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梅(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省锦州市)
“双减”政策的实施意味着我国教育事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表面来看,“双减”政策与美育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近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在倡导减负,但每次出台的减负政策涉及美育的字眼较少。而本次“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基础教育阶段美育工作的开展推向了前台,美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与讨论的新话题。为提升美育质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必要对新教育环境下中小学美育工作进行思考。
一直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美育都存在功利化与技术化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国务院曾在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意见中指出,要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层面的育人作用。不难看出,国务院办公厅重点强调家庭与社会层面的功利化、技术化现象。事实上,以学校为主体的美育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导致许多教师教学压力大。因此,“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要注重教师教学负担的缓解。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再加上技术化教学,原本生动鲜活的艺术活动逐渐成为以模仿为主的技术训练,尽管很多学生热爱艺术,但对于艺术课程并没有较大兴趣,这并不利于美育工作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认识到“双减”不仅是主要学科的“双减”,也是对艺术类学科提出的要求。美育“双减”需要从功利化、技术化的教学转变到生活化轨道上来,以人为本,开展美育工作。具体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回归艺术本体,充分展现美育素养教学目标;将提高美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分解析教材,找到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核心价值;减负增质,不断探索各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审美体验及艺术经验的积累。
2020年关于中小学美育教师队伍现状的调研报告中,超七成学校缺乏专职美育教师,多数学校存在科任教师兼职美育教师的情况。由此可见,拓展美育师资力量已然成为中小学美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结合有关部门经验,美育师资力量拓展的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出台政策,吸引更多的专职美育教师加入美育行列中。另一方面是对校内外师资力量进行整合,结合当地教育情况及学校美育发展需求制定解决方案。相较于前者,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行性更高。因此,可重点关注校内外师资力量的整合。例如,返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美育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其次,聘请文艺团体、民间艺人等专业性较高的艺术从业者作为本校美育教师,或者在学校开设美育工作坊等作为美育活动基地。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学校还可以通过社会服务,邀请专业水平更高且具有教育资质的艺术机构走进校园,为校园戏剧活动、舞蹈活动等的举办及日常演练提供指导。
1.拓载体——营造浓郁艺术气息
“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美育学习,趋于常规的社团活动或课堂教学活动已然不能满足该阶段学生的美育需求。基于此,需要对美育实施载体进行拓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真正做到美育面向人人。“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美的外在形式是人们获取美的感受的重要来源,而要真正做到触摸美的灵魂,感知美的存在,还需要向美的心境。表现在打造艺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从视觉层面来说,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是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舒适的视觉文化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美感。例如,学校可基于艺术教育功能对教学楼进行分区,如一楼设置为体艺空间,供学生进行艺术训练,二楼可作为书香乐园,引领学生进入学者的世界。这样以艺术元素为主的校园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从听觉层面来说,基础教育阶段应传播更多积极、向上的内容,因此,可在学校设置广播站,或开展音乐会,让学生选择经典音乐进行播放,并通过学校大屏展示音乐背后的故事,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力量。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以课堂活动、课外实践、校园文化、艺术展现四位一体的美育机制,通过上述优美校园环境的建立,让学生时时刻刻沉浸在美的熏陶中。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前往当地艺术馆、博物馆等进行参观与实践。艺术展现需要常态化、生活化,即教师应定期开展艺术展演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表现机会。
2.丰内容——聚焦学科,撒播艺术种子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课后三点半美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诸多教师的关注点。一方面,新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与国家课程教学的内容互补,另一方面,校本内容还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衔接,从而更好地为校内外美育实践活动服务。
就美育本身而言,它并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需要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育人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美育质量的提升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同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播撒更多艺术的种子,让学生感知美,学会欣赏美。尽管美育与艺术教育不相同,但在艺术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感情熏陶,有助于美育目标的达成。
音乐、美术是辅助美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学科。通过音乐学习,学生能够运用人声或乐器进行情感的表达,而通过美术教育,学生也能够从视觉层面进行想象。基于此,可将音乐、美术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聚焦学科,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例如,我国古代诗词大都饱含音律,人教版音乐教材中也插入了《静夜思》等内容。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将音乐教学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在语文教学结束以后请学生对类似题材的歌曲进行练习,让学生深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美,并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这样一来,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整合,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基于中国的教育体制,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授更多的内容,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可将研究重点转移到课后作业,作为美育延伸的重要途径,学校可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实施分层式作业。例如三年级以上学生可结合校本内容自行练习二胡、葫芦丝等乐器。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提前录制练习视频,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练习。除上述基础训练类作业以外,教师还可以布置实践活动类作业,即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以探究、创造为主的作业。以《影视音乐》单元《映山红》为例,教师在播放音频的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电影片段,给予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同时将教学推向高潮。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搜集几部红色电影,并对其中的音乐进行赏析,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任何学科都是开展美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非艺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美育元素的挖掘,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让学生在不同课堂体验不同的学科魅力,如数学课上的规律之美、语文课上的语言之美等。将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作为核心,其他学科作为补充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独特的美育教学体系,有助于美育质量的提升。
3.创新方式——深化审美体验
“双减”政策背景下,美育实施载体的拓展与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使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新教学环境下的需求。同时,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也强调教学方式的创新。基于此,可依据美育意见对美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艺术基础+艺术审美+艺术专项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加号并不单单指上述内容的简单集合,也并不是首先教授艺术基础,之后提高艺术审美,最后培养艺术专项的单一路线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指以艺术审美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融合教学。即美育教学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有赖于知识技能。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艺术专项是基于其兴趣爱好建立起来的,并不是教师提出的某种专业特长。这种基于兴趣爱好建立起的艺术专项,同样需要以艺术审美为依托,在欣赏、品鉴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从而促进个人专业技能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创建开放的情境,或者在充分了解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主题教学。
4.猎资源——开发艺术校本课程促进实施
在笔者看来,艺术教育是美育教学的核心。因此,艺术课程建设对于学校美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家教材的更新时间长,不能为审美教育提供良好的课后服务,同时新课程改革及“双减”政策的实施又对美育教学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笔者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艺术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思考。首先,对于具有一定才艺基础的学生,可开发管乐声声、唱响明天等校级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为夯实二年级以上学生的艺术特长,促进其审美素养的提升,可开设“雏鹰队”年段课程,并设置竹笛等必选课程。其次,就班选课程而言,教师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动态化特点,每周对班选课程进行更新,为学生进行技能展示提供更多的机会。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提供美育补给。
除此以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艺术活动的举办更能够调动其积极性,有助于沉浸式艺术状态的形成。基于此,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规模不同、类型不同的艺术活动,如歌颂党恩艺术活动、小学生文化艺术节等,借此机会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文化的形态美,潜移默化中促进美育工作的开展。当然,要想进一步提升美育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班为单位开展品鉴活动,如让学生自行选择并扮演书中人物,结合人物性格及音乐节奏变化完成“T”台走秀。这一艺术活动的举办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学生对书本人物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受人物经历等的影响,学生的个人涵养及情操得到提升,审美能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
从美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是相互支撑、不可分离的。其中,学校美育的主导地位较为突出,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补充。若三者各司其职,中小学美育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美育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充分展现,家庭美育与社会美育之间也并没有紧密联系,甚至部分艺术培训机构率先找到了社会美育与家庭美育联合的关键,二者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供求关系。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增强学校美育的吸引力,可开展更加愉悦同时又能够收获成就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校美育质量的同时,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对接。即学校方面主动引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可定期开展美育成果展示大会,邀请家长前来参观,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开办线上家长美育培训班,不断加强家长对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等的重视程度,帮助家长明确家庭美育的角色定位,同时也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美育提供更多的资源。其次,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对接是亟待加强的。此过程需要注意,校外艺术培训机构并不是社会美育的唯一载体,青少年宫等公益教育机构及博物馆等公共艺术机构也能够起到美育的作用。基于此,学校可与上述单位展开合作,形成美育联合体,共同开发线上线下特色课程,完成三位一体的美育共同体建设。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将学校美育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也对学校美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社会各界对学校美育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双减”政策对学校美育发展带来的挑战,更好地衔接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在笔者看来,美育是一种感性教育,更倾向于学生情感认知的提升,即美育教学是人格教育的关键。不论是前文提到的校本课程开发,还是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或者是其他教学策略,均将情感认知作为主要思考点,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值得提醒的是,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及心理状态不断变化,美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结合这一变化,对上述建议及策略进行及时调整与优化,从而最大程度保证“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育”见学生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