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务必”的新要求,其起点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点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从以下六个方面深入学习理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内涵,对我们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人民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定律。观察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百年曲折而光辉的历程,我们会发现,这个党面对的大多数局面不是顺境,而是艰难困苦甚至逆境。身处艰难而不屈奋斗,历经淬火而百炼成钢,自然也就形成了前赴后继奋斗、舍生忘死牺牲的“斗争”品格和必胜信念。这个党是在艰苦卓绝的国内斗争、艰难复杂的国际斗争以及伟大的自我革命中不断前进并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局面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斗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
第二,“斗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深刻内涵。毛泽东同志早在1930年首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概念时,赋予的基本内核就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认识是从斗争实际中得来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在团结群众一起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到实际中去和到群众中去的目的,就是去开展实实在在的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与斗争有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所指的“实际”,往往是复杂的斗争实际。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创新发展,形成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概括,都经历了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
第三,“斗争”精神包含着中国共产党政治品格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属性决定的,也是由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的,其中就包括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基本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就是对这个党的政治品格和斗争精神作出的准确定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上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就自觉确立并不断磨砺出来的精神品格,这既是她能够带领人民取得胜利的政治基础,也是她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政治优势。
第四,“斗争”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强大力量的精神基础和队伍血性。有无斗争精神,反映一个政党有无强大精神力量,更反映一支队伍有无战斗力。这种敢于斗争和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讲是从人民中来的。为了人民而斗争、与人民一起奋斗,就有了无穷的力量;而离开人民,就会失去力量并一事无成。有了这样强大的斗争力量,也就决定了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人民军队能够形成“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魄。历史已经证明并仍将证明,依靠这种强大精神力量和队伍血性,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并与一切试图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敌人作坚决斗争。
第五,“斗争”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大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中国共产党提倡的斗争精神,是有原则的,并不是随随便便地“乱斗一气”。我们讲“斗争”,往往体现在原则问题上。在党内和国内问题上,我们提倡的“斗争”主要是针对违反党的原则和违规、违纪、违法的言行以及各种丑恶现象;在国际问题上,我们主张的“斗争”主要是体现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国国际形象上,在这样的国际斗争中,我们历来坚持寸土不让、寸步不让的原则。
第六,“斗争”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处理棘手难题的智慧策略和高超艺术。斗争是艰难而复杂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斗争不是蛮干,必须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在许多时候,斗争需要我们作“两手”准备、“多手”准备,甚至作最坏的打算。要讲究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
总之,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体现了斗争的坚定性和辩证法。面对国内国际极为复杂的局面和环境,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战术上的清醒,作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一切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