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分组实验装置改进

2023-04-13 12:53张超杰冯超张大鸿
小学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张超杰 冯超 张大鸿

〔摘    要〕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一节实验操作探究课。鉴于教材中提供的实验器材不严谨、安排的做法不够科学等情况,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笔者对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自制了分组实验装置。学生使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一次实验就可以实现预期效果。这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参与积极性。笔者将从背景分析、目的和意义、设计思路、材料准备、制作过程、应用效果、实验效果、总结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广大一线科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小苏打和白醋;分组实验装置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09-0070-03

一、背景分析

学校六年级科学教研组组织教师对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进行单元备课。当大家在讨论如何备教材、如何进行课与课之间的衔接、如何进行大单元和大概念整体把握时,笔者提出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建议。如果可以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两个环节“合二为一”(下文中的“合二为一”就是指这两个环节的合二为一),会大大节约实验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同事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教材中的实验安排已经很简单、很高效了。但在笔者看来,教材中的做法明显存在不足(见图1):通过用手触摸玻璃杯外壁来判断温度变化,实践性强,但缺乏科学性;采用“倾倒法”验证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不仅不令人信服,而且还会使液体外流,导致实验失败;等。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要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精神、质疑精神和合作意识。基于以上教研背景、教材分析,综合冯超、张大鸿等几位教师的意见,笔者带领自己的团队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创新设计。

二、目的和意义

数学、科学等自然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它们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苏打和白醋对学生来说很常见,但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对于教材中提供的实验装置进行创新,可以实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既备实验又备生活的目的。教师的这种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对学生有启发,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三、设计思路

“合二为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验证产生的新物质比空气重;二是证明该物质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可以让新物质自己“证明”自己不支持燃烧,要排除教材中倾倒这一人为动作。由于倾倒时,液体可能会被倒出,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导致实验失败。设计方向确定后,接下来要寻找材料。要保证该材料既常见又廉价,学生也能自行制作。确定了以上设计思路,制作工作就有了目标和方向。

四、材料准备

苏打水(或者茶π)塑料瓶、剪刀、热熔胶枪及胶棒(或者用宽胶带)、常见家用小型加湿喷壶、额温枪(疫情防控下常见且易取)。(见图2)

五、制作过程

第1步,把塑料瓶、小型喷壶(见图2)清洗干净、晾干。

第2步,用剪刀在塑料瓶的重心处剪下一个圆形小孔,使其刚好能装下喷壶的下端圆柱形部分——反应区(或者叫混合区)。在该装置反应区的正上方剪出一个小圆孔(见图3指示部分),能装下喷壶的瓶口(见图2指示部分)即可——亦称自制小型漏斗。

第3步,组装、黏合。图3中的A处(喷壶下端切口)套上B(塑料瓶下侧大圆口),C处(塑料瓶上侧小圆口)套上D(喷壶瓶口)。这种组装过程,不浪费材料,物尽其用,如图3,保证黏合后塑料瓶瓶口自然向下偏250左右。

第4步,为了防止其重心不稳,最好安上一条“辅助腿”(见图3指示部分E)。

提示:使用剪刀时,为保证安全,学生务必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剪切工序;尽量使用小功率热熔胶枪,操作过程中注意用电安全,不要让热熔胶枪长时间通电;组合该装置时,注意防止胶枪金属及融化的胶棒灼伤皮肤。

六、应用效果

(一)装置的使用方法

此装置的关键点是小苏打和白醋的体积比,要确保整个混合物的体积约占整个反应区容积的1/4。一是把准备好的小苏打通过小型漏斗,先倒入反应区;二是在瓶口处放置点燃的蜡烛,确保瓶口对准蜡烛的焰心;三是通过小型漏斗,在反应区倒入3倍于小苏打体积的白醋;四是小组分工明确,仔细观察,认真记录。使用额温枪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时,一定要把握时机,做到准确及时,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1中。

(二)教学应用注意事项

教师先向学生详细讲解使用步骤,并实际演示操作,学生再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需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小苏打和白醋的体积不能太大,避免产生的液体大量外流,导致实验失败;二是用电、用火安全;三是認真观察反应区的现象,特别是蜡烛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反应前后的变化;四是记录用额温枪测量反应区在反应前后的温度要及时。

七、实验效果

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气泡,并伴随有“嗤嗤”声。

反应前后,温度变化幅度只有2℃~3℃,采用用手触摸反应区感受温度变化的方法不够科学准确;通过额温枪的读数,用精确的数字代替抽象的触觉感受,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该反应温度下降。

该装置虽然上端有开口,但瓶口的蜡烛依然熄灭,既可以证明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也可以证明该物质不支持燃烧。

最主要一点是,学生课后反映: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现象更明显,更易观察,效果更好。可谓“一箭好几雕”“一装置好几用”呀!

八、总结反思

(一)教学方面

笔者用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本班收到良好效果。课后针对性的检测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几个平行班。从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验小论文情况来看,他们对本实验的理解明显更透彻、更深入。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讲解,指导实验方法后,小组分工明确,实验进展顺利,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去观察、猜想、探索、发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实践精神。课后与平行班科学教师分享该实验装置后,实验效果与预期很吻合。通过我校几个班对该装置的使用前后对比,可以得出“该装置适合推广”的结论。

(二)制作反思

1.创新装置的优点

装置可视性好,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更能验证实验现象,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在上端有开口的情况下,气体不从此口“逃走”或“逸出”,可以很好地证明比空气重。

材料简单易取且常见,利于学生课后自己操作。

塑料瓶的“脖子处”可以存放少量外流的液体,避免实验失败。

装置构造简单,易于操作,效果突出,可重复多次使用。

教师通过创新实验装置,引导学生在实验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装置有待改进

如果在反应中没有控制好混合物的体积大小,剧烈反应时会使液体外流。虽然蜡烛熄灭,但不能判定是外流的液体还是产生的气体使其熄灭的,即如何更好地避免液体外流到蜡烛火焰上。

在材料尺寸匹配问题上,反应区略小,如果能按比例放大则更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该实验装置由于制作不够精细,难免存在不足。针对装置中的不足,借此机会与科学教学同人共勉,希望大家提出更好的意见建议,便于我的团队后期改进。

教师通过自制实验装置,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小学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探究创新精神,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自制实验装置,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使得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并不是科学研究的唯一场所,利用生活中简单的材料就可以完成科学探究活动。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索永遠在路上,对于实验装置的创新无止境。创新量“生”定制,助力高效课堂。以生为本,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4]孙迪.“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的改进[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0(3):67-68.

[5]张路敏.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改进[J].中国现代教育教育装备,2021(8):44-46.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