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君飚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历史思维,而历史思维的表现之一,是基于史料的思维。在“无价值不入题,无情境(史料)不成题,无思维不命题”的背景下,深入剖析高考试题背后的思维逻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2022 年高考试题,谈谈基于史料的历史思维的常见视角。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化思维。它要求将一系列零散的问题进行有序整理,并以全面的、整体的视角分析。历史试题的题干往往不止涉及一个历史事件,还涉及一个时段历史事件的前后变化。阅读史料时,不但要注意史料的整体,还要注意史料的细节;不但要考虑史料的本身,还要考虑与史料相关的条件。要注意避免断章取义,一叶障目,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差。
【例1】(2022·全国乙卷·26)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解析】B,C 两项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前者是对史料“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的过度解读,后者是对史料“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的过度解读;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削弱的不是州府权力,而是知州的权力,D 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史料信息包含了通判的编制、职责、权限等信息,通判的设置,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故A 项正确。
【例2】(2022·全国乙卷·29)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解析】史料信息涉及了古今和中外,而A 项仅提及“东西方文化论争”,属于片面解读,且史料无法判断“论争由此引发”,错误;明末清初传统儒学思想就已遭受到批判,B 项“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史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国人对传统思想更加理性地看待,但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思想得以“消除”,故C 项错误;史料反映五四后期人们对事物评判不再是新旧之争,而是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即马克思主义,反映出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故D 项正确。
【点睛之笔】
阅读史料时要明确“史料说了些什么”,要将较长的一段史料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论点,尽可能地从史料中获取每一分证据,再对证据进行精准地推理和判断。
历史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考生思考问题要有深刻性。考生思考问题时,不要停留在历史问题的表面现象,要深入到历史事物的本质,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注意从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多种关联中去认识历史问题。
【例3】(2022·全国甲卷·28)1846 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 年又减少5.4%,1848 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 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 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值呈下降趋势,列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提出了“修约”要求,故D 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也不可能阻止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故B 项错误;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传统手工业逐渐解体,故C 项错误。
【例4】(2022·全国甲卷·35)1951 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解析】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1951 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故C 项正确;1955 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故A 项错误;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是有事实依据的,故B 项错误;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 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点睛之笔】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各个阶级或阶层为自己所代表的经济因素提出自己的见解。阅读史料时不要放过任何细节,如史料是在何时、何处写下或产生的?当时还发生了什么事件?那个时候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此外,还要注意史料作者的身份、立场、对象、境遇等,注意寻找和对比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异同,明白他们行为背后的时代背景。
思维的严谨性,就是指在研究历史问题时要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做到概念清晰、判断正确、推理有据。思维过程中,要注意“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做到论从史出、论由证出。要谨防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的失误,或随意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5】(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解析】选择题题干通常为“史料”,选项大多为“历史解释”。解题时,应遵循主体一致的原则,本题中A,B 两项都属于偷换概念。题干设问时间为“唐后期”、主体是“皇子皇孙”,而A 项主体是“藩镇”,应排除;史料体现的是对皇子皇孙管理的加强,而不是强化分封体制,故B 项错误;宗法制解决的是财产和爵位的继承问题,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史料未涉及,故D 项错误;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 项正确。
【例6】(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 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 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 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 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树立“证据意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根据史料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是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这些地点都是在南方,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B 项正确;史料没有涉及海上丝路贸易,故A 项错误;宋朝的衣料材质主要是丝麻,没有发生变化,故C 项错误;史料体现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无法得出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故D 项错误。
【例7】(2022·湖南卷·10)1992 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 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选项中的程度修饰词往往决定答案的正误,如发展程度(开始、初步、基本、完全、已经等)、参与程度(大多、广泛、全部等)、破坏程度(冲击、动摇、瓦解等)、作用程度(影响、决定、主导等)等,使用“过度”或“不及”的程度词,都可能使原来符合题干条件的选项变成不符合或不充分。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项“建立”、C 项“完善”既是对史料“做出”“明确”“更名”的过度解读,也偷换了概念主体,应排除;史料涉及的是“待业保险”更名为“失业保险”的现象,A 项将主体偷换为“失业现象”,应排除;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突破思想束缚,明确前进方向,在此背景下积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失业、养老、医疗),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故D 项正确。
【点睛之笔】
历史无法在实验中重现,更无法在现实中重演。历史研究只能依据过去留下的痕迹(史料),通过严格的考证、谨慎的推理进行,解答选择题也是如此。讲求证据,证而不疏(不作引申、不东拉西扯等),是解答选择题的首要原则。为了对史料的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释,考生可运用“逆向思维”,“无罪推定,逆推而上”,即先推定(假定)各选项正确,结合已有的知识为其补充证据。如果关键证据或信息一致则选项正确,反之错误。
思辨就是思考和辨析,它要求考生思考问题时能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它符合史料实证素养学业质量水平3和4的要求,即“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和理解;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全面、丰富的解释”“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能够恰当的运用史料构建自己的论述”。
【例8】(2022·湖北卷·1)1978 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解析】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星宿的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故C 项正确;作为史料,图像、文献记载各有所长,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需要进行甄别,才能明确其史料价值,故A 项错误;史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故B 项错误;史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故D 项错误。
【例9】(2022·湖北卷·6)英国公使馆1861 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解析】根据史料可知,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故D 项正确;史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故A 项错误;史料只是体现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这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故B 项错误;史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故C 项错误。
【点睛之笔】
思辨性思维要求考生“学会思考”。考生不是试图寻找“标准”答案、“权威”解释,而是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多角度更全面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并形成自己对历史的判断。解题时,应坚持“孤证不立”、“无征不信(没有证据的话或事不可信)”,尽量使用“二重证据法”(考古与文献相结合),对史料进行深入辨析,做到“求真”“求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既是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性指引,也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近年的高考中出现了大量渗透唯物史观考查的试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例10】(2022·全国乙卷·27)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故D 项正确;根据史料中“俗气扑人”一词,可知士大夫并不认同经济富裕者热衷营造园林的行为,且“颠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故A 项错误;世俗化审美倾向在明朝之前已存在,“初现”表述不符合史实,故B 项错误;史料只是叙述了经济富裕者热衷营造园林的现象,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解体”一词解读不当,故C 项错误。
【例11】(2022·全国甲卷·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 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家庭农场)逐渐淘汰了旧的生产组织形式(使用蒸汽动力的雇佣大农场)。运用唯物史观来解释,生产力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故A 项正确;史料没有涉及失业人口的增加,故B 项错误;史料的主旨是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农业机器的动力的影响,故C 项错误;史料“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说明生产规模受到生产效率的影响,D 项因果倒置,错误。
【例12】(2022·广东卷·12)17 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洁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解析】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明确艺术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正是由于17 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才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题材,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故A 项正确;史料反映的不是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且浪漫主义出现的时间是18 世纪末,故B 项错误;史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故C 项错误;史料与启蒙运动无关,故D 项错误。
【点睛之笔】
《课程标准》将唯物史观定位为“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只有正确运用唯物史观,才能对历史问题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课程标准》要求重点掌握的唯物史观有: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孤立分散走向密切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