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砾,王庆爽
孙砾:大家好!我和王庆爽演唱民族歌剧已有20年左右。目前,我大概演唱了几十部歌剧,王庆爽的民族歌剧表演经验也十分丰富。我和她在2011年排演福建省首部原创歌剧《土楼》时相识,《土楼》是王庆爽出演的第一部歌剧。虽是首次,但她将客家女“云花”这一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在台下,她向我请教在歌剧中怎样读谱、识谱,不断打磨每一句唱词。歌剧演员不仅要会“唱”,还要会“演”。她背后下了十足的功夫,不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还专门去永定土楼实地走访,与当地百姓交流。
王庆爽: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要将歌唱好,还要进行角色塑造。《土楼》作为大型原创歌剧,“云花”这一角色是没有样本的,一切都是在我的想象中进行,每一句唱词、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不断摸索,将抽象转变为具象。这个过程是困难的,但只有不断揣摩、历练,我们才能在演出中更上一层楼。“云花”的戏份在《土楼》占比相当重,正像孙老师所说,为将自己代入“云花”,塑造好这一角色,我特意前往土楼,与当地的阿婆聊天,用心倾听百姓的声音,不断感受客家族人的善良、纯朴,并将这份感情融入我的歌声,去诠释“云花”对亲人、土楼、民族的无私大爱。在每场演出,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落泪,将角色的形象塑造、情感诠释到位。
孙砾:每一次当王老师唱到《月朗星稀》时,我都为之震撼。这段咏叹调对于女高音来说是一次考验,“云花”要站在三层楼高的装置上演唱全剧最重要的咏叹调,既对表演者的唱功提出了要求,也是对表演者的表演能力、心理素质的考验,十分不容易。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即男中音在民族歌剧中的定位与作用。在歌剧中,女高音通常是整个舞台的核心,而男中音往往作为配角起衬托作用。
王庆爽:男中音在中外歌剧作为主角的例子极少,外国歌剧《弄臣》是个例外。
孙砾:《弄臣》这样的案例在我国早期民族歌剧创作中少之又少。我国的民族歌剧更多参照了中国传统戏曲行当中的分配原则,其中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低声部在民族歌剧中的创作。我以民族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这一角色为例。最早,杨白劳是由男高音演唱的,但作为一个受尽封建压迫的农民,这一角色的声部更适合用男中音。因此在目前的演唱中,杨白劳的角色大都改成男中音。这也侧面反映出,男中音在我国的歌剧创作中越来越被重视,而且定位越来越清晰。
目前,中国已经有以男中音为主角的原创歌剧,如《赵氏孤儿》《二泉》。同时我强调,在民族歌剧表演中,因为男中音的先天条件决定声音本身比较厚重,发声的位置靠后,容易忽视辅音,造成吐字不清的问题,所以男中音在表演时尤需处理好唱词与咬字之间的关系。
王庆爽:我赞同孙老师说法,在“杨白劳”这一角色之后,民族歌剧中又出现了一批经典的男中、低音角色,弥补了我国民族歌剧中声部单一的状态。下面,有请学员上台演唱歌剧片段。
学员李政泽演唱《我的好兄弟》(选自歌剧《国·家》)
王庆爽:民族歌剧《国·家》是青岛歌舞剧院的原创作品,也是青岛市唯一一部入选第四届中国歌剧节的剧目。今天,王政泽演唱的《我的好兄弟》特别棒,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我真切地感受到,在本次《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培训中,你的唱功进步了。通过这次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李政泽:首先,我非常激动能参加《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计划。在学习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以情带声”这四个字。在我们排演《同心结》时,王冀原导演一直与我反复强调这四个字。在过去的演出中,我通常把发声位置、音色控制、节奏掌控等技术层面放在首位,其次才关注角色塑造这些更深层的问题。但通过这次培训,导演一直强调,不仅要注重唱功,对角色情感塑造也需要同步进行,情感上的变化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而不是死板模仿。“以情带声”,虽只寥寥四字,但非常重要。
王庆爽:在这次演唱中,我感受到你将“以情带声”这四个字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声音和情感的融合是演唱的关键,在歌剧表演中,只有我们将自身的生活经验融入表演,才能提高表演质量,打动观众。
我也想与大家分析分享民族歌剧《国·家》的创作故事。《国·家》在排演时,咏叹调的创作一直是个难题,词、曲进展都较为缓慢。导演沈亮、作曲家杜鸣、配器任安、歌唱家薛皓垠及我,都在对咏叹调的词曲创作不断商讨。我们的每一步、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凝结着整个团队的心血。在此,我想表达,作为一个歌剧演员,不仅要唱好、演好,也要对其他的事情有所参与,最大程度地熟悉人物,熟悉舞台,了解作品。
学员祁晓君演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
孙砾:刚刚这位学员的演唱,令我十分惊喜。两位学员的演唱截然不同,给我触动非常大。由此,我结合两位学员的演唱以及自己的演出经历,来讲解一下歌剧表演中技术运用与情感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处理方法。
祁晓君的声音非常好听,也有非常好的技术。这个地方并没有话筒,对于一个民族唱法的女高音是具挑战性的。但是,作为歌剧演唱,她的情感表演有所欠缺,略有不足。相较于此,李政泽的演出非常具冲击力,营造出了歌剧中的戏剧环境,但他的声乐技术还要有所提高。我们在舞台上,如何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如果单纯追求演,将声音质量损失,得不偿失。但如果仅唱不演,又单调乏味。怎样才能将两者平衡?
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演出经历。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演戏,大家也认为我在舞台上戏剧性完成得非常好。直到有一次演出,改变了这种情况。那一次,我在舞台上的动作非常大,当我到后台转身开口唱歌时,我喘得非常厉害,无法演唱,我想,这种情况在大家身上应该都发生过。因此,不能因为演戏牺牲了声音技术和质量,同样,也不能因为保证我们声音技术和质量,损失戏剧性。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在完成基本的声乐训练后,再加入戏剧性。如果没有基本的声乐训练,直接投入激情的表演,会对我们的声带有所损伤。所以,当我们拿到新作品后,要有主次,要先解决技术,再融入感情,一定不能在没做好功课前,投入戏剧性排练。我们要像在课堂上一样,做好功课,将呼吸、声音、气息搭配好,再融入感情,延长自己的艺术生涯。
王庆爽:在国家大剧院版本《洪湖赤卫队》中,我们作出了一些相应调整,增强了歌剧的戏剧性。该剧围绕韩英与刘闯、韩英与母亲两条情感线展开,刚刚学员所演绎的片段,是韩英与母亲诀别的时刻。韩英为了党、为了革命,无惧生死,将与母亲诀别时的柔情与敌人相对时的坚毅形成鲜明对比。片段中的情绪,到底该达到怎样的饱满度?请你再演唱一下第一句。
学员祁晓君演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第一句
王庆爽:在塑造人物时,要做到在“此时、此刻、此景”下达到相应的要求。在我第一次演歌剧《土楼》时,导演陈薪伊对我说,要“真听、真看、真感觉”,情真意切地表达,首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观众。《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洪湖赤卫队》最重要的唱段,韩英的形象在此得以塑造。这段咏叹调层层递进,所表达的情感也层层凸显。在演唱第一句“娘的眼泪似水淌”时,我演唱的速度稍慢,设计的肢体动作是跪在母亲的足边,从唱词、动作的设计上,将对母亲的不舍表达出来。后面情绪则逐渐增强,尤其唱到“儿要看白匪消灭光,儿要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更是要铿锵有力,表达对党的信心,坚信革命的前途光明。
同时,我也要强调,作为一名歌剧演员,在台上的每一句唱词、每一个感情都要在台下不断练习与揣摩。在攻读研究生时期,陈蔚老师曾说:“流着眼泪也要把片段唱好”,但实际上很困难。例如,我在演《银杏树下》时,因为太投入,我的眼泪、鼻涕不断流,但此时,又不能出现任何多余的动作。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控制好我们的情绪。关键点,是调匀呼吸,切忌激动提气,破坏原有的演出状态。
在表演中,我们也要结合角色的上下唱段进行形象剖析。例如,在《洪湖赤卫队》中,要结合“韩英”这一角色的其他唱段,比如《洪湖水,浪打浪》《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了解剧情的发展,线索的推进,思考在何种情景下进行演唱。演出中不仅要做到感性,还要保持理性思维。
学员祁晓君再次演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王庆爽:我还有一点想说。在最开始读谱时,一定要做到精准,严格地按照谱面进行练习。在此之上,也要对唱词的发音进行严格的把关,例如在《洪湖赤卫队》中,可以采取具有湖北特色的咬字与发音的方式,将“喝”念作“huo”、“吃”字念作“qi”,表演就更加贴近生活。希望你可以在以后的演唱中精益求精!
学员于添琪演唱《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王庆爽:我们通常说,歌剧演员是一个繁忙的职业。第一,需要唱熟谱子;第二,要表达好角色的情绪;第三,要看指挥的手势;第四,要听乐队的伴奏;最后,还要和对手搭戏。刚刚这位学员在演唱时,代入感非常好,我似乎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监狱窗外的月亮。只有一个小问题,在演唱到后半部分的时候,情绪有些过了。这一段,所表达的情绪要层层递进。请你再把第一句唱一下。
学员李添琪演唱第一句
王庆爽:音量控制得非常好。在演唱时,一定要把换气设计好,貌似不经意,实则有设计。我与许多同学进行过交流,大家普遍反映这段唱词比较难,换气口有唱词。在我演唱这一段时,特别注意气息的运用。前句声音略弱,后句气息稍微加强,同时声音的力度也微微加强。我想通过对这一角色的讲解,引发大家对歌剧唱词呼吸设计的思考。不要以花里胡哨的舞台动作打动观众,而是要靠真情实感、音色感染听众。这就要求演员心中要有人物、音乐,要将行动线、感情线读懂、读透。你可以再演唱两句吗?
学员李添琪再次演唱歌剧选段
王庆爽:在演唱时,首先要对剧本进行思考与分析,寻找合适的动机,明确将意图与原因表达出来,准确地通过唱词和肢体语言将自己的意图传递至观众,形成一个连贯流畅的表演过程。
随后,王庆爽演唱《洪湖水浪打浪》
孙砾:今天,我与王庆爽结合自己的实际舞台经验为学员们做了一些指导。感谢三位学员精彩的演绎!在课程的最后,我们希望大家不懈奋斗,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