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题干与选项逻辑关系初探

2023-04-13 12:33王鹏飞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1期
关键词:题干选择题本题

王鹏飞

(郑州市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

选择题是中学各学科考查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历史学科选择题对知识、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多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新视角。这种题目形式灵活、情境新颖,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和历史史实的判断、分析和理解的常见题型。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对历史命题提出较高的要求,要做到材料型题干的科学、严谨,选项的准确、与题干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且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这就要求选择题命制中做到材料信息与选项的逻辑关系高度一致和统一。但是在我们平时的练习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废题”,以至于训练的低效甚至误导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选择题题干与选项的逻辑关系,提高复习备考以及试题命制的有效和实效。

一、与材料新情境表述内容不符的选项例析

(一)史实性错误

史实性错误类的题目在选择题命制中属于较低层次的能力要求,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也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中基础题目设置的体现,此类题目有明显的送分题特征,即题干直接表现为所学知识或基础知识,选项直接表现为区分度大。

例1.(2020·全国Ⅲ卷·31)1983 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

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本题正确答案为A。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对史料的分析能力。首先学生要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对选项进行初步的甄别和排除。国企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 年,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 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是在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上,C 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

(二)概念的内涵、外延模糊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很多史学概念,试题的材料新情境中呈现部分历史现象或阶段特征,考查学生运用史学理论和史学概念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对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甄别,建立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联系。这些题目多是中等难度题目且题干与所学知识若即若离,选项区分度不大,多用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等迷惑。

例2.(2022·全国乙卷·33)16 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 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

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

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

本题正确答案为A。本题从人文主义的影响角度创设新情境,涉及对唯物史观的考查。依据材料中“16 世纪中叶”“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法国意识”及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唯物史观原理可知,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对法国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较多影响。B 项,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抨击教会腐败,反对教会禁欲苦行,尚未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 项,16 世纪,资本主义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选项表述与阶段特征不符。D 项,“人民主权”属于启蒙运动的主张。本题涉及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和唯物史观的考查,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要求较高。

此类选择题符合高考中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内容,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在理解试题提供的新情境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首先是对历史核心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题干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其次,提高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史学概念解读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将概念置于新情境中的阅读、判断和辨析能力。

二、与材料新情境所要求的推理不符的选项例析

(一)推理受限型

此类选择题属于历史高考中的常见类型,也是学生极易出错的题目类型,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通过历史逻辑建立联系,部分选项的表述正确且合理,符合历史思维和历史逻辑,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对题干表述的显性信息能够准确判断,但对题干所表述的隐性信息却容易忽略,而这些隐性信息往往是题目的立意。

例3.下表是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据此可知 ()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C.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D.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本题正确答案为C。题目以乾隆年间人地关系的变化设置情境,考查该时期人均土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运用基本的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还有一定的开放性试题的特征,选项皆为论述式,选项也都不是完全错误的,需要学生拓展思维,结合历史逻辑分析。A 项,土地兼并的加强不会导致总耕地面积的减少,在总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土地减少与人口大量增殖有关,此项错误。B 项,结合史实,清代百姓通过“放火烧山”“围湖造田”等方式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总体是增加的,因此,B 项不符合史实。C 项,依据材料,人口增幅大于土地面积增幅造成人均土地面积减少,要养活更多人口,就需要提高粮食产量,因此,精耕细作就显得必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及基本的历史逻辑关系,可以推断C 项符合题意。D 项,与材料无法构建基本的逻辑关系,错误。

(二)选项关系混乱型

此类选择题的明显特征是选项之间多为包含关系、并列关系等,这是常见的逻辑推理模糊的表现,学生在训练该类题目时也常常出错。

例4.1949 年1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署名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举措的目的在于 ()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本题正确答案为D。材料中“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说明各机关无权发布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其目的是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故D 项正确。A 项中的“高效”和C 项中的“及时”属于类似的概念,因此A,C 两项属于并列关系,可用此法将A,C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故B 项错误。在训练中,学生多数选择C 项,认为“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的目的是及时,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很强。但学生忽略了选项之间的关系,即A,C 两项表达的均为同一方面。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的推理能力。针对此类选择题,我们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审题,注意题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信息,突出审题中对材料隐性信息的分析,注重题干的设问,围绕题目的立意进行分析,尤其是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历史现象产生的结果、影响和意义等;二是注重答题中对选项逻辑关系的分析,区分选项的异质和同质。

三、与材料新情境所要求的逻辑关系不符的选项例析

(一)逻辑不符型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在选择题的命题中,对历史逻辑思维的考查是重点,但它又常常是学生的软肋。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归根到底是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历史思维的欠缺。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转折与强调、时序思维(时态一致)、观念转化等关系,其特点是,在熟悉中考陌生或在陌生中考陌生。它们都要求打破思维定势,从材料出发,注重逻辑推理。

例5.中国在春秋以前没有大型水利工程。从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了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了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铁制工具的使用

B.社会局面的稳定

C.水利技术的提高

D.小农经济的发展

本题正确答案为A。易错的选项是D。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得人们征服自然力的提高,进而促进水利工程大量修建。结合教材,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题干创设的新情境中设问为“原因”,即大型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D 项“小农经济的发展”是题干的结果,不符合材料要求,因此排除。此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也是逻辑推理中的重要关系,命制该题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因果关系的分析。

(二)程度失当型

此类题目多是在选项的宽度和广度设置上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答题倾向。另外,题干中的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也是命题时设置陷阱常用的方法和角度。如考查“主要原因”“主要影响”“主要目的”“正确的是”等,学生在练习此类题目时,或没有全面依据题干,或过度解读,或随意附加信息,犯想当然的错误。

例6.1892 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本题正确答案为B。针对此题,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 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的目的是推行变法改制,故C 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 项错误。因此,此类题目设问的要求是“主要原因是”,选项与题干的关系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最佳选项”才是符合题干情境要求的。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重从材料视角解读,提炼核心观点,辨析选项差别。为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解题规律:“三选三不选”,选全面不选具体,选根本不选直接,选本质不选现象。

综上,针对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深化主题意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排除思维的随意性,准确把握历史概念,从题目的“立意”出发,对题干的设问与选项进行理性的分析。

随着新高考的功能定位以及高考评价体系的实施,在复习备考中,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试题立意和学科素养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尤其是选择题的解题策略。随着开放性选择题逐步增多,在新的考试要求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研究新高考试题,优化复习策略,关注学生的“学”,提高复习效益。对选择题的解题指导具体而言,要关注试题情境的创设与学科知识定位的关系、关注试题素养立意与学科关键能力的关系、关注试题解答路径与学科思维品质的关系。这样,在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下,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方向,做到科学备考、高效备考。

猜你喜欢
题干选择题本题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数字算式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摆放套娃
今天是几月几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