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莫尔吉胡创作的钢琴独奏曲集《山祭》共十首,分别是《春歌》《清晨》《出猎》《篝火》《雪橇》《灯舞》《赛马》和同名钢琴独奏曲《山祭》以及两首赋格曲《序曲与赋格Ⅰ》《序曲与赋格Ⅱ》。《春歌》与《清晨》是作者早期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时创作的钢琴作品,《出猎》《篝火》《雪橇》《灯舞》《赛马》《山祭》是作者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回到内蒙古后创作的抒情钢琴小品。由于笔者对赋格写作手法涉猎不深且本文主要论述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复调化手法,故曲集中的两首赋格曲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
复调作曲是多声部音乐写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它能够丰富音乐的发展,增加音乐的流动性,突出乐曲表现性。在复调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们运用了多种声部组合方式,构成了多样化的织体发展。陈铭志老师的《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一书将声部的组合方式分为三类:性格化的织体、呼应式的织体、衬托式的织体。莫尔吉胡先生的钢琴曲集《山祭》运用了许多复调音乐创作手法,丰富了乐曲的织体、突出了作品的性格、生动刻画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
《清晨》(例1)是《山祭》中的第二首,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表现了大草原上寒冷冬日的场景和蒙古族人民不畏严寒,乐观向上的精神。本曲的开头运用了对比复调的写作手法,将这十小节的乐句划分为三个声部。左手低声部经过两小节的休止之后开始奏出主旋律,右手上声部以八分音符同音断奏持续,中声部旋律以小二度、大二度等音程关系缠绕在上声部的d羽调式的属持续音中,与低声部主题形成了对比关系。上声部的旋律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同音进行,跳音和连音线的运用仿佛描写了冬日清晨的草原,通过节奏性的声部衬托出主题旋律展开,和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声部时而超过上声部,时而低于上声部,仿佛冬日的寒风吹拂,而低声部的旋律在经过了上声部和中声部的两个小节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后以中弱的强度开始,在节奏上时而一致,时而对比。
在第三首《出猎》5—14小节中,右手演奏上声部主题旋律,左手演奏的对比声部为经过变化后的主题旋律,两个声部相互对比呼应,贯穿整个乐段,以断奏的方式表现了猎人在森林里狩猎的场景,衬托出主题的发展变化。在第10小节处,上声部十六分音符在节奏型上与其他两个声部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十六分节奏音型。
同样的对比复调手法在作品《山祭》85—92小节中也有所体现。右手的上声部对位由十六分音符和四分音符构成,以流动的织体展开,连线的运用形成了节奏上的切分,使两个声部的重音互相错落。左手的下声部用叠加八度音程关系强调了变化后的主题,并具有固定音型的性质,衬托了上声部旋律的流动性,与上声部在节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复调手法的运用,丰富了音乐形象,加强了旋律的独立性和发展的灵活性,绘声绘色地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场景。
例1《清晨》:
1.呼应手法
呼应式手法在写作中主要起到对主旋律形象进行补充的作用,在《清晨》25—28小节中,右手声部为本体旋律,左手声部的旋律为右手的同步倒影模仿,而中声部的呼应为当前旋律的调式属音组成的动机音型,以休止的形式与强拍错位进行,音强上由弱到强起到了强调属音的作用,形成了和上、下声部的呼应,仿佛平静的湖面将上、下声部隔开,形成了倒影式的呼应。
2.衬腔手法
衬腔手法又可称为支声手法或包腔手法,这种音乐写作手法在民族民间音乐写作中常常会运用,即在两个或多个声部同时演奏同一旋律时,使这个旋律在各声部里产生不同的变化。在《雪橇》29—32小节中,左手声部与右手声部形成了“繁简派生式”①的衬腔复调形式,右手声部为旋律本体,而左手声部是从本体旋律支柱音变化而来的。从声部关系上说,下声部与上声部支柱音为六度关系,表现了两声部之间的动力关系。从织体上说,右手上声部为十六分音符流动,下声部为附点四分音符,将麋鹿拉着车奔跑的鹿蹄声和雪橇平稳在雪地上滑行生动地刻画出来,一繁一简,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对比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下声部的旋律上叠加了五度关系音程,通过叠加的手法加厚了音响效果。与原来的旋律相比,运用衬腔化的手法,使本体与变体旋律合起来的音响效果不再是简单的齐奏,增强了立体感,使旋律更加丰满。
3.主题并列写法
主题并列式的手法是将两个个性鲜明的旋律线条相互叠置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对比性。在《出猎》的5—26小节中,左手演奏的旋律为连续的八分音符跳音,表达了猎人狩猎时谨慎踱步的形象。右手所演奏的织体以切分附点和八分音符以及大附点节奏型表达了猎物的灵动和机警的状态。在《雪橇》9—18小节中,左右手的节奏型时值相反,左手为“1+2,1+2”右手为“2+1,2+1”,形成了时值上的对位。在织体上,左右手两个主题有疏有密,相互交错,左手第三小节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琶音对应右手的附点二分长时值节奏型,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4.固定音型写法
固定音型写法较多运用于乐曲写作中,常以一到两个小节为一组,主要起到对主要旋律的烘托作用,加强乐曲的气氛。在第四首《篝火》18—31小节中,全曲节拍由2/4拍转换到6/8拍,右手演奏主题旋律为连线下的连续附点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具有鲜明特色的蒙古族舞蹈音乐风格节奏型,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围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的情景。左手为固定音型,以六个小节为一组。织体结构为附点四分音符连接以附点四分音符为时值的三度或四、五度叠置的和弦,形成了向上的抛物线结构。在第五首《灯舞》77—107小节中,右手上声部主要节奏型为十六分时值的六连音连接二分音符,音区主要集中在小字二组,旋律轻灵、流动。左手下声部旋律为固定音型,节奏型由四分音符加两个八分音符构成,与上声部连续的六连音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了上声部主要旋律的流动性。除此之外,在《灯舞》108—133小节中,以四个小节为一组,上声部主要旋律为快节奏的旋律线条,下声部为以二分音符时值为单位的八度音程加四分音符时值为单位的和弦构成,同样的写作手法在《山祭》44—55小节中也有体现,使得上、下声部旋律对比明显,衬托出主要旋律的流动性。
5.等时值连续进行
伴奏声部和旋律声部采用相等时值的音符,两个声部采用的节奏型不尽相同,加强了声部间的对比,形成两声部的持续流动。在第二首《清晨》36—47小节中,上声部为持续的四个八分音符节奏型,下声部则以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为主,通过不间断旋律流动与上声部形成等时值,加强了乐曲的欢快情绪。
6.点、线结合写作手法
《春歌》13—20小节中,下声部伴奏以柱式和弦琶音及三连音构成,通过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将其隔开,形成了一个个的点,起到了基础作用,伴奏声部时断时续的进行衬托出主要旋律的线条性和流畅性,构成了一定的反差。
除了对比的手法,模仿复调手法也在钢琴独奏曲集《山祭》中大量使用。例如《篝火》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钢琴独奏曲,在《篝火》的1—3小节中,作者将左右手演奏变为四声部复调形式。开始处右手的演奏变为一、三两个声部相隔十六度的完全模仿,在第3小节处,钢琴左手开始弹奏以倚音形式出现的三十二分音符与右手第二声部错开一拍位置形成了卡农式的进行,之后4—11小节的织体形式与开头3小节相同。
同样运用了模仿复调手法的还有《春歌》27—36小节,左手演奏下声部旋律,右手上声部相隔一小节后进入,形成卡农式模仿,之后两个旋律声部做反向倒影进行,两个声部相互交错,在节奏上也形成了鲜明对比,赞颂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色,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同样的手法之后出现在《灯舞》124—131小节,两个声部相隔八度演奏完全相同的旋律,又如《清晨》48—55小节中左手下声部旋律先出现,然后右手上声部以相隔十度的关系在上声部原样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在第50小节的卡农式模仿中,在旋律的下方添加了调式主音的持续,而在第53小节处旋律下方添加了调式宫音的持续,通过对调式音的强调,点明了调式调性。莫尔吉胡先生的这部钢琴曲集《山祭》大量运用模仿复调化的创作手法,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
莫尔吉胡先生创作的《山祭》钢琴曲集灵活运用复调手法将民族情感与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增加了音乐内在的情感色彩和音乐张力。集中的复调手法运用使得音乐结构层次分明的同时也确保了音乐之间的衔接,多声部的运用突出了民族音乐的丰富情感。
蒙古族的多声部音乐一直以来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璀璨明珠,广阔草原和世代的放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音乐广阔悠扬的特点。蒙古族多声部音乐是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体现了独特的音乐价值和艺术特点。在不断的创作中,蒙古族复调音乐形成了衬腔式、衬托式复调,呼应式复调,这些复调手法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代代民间艺术家在创作音乐中形成的。
蒙古族音乐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山祭》作为中国蒙古族作曲家公开发表的第一本蒙古族风格的钢琴曲集,意义非同小可。它是将蒙古族的民族性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的结晶,体现了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其研究价值是巨大的,并且其中运用的许多手法是我们学习复调和写作复调作品时很好的参考。本文从莫尔吉胡老师的作品《山祭》出发,探究其复调写作手法,一方面从中学习、汲取精髓,另一方面期待更多的作曲家能够重视蒙古族复调音乐,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元素的优秀作品,继承和发扬蒙古族音乐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蒙古族音乐、热爱蒙古族音乐。
注释:
①禹永一.德彪西钢琴音乐中的衬腔复调手法研究[J].齐鲁艺苑,2014,(0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