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娜
〔摘 要〕 常态课是师生教与学的主阵地。新课标下,提升学校全面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常态课的厚实铺垫。基于科学学科特征和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规律,本文从“以生为本,让常态科学课看见真实学习”“生动好奇,助常态科学课探究扎实进阶”“走向生活,促常态科学课链接现实需求”等三方面,倡导教师在常态课中积累、反思与沉淀研究,以使常态课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修炼场,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科育人。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常态课;生本;生动;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3) 09-0010-03
课堂是师生共长互学的主要场所,去除精雕的常态课,相对于那些展示课、示范课、观摩课、比赛课,呈现的是一种课堂常态、师生状态,也是课堂最基本的样式。一线教师行走于常态课上,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在常态课中积累、反思与沉淀,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修炼场,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据地。
一、以生为本,让常态科学课实现真实学习
最真实、接地气的课是常态课。没有外在媒介聚焦,也不需要迎合他人评价,更不用刻意掐算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在师生熟悉的学习时空,从熟悉的学情出发,开展课堂学习,让真实学习缓缓发生。
(一)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一个真实的好问题就是最好的触发点。真实问题,是指符合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也包含以学生为主体的对问题的真实认知和自我解决思考。六上“工具与技术”单元《斜面》一课中,以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为背景,针对整治电瓶车乱放这一社会现象,聚焦“争当创城志愿者时发现违规停放电瓶车,如何更加便捷地把电瓶车归位”这一问题,引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探索。师生聚焦真实问题时,如果教师示弱,把问题的困惑者主角定为教师,那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体学习热情,润滑师生之间关系,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学生在各自真实生活经验中提炼表达,概括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也直接有效地从具体(斜坡)学习进入抽象(斜面)学习。
(二)真实生成:尊重学生学习规律
在各种公开课上,经常能够看到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五颜六色图文并茂的“精制”板书有序张贴,学生小组活动按部就班规范展开,课堂秩序井然有序,一气呵成。这是聚光灯下追求公开课完美呈现而采用的“特效”。回到常态科学课堂,常遇学生实验现象不明显,常见学生实验数据出错,也常碰到学生提出教师当场不能解决的新问题……公开课,我们要学习先进理念、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具创新,而常态课则更呼唤教师熟悉并尊重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聚焦学科核心概念、遵循“少而精”原则。设计每一堂学习活动都要突出学习重点,关注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新问题,让预设靠边,把真实生成作为教学资源,供全班学生继续探索,从而让课堂成为真正“学堂”,而非“教堂”。例如,在每一个课堂环节过渡中,教师要多问一句:“还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你对自己或者小组的实验有什么新的思考改进?”“你们小组有什么值得他人学习的新做法吗?”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够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也在提问过渡中,把评价嵌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慢慢地,学生就学会了自主学习反思和建构,也学会了交流表达和倾听。
二、生动活泼,助常态科学课探究扎实进阶
常态课是定格师生每一个生命律动的、不可复现的主阵地。小学科学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科学素养培养的启蒙课程。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在生动活泼且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倡导以探究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一)生动氛围: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课堂上,教师只有和学生真正平等对话,切实蹲下来和学生一起怀着好奇、好玩、意犹未尽的心理,创设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生动活泼课堂,科学探究才能慢慢开始。从上学期开始,笔者在每节常态课上,如果要使用课件,首选“希沃”白板。“拍照上传”“手机投屏”“知识胶囊”等场景应用可以快速立足学生的课堂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而且真实记录学生的实验现象,还原实验过程,能增进学生科学学习的亲切感,也体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例如《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采用“手机投屏”功能,师生一起展示交流各个小组小电动机转动情形。学生发现,原来一块磁铁也能够让小电动机转动,但速度很慢,偶尔还会卡顿;两块磁铁并不一定会让小电动机转,原来和磁铁磁極有关……学生完全沉浸在小组间互相学习和“小电动机真神奇”“科学真有意思”的情感体验中,课堂探究轻松又愉悦。
(二)生动探究:助力学生学习进阶
科学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主要是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动手实验,也就是科学课独特的学科实践。如果一位教师能经常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且能够采用有结构的趣味材料吸引学生进行实验探索、观察记录,满足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好奇心,那么这位科学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欢。每一节常态科学课中,设计1~2个学生共同参与的实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科学学习能力就会在递进的课程结构内容中提高。《斜面》一课中,学生探究螺丝钉螺纹是变了形的斜面应用以及螺纹疏密与斜面坡度大小之间的联系。在课前概念调查中,没有一个学生提到螺丝钉的螺纹属于斜面,对螺纹疏密与斜面坡度,更没有认知建构。为此,课堂上,教师特意慢下来,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剪一剪不同坡度斜面,在熟悉的铅笔刀上,卷一卷、变一变、看一看类似螺丝钉螺纹的样子,继而动手操作拧一拧不同疏密螺纹的螺丝钉,对比感受用力情况。简单轻松的活动,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为学生理解“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一科学概念和“结构与功能”的跨学科概念打下基础。
三、走向生活,促常态科学课链接现实需求
常态课是教师的“家常菜”,是学生的“每日营养餐”。学生的学习与生命成长,最受用的便是常态课。常态课管用、实用,最终会为每一个学生走向生活、解决现实需求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学于生活:溯源学生学习目的
当前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提倡“五育”并举,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呐喊:“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深化,明确学生学习最终是为了走向生活并更好生活。因此小学科学常态课学习中,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打开课堂,走进大自然、工厂、社区等。例如,科学核心概念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等,在新课标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活动建议中都提到了,要在大自然中或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等,开展观察、体验、调查、实验探究、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常态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切实感受到,如果学生有生活的体验、观察、思考,课堂参与度和兴奋度、学习效率就会比较高。
(二)用于生活:彰显学生学习意义
“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陶行知先生看来,与生活产生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意义价值的教育。在小学常态科学课堂里,可以在拓展环节,利用作业本中的“阅读延伸”,组织学生亲子家庭小实验、长周期种植观察记录、科普书籍纪录片阅读观看,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科学内容与生活中现象,开展分析探讨,体悟学习的意义。如,学生在科学课上学会使用温度计,那么就能够自主使用体温计每天测量体温,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又如,学生知道了凸透镜的结构和功能,就能明白野外乱丢弃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存在的森林火险隐患,主动参与到社会公益项目中去,争当小小护林者,用所学回报社会。学生主动解决具体问题,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知行合一,成就感的获得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内驱力。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每一节常态课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一名一线特级教师,要追求有自我主張的课堂,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也要不忘躬身入内,立足一线常态课。要始终坚持学生立场,在生本课堂中,生动而行,走向生活,也要基于真实问题,扎实推进探究实践。课堂达到高效了,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进而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套装上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