一些弊端难以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中“本体”的缺失。解决此问题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回扣到阅读教学中,对其进行实践与落实。教师需要独具匠心,从阅读的角度着手,紧紧追寻语文教学所缺失的根本性的“魂”,并且在自己的探索过程中,创设一套独特的体系。学生经过自读、思考、质疑、讨论、争论、作文等一系列活动而完成认识的任务。学生是主动者,他们获得的认识是自己在反复阅读实践中,深思熟虑的结果,印象深刻,历久不忘。其中牵涉的因素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教师的指导方式。
还是前面提到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教师的作用、师生之间的活动方式都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他们的参与意识会很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教读成功的关键。
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每一个比喻想成一幅图画。导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需要注意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语文能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而其中的决定因素是阅读能力,这是基础。著名教育家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要保持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情感和正确态度,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并拓宽文化视野。阅读能力是指那种善于从读物中获取丰富信息和精神养料的能力,是那种善于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而不是只会依照刻板的套路分析文章的能力。语文导读法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要平等对话,以此营造对话氛围,组织对话过程,调控对话方向,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
钱梦龙在早期的教学中得到启示,“教学只要真正得之于心,而不是仅仅求之于书,就能教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走出自己的路来”。钱梦龙的教读思路是,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时候适当做些点拨,而不是越俎代庖。“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钱梦龙教师的“三主”教学观。根据钱梦龙有关教读的研究和实践,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了阅读的意义,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多读、多思、多说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阅读,持之以恒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课上与课下结合的重要方式与方法,使学生保证阅读量的同时,尽可能扩充知识面,达到质的提升,从而落实阅读的重要地位。群文阅读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