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彭特《茶经》英译本中茶文化术语翻译策略及启示

2023-04-14 01:32文颖煊
福建茶叶 2023年3期
关键词:茶经术语原文

文颖煊

(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内容最全面的第一部茶学典籍,其中对唐代以前茶的生产和制作工艺以及历史演变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他还将采茶、制茶、煮茶和饮茶等茶事与儒释道文化中的“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紧密相连,将物质上的饮茶需要,提升到了更为深刻的儒释道文化境界。由于术语是“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1],《茶经》中的术语是中国古代茶技艺的集中体现,又负载了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茶文化术语翻译对于全面迻译中国农业文明和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1974年,美国学者卡彭特(Francis R.Carpenter)推出了世界上首部《茶经》英文全译本,在传播茶文化乃至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方面居功至伟。迄今仅何凯丽、范振强[2]关注该译本的茶文化术语翻译,但并未清晰界定茶文化术语,又基于定性手段,研究信度和效度均有待强化。本文拟考察卡彭特《茶经》英译本中茶文化术语的翻译策略,从中发现译者的翻译倾向以及翻译之得与失,以期为《茶经》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

1 卡彭特英译《茶经》茶文化术语的策略统计与分析

1.1 《茶经》中的茶文化术语

从《茶经》的章节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可见,陆羽全面介绍了茶的历史、品种和制茶工艺。借鉴邢福义[3]的文化分类法,即将文化分为表层物质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和深层心理文化,文化由表及里的可感知程度不断递减。本文将其中的茶文化术语界定为茶叶种植方法、茶叶品种、制茶工具和制茶技艺等领域的专有表达。茶文化历经千年而历久弥新,茶文化术语也早已超越了其简单的字面意义与物质意义,承载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民族印记。

基于此,本文筛选出《茶经》中的71个茶文化术语(见表1)。表层物质文化类的比重最大,它们最容易被英语读者所感知,最直接体验复杂考究的制茶流程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层制度文化茶术语仅有“越州瓷”。唐代官方大力推行瓷器,五大名窑的瓷器享誉中外,“越州瓷”展现了越窑在五大名窑中的重要地位。深层文化心理类茶术语能被读者感知的可能性最小,传达了饮茶不仅是物质生活更是精神追求的态度,所以跨文化传播的可通约性最低[4]。

表1 《茶经》中71条茶文化术语拾取

1.2 翻译策略及卡彭特茶文化术语翻译考察

艾克西拉通过对美国作家达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的侦探小说The Maltese Falcon三个西班牙译本的研究,总结出11种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并根据异化与归化的程度依次排列为:1)重复:照抄原文;2)音译;3)语言翻译:尽量保留原文化专有项的指示意义;4)文外解释:在正文之外补充脚注、尾注、评论文字等;5)文内注释:把注释插入正文中,方便读者阅读理解;6)使用同义词:在译本中使用不同的方式来翻译同一文化术语,避免重复;7)有限世界化:选用译语读者较熟悉的另一原语文化专有项;8)绝对世界化:选择译语中的中性非文化专有项翻译原文化专有项;9)同化:选用译语文化专有项来翻译原文化专有项;10)删除;11)自创:创造在译文中并不存在的文化专有项对原文进行解释[5]。前5种属于文化保留,类似于向原语文化靠拢的异化,后6种为替代,译文的归化程度逐渐递增[6]。张南峰[6]指出,这一分类法完全以描述为基础,目的也完全是为了便于进行翻译的描述研究,因此比较能够针对翻译的问题。

据统计,在71个文化术语中,51个属于文化保留,20个为文化替代。卡彭特对茶文化术语倾向于保留,替换删减的比重仅为28.17%。正如归化和异化从来都“不是一对截然不同的和二元对立的术语”[7]。卡彭特的茶文化术语翻译手段多样化,偏好单独使用语言翻译和绝对世界化两种翻译策略,它们在所有类别翻译策略中的比重达52.11%。而在使用文化保留法的文化术语中,超过半数的术语使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翻译策略,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术语的指示意义。请看下例:

在倾向于保留的翻译策略中,语言翻译的比重最高(26.76%)。音译和绝对世界化两种翻译策略组合的频率次之。译者还间或运用文外注释和文内注释与其他翻译策略搭配使用,以达到对原文充分解释的效果。

例1: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茶。[8]The beverage that the people take may be from coarse,loose,powder or cake tea.It can be chopped,boiled,roasted and then tamped down into a bottle or pottery vessel where it awaits only hot water.[9]

4个茶物质文化术语粗茶、散茶、末茶和饼茶,是不同茶叶制作工艺的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种植和物质产品的精耕细作。卡彭特用语言翻译策略,将“粗茶”、“末茶”和“饼茶”分别译为“coarse tea”、“powder tea”、“cake tea”,近乎直译来保留中国传统茶文化体系中对茶工艺的细致分类。对于“散茶”,卡彭特选取了英语语境中的“loose tea”,属于同化翻译策略。而中西方茶文化中“散茶”的内涵有所不同。《宋史·食货志下五》记录散茶出自淮南、湖北等地,有雨前、雨后等数十种。散茶制作工艺对茶叶品种与产地都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任何茶叶都适合这一制作工艺。但在国外,这就是普通的茶叶储存方法。因此,译者虽然找到了中外文化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读者理解,但却丢失了茶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内涵。

《茶经》第二、四章分别介绍的茶叶采制与煮制器具,对于其中的茶文化术语,卡彭特倾向于运用语言翻译策略,亦广泛地使用了音译和绝对世界化两种翻译策略,有时辅以文内与文外两种注释两种翻译策略进行跨语际阐释。从译者对保留和替换两种翻译策略的配合使用来看,卡彭特力求在充分传译原文表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茶文化术语的中华文化特质。通过以下举例可以说明:

例2: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8]There are several kinds of baskets,there being one called ying and another called lan.There are also the lung and thechü.[9]

原文中“籯”的真实所指是篮子。这是中国茶农在采茶过程中保存茶叶的一种工具,具有鲜明的东方地域特色和中国古人的生产发明创造。译者运用了音译、文内注释和绝对世界化3种策略,从而尽可能地保留“籯”具有的物质文化特征。实际上,“籯”这一术语经过了从古文到白话文的处理。“籯”的读音为“ying”,“笼”和“筥”的读音分别为“long”和“lü”,而将“籯”进行白话文翻译后,其对应意义为“篮”,拼音为“lan”。译者在采用音译策略的时候,选用了古文与白话文两种语境下的汉语拼音,兼顾了这一茶文化术语的可读性与文化内涵传递。通过采取绝对世界化这一翻译策略,译者将“籯”译为“basket”,运用英文中性词解释了原文内涵。译文补充文内注释,添加“籯”的图片作为副文本,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采茶所用篮筐容积大,附有背带,以便于采茶。纵观3种翻译策略的结合,绝对世界化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原语文化内涵,但更直观地解释了“籯”的用途。音译和文内注释强调了其在茶文化语境下的作为容器的独特性。三种策略相辅相成,体现出了译者力求保留其文化意象的态度。

图1 卡彭特《茶经》译本中“籯”的插图[9]

例3: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8]Sun rules the wind,li rules the fire and k’anrules the water.[9]

原文的大意是“巽表示风,离表示火,坎表示水”。巽、离和坎是传统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风、火和水三种元素,也是刻在煮茶风炉上的三卦。这是茶文化术语中的心理文化。陆羽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表达煮茶工艺体现人对自然法则和规律的遵循而不违背[10]。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寓意煮茶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消散百病的过程,使人的身体达到一个中和的状态[10]。据此凸显茶调节人生理状况、净化社会的功能,赋予茶文化在更高的哲学层面上的意义。通过音译和绝对世界化翻译策略,卡彭特介绍了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三种文化因子。同时选用文外注释[9],对三者的文化内涵进行补充详细的解释,以便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人为何要在煮茶风炉上刻上这三卦,使之领悟茶对个人、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但译者对整句话的翻译产生了偏差,即使用“rule”来翻译古代汉语元素名称与现代汉语元素名称之间的关系,将同等关系的概念演绎成从属关系,势必造成读者的理解困惑与障碍。

而在文化替代法的翻译策略中,译者大量使用绝对世界化翻译策略,也采取了同化和自创翻译茶文化术语,对茶术语文化内涵的保留程度较小。

例4: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8]When its flavor is at its coldest nature,it is most suitable as a drink.If one is generally moderate but is feeling hot or warm,given to melancholia,suffering from aching of the brain,smarting of the eyes,troubled in the four limbs or afflicted in the hundred joints,he may take tea four or five times.[9]

《茶经》开篇提出了古代茶文化的核心内涵——“精行俭德”,“精行”是指人应该遵循社会行为规范,行为举止要得体,不能逾矩;“俭德”则是要学习流传的美德,成为有德行、品德高尚的人,精神追求不可懈怠。这体现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所强调的做法,若为修身养性,则必使思无安,行无邪,走正道,公正、谦恭,不偏激,而茶性无邪,茶品即人品,饮茶自古是儒士修身养性的途径,以茶润泽人生[11]。卡彭特选择绝对世界化策略,将四字术语译为“moderate”。这一措辞显然无法传达饮茶“度”与为人处世之间的关系,使“精行俭德”的文化内涵完全丢失。

2 卡彭特《茶经》茶文化术语翻译策略总结与启示

基于上述讨论,卡彭特对于译文词汇的选择、语法结构的运用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接受程度。同时,对翻译策略的灵活搭配与选择,保留与替换法的相互补充,都不难看出其在翻译过程中为最大程度传达原文意义而做出的努力。但在处理一些茶文化术语的时候,因为文化背景与语言系统的差异,译者对于典籍需要经过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现代汉语到外语的两次转换,加之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哲学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文化术语的理解上有时过于简单,难免会产生与原文内涵有出入的翻译,或仅停留于文字表面甚至出现失误。

《茶经》在我国重要的农学典籍,对之茶文化术语翻译的考察也为典籍外译提供了一定借鉴。典籍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转换,还应考虑到文字到图像、文字到声音、文字到图文、图文声等多模态语篇的转换[12]。正如卡彭特译本使用大量的制茶器具图片作为文内注释,运用视觉模态辅助了英语读者对传统制茶器具的理解,增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直观感受与阅读趣味性。缺失了这一部分,历史与现实差异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都将为读者的阅读带来挑战。因此,典籍英译者在充分发掘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不妨使用文字模态、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与文字翻译互为补充,运用多模态实现更好地翻译效果。在翻译时,译者不仅需要准确无误地译出原文表意,而且要全面考虑中西文化差异。以例4的“精行俭德”为例,不仅文化内涵完全舍去,而且不利于全面发掘和真实传播茶在文化与哲学层面的意义。译者应尽量避免文化内涵翻译的完全缺失,即要谨慎地使用归化程度较高的翻译策略。难以用单个英语词汇翻译的文化术语,可以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也可以使用长句进行充分的解释。在合理选择翻译策略之外,译者也要秉持将文化术语背后具有的文化价值与内涵,经过另一种语言系统的处理加工后,能将其要义与核心传递给读者的这一翻译初心,使其在了解茶文化是什么后,更能明白茶文化为什么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生生不息。

3 结语

《茶经》汇集了兼具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制茶工艺,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农业文明的紧密联系。本文探讨了《茶经》中茶文化术语的物质意义、文化意义、哲理思想意义与其展现的民族风貌,并考察了翻译策略与翻译得失。为了兼顾语义信息与文化内涵的跨文化传播,需要合理地选择翻译策略,兼顾保留与替换两种翻译策略的使用,考虑到多模态手段的应用,在保留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强可读性,更好地达到对外传播效果。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以《茶经》为代表的农学典籍需要更好地推动茶文化在当下世界范围内焕发新的生机,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猜你喜欢
茶经术语原文
《茶经》: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
营养学中看《茶经》
径山寺、径山茶陆羽和《茶经》的故事
万物皆有灵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