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开放类论述题的原创命制
——第二届命题征集活动优秀创新试题选登

2023-04-13 12:33:12冯丽婷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1期
关键词:特殊性考查历史

【原创试题1】

重温中共百年党史的“红色记忆”,盘点各地的红色革命圣地,从革命文物中探寻历史,了解中共“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的光辉历程。下表中分别为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和遵义会议旧址照片,这两处现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分)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等

有学者阐述遵义会议会址的入选理由:遵义会议总结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纠正了博古、李德“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党对红军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根据上表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共二大会址入选的理由。并简述将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

【答案】

入选原因:

①中共二大依据当时国情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初步尝试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②标志着中共创建工作的最终完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③是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能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意义:

①象征红色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记录了光辉的革命事迹,为后人研究革命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②有利于缅怀革命先烈,颂扬革命精神,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③是党史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使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共二大和遵义会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作答时要把《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结合起来。第一小问“中共二大会址入选的理由”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共二大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等角度去理解,着重从中共二大在党的创建史上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作用、对后世的教育功能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革命遗址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首先要明确“革命遗址”和“文化遗址”两个概念,作答时可以着重从理论和现实角度去考虑中共二大和遵义会议这两个具有“标志性”“转折性”的重要会议本身的意义,以及其精神对后代的人文教育功能,其文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等。

【创新点分析】

题干材料新:采用李颖《文献中的百年觉史》等相关内容。设问角度新:设问角度抓住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如入选文物保护单位的理由,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意义。题型设置新:虽是简答形式,却开创了一模一答的先例,学生首先要透析理解材料提供的案例,然后才能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回答。考查维度新:需要考生综合高一所学《中外历史纲要(上)》和高二所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从背景、内容、意义或作用多维度多层次去组织语言回答命题者问题。考查功能全:既考查课标的四项十二种能力要求,又突显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吻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与方向。

[作者姓名、单位:陈福山 福建省厦门市英才学校]

【原创试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中国民族的文化发展大约经过八个时期:第一个是自太古至西周的宗法社会时期;第二个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宗法社会破裂后文化自由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是秦汉两代统一安定向外发展的时期;第四个是魏晋六朝民族移徙印度新文化输入的时期;第五个是隋唐两代民族同化成功新文化出现的时期;第六个是晚唐五代宋朝民族能力萎缩保守思想成熟的时期;第七个是元明清三朝与西方文化接触逐渐蜕新的时期;第八个是晚清以至今日大革新的时期。

——摘编自常乃惪《中国文化小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材料中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角度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推动中国文化自由发展。(2 分)

阐述: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使诸侯国实力不断膨胀,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了一定的挑战,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各诸侯国展开了争霸和兼并战争,而为了在争霸战争中获胜,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和变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兼并战争的需要、士阶层的日益崛起,加之学术下移,进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百家争鸣,儒、墨、道、法等学派自由发展,异彩纷呈,最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8 分)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转型中的社会政局动荡与经济发展相交织,民族交融与思想解放并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分)

角度二:明清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承古萌新”。(2 分)

阐述:明清时期,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统治者固守传统,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致使我国科技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出现了诸如《四库全书》《本草纲目》《农政全书》,还有被誉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等总结性著作。然而新航路的开辟使中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入也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出现的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如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等主张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新时代的特征,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意义。(8 分)

总之,明清时期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当时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成就,但无法克服自身的历史局限性,这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世界潮流,导致中国近代发展的迟滞。(2 分)

(其他答案只要论述得当、史论结合、语言通顺,逻辑严整亦可酌情赋分。)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我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等素养。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中国文化发展情况有基本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解答时既可以选取某一个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为视角,如“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自由”“明清时期文化的承古萌新”等,也可就整体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的发展状况,如“不同时期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等。学生只要仔细阅读材料,就很容易找出相关的角度来作答,如根据“春秋战国时代的宗法社会破裂后文化自由发展的时期”的提示,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自由;根据“元明清三朝与西方文化接触逐渐蜕新的时期”可以得出“明清文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有创新”的观点等……学生无论选取哪一角度来解答,一定要将问题置于情境中和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思考,注意相关方面的联系,不能够孤立阐述,要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评分标准】

【创新点分析】

本题材料选取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常乃惪先生的代表作品《中国文化小史》,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设计开放型问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综合能力,考查角度较为新颖;考查涉及时间较长,既可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视角,也可选取唐宋文化的发展,还可分析元明清文化的发展特点;考查的维度既有时间上的延续,又有空间上的转承,能够很好地将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落到实处;在命题立意上,将文化发展与社会背景结合,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姓名、单位:季长征 安徽省蚌埠第五中学]

【原创试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研究历史首先要注意的便是其特殊性。我们以往的传统,与其他民族有变有异,有自己的特殊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其次,历史必然有其变异性。历史常在变动中进展。没有变,不成为历史。年年月月,大家都是千篇一律过日子,没有什么变动,此等日常人生便写不进历史。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如其必具特殊性。我们再把此二者,即特殊性和变异性加在一起,就成为历史之传统性。我们研究历史,首先就当知道历史的三种特性。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就材料所示观点的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东西方历史发展有其特殊性。

古代东西方都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都作出了贡献;但古代东西方由于自然环境不同,文明发展也具有明显的差异。古代中国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大河流域形成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建立了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思想上以儒立国,实行思想控制,文化特点呈现安土重迁,血缘宗族纽带牢固;而古希腊多山地,没有肥沃平原;海岸线曲折,形成海外贸易兴盛、工商业发达的商业经济,建立了小国寡民的民主政治,形成平等互利的观念和开拓精神,文化特点呈现开放、多元、易于接受域外文化的特质。

综上所述,东西方由于受各自不同的地理、社会条件影响,历史的发展呈现了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研究历史必须尊重彼此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互相学习,求同存异,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文明。

示例二:14—18 世纪东西方历史发展各有其特殊性。

14—18 世纪东方农耕文明呈现辉煌与停滞的特点,而西方初露工业文明曙光。在东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传统科技世界领先,但宋明理学僵化了思想,压抑了人性;中华文化圈形成,但对外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东方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在西方,生产技术进步,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兴起);葡、西等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积极推动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思想宣扬人性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鸣锣开道,英、荷等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启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综上所述,14—18 世纪的东西方文明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东方文明虽经历辉煌,但始终未挣脱传统的束缚,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而西方文明却发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使欧洲站到了近代化的起跑线上。

示例三:中国历史发展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

古代中国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的大河流域,形成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建立了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思想上以儒立国,实行思想控制,文化特点安土重迁,血缘宗族纽带牢固,形成了与西方海洋文明具有极大不同的农业文明。但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国文明革故鼎新,呈现变异性。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不断发展,制约君主专制的因素不断增加。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商品经济越趋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儒家思想在对不同思想的融合中与时俱进,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中国历史以其特殊性和变异性形成了中国以农立国、以儒治国、强调大一统的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变异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中华民族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要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更新、发展自己的文化。

上述示例仅供参考,不作评分依据,具体评分说明如下:

一等(10~12 分):紧扣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引用合理,论据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5~9 分):基本符合题目要求,观点较明确;能引用史实,有一定的论据;论证较完整,表述较清楚。

三等(0~4 分):不符合题目要求,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缺乏论据;论证不完整,表述不清楚。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外历史发展的特点、演变过程、文化特色,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材料所示观点的整体或其中一点——整体观点指“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与传统性”,其中一点指“特殊性”或“变异性”或“传统性(特殊性+变异性)”;结合中外历史可知论证过程中史实论据最好能兼具中外历史,但以论题为中心。论题最好能体现一定的时空观念,古代、近代、现代、跨代;以中国为主,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等角度均可。

【创新点分析】

本题的开放性大,时空均无限制,提供考生发挥的空间大。

[作者姓名、单位:劳桂荣、林友梅 广东省鹤山市第一中学]

【原创试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在近代报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传媒生态和新闻思潮的变迁,社会新闻报道也呈现出递嬗演进的历史轨迹。

——摘编自陈玉申《近代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以“报纸内容的发展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填上适当的词,并展开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

观点:报纸内容的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演变。(3 分)

阐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实行政治变革,倡导君主立宪制,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报刊既倡导政治变革,又注重社会风俗的改革。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4 分)

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为和平民主而斗争,但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1946 年,解放战争爆发。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关注工农,关注民众,在社会新闻中着重反映民生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前面,最后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4分)

综上所述,社会思潮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演变,报纸内容反映了社会思潮的不断演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1 分)

示例二:

观点:报纸内容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 分)

阐述:19 世纪60—90 年代,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主张保留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变,因此此时的报纸内容主要是转载邸报上的谕旨、奏折、宫门抄,清廷对政务讯息控制甚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4 分)民国初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和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春天。此时中国的商业性报纸有较大的发展,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4 分)

综上所述,报纸内容的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或者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1 分)

说明: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评分标准:观点3 分;阐述部分共8 分,每个史实2 分,要求两个史实,共4 分;进行相关论证,每个论证2 分,共4 分;小结1 分。

【命题意图及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报纸内容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和近代报纸的内容主要分为五种情况,结合具体的时间信息,根据题干提供的观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补充。注意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根据近代中国发展的相关内容与观点主题进行论述,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猜你喜欢
特殊性考查历史
配合物的常见考查
高中数理化(2024年8期)2024-04-24 16:58:14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8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中学化学(2017年6期)2017-10-16 09:47:38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中学化学(2017年2期)2017-04-01 12:54:33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