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萍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遣水工郑国到秦国去游说秦王开凿河渠,借以消耗秦国的国力,减轻秦国对韩国的威胁。得知了韩国的阴谋,秦王无比震怒。秦国的宗室趁机进言,奏请秦王驱逐秦国国内所有外来的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迫于形势,李斯不得不离开秦国。但他并不甘心,在途中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希望能够打动秦王,让他收回逐客的命令。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李斯在写作时再三斟酌,用词谨慎,言辞恳切。秦王看完李斯的文章,深受触动,下旨撤销了逐客的命令。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谏逐客书》的语言特色。
一、委婉含蓄
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目的在于劝秦王收回成命。一个是说客,一个是君王。措辞稍有不当,就会给自己招来灾祸。细读《谏逐客书》,我们会发现李斯的用语、遣词乃至于语气都十分委婉。他始终以“臣下”自居,处处为秦王考虑,为秦国谋划,丝毫没有提及自己的荣辱得失。在文章的开头,李斯写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逐客”虽是秦朝宗室提议的,但却是秦王亲自下的命令。可见,秦王对“逐客”之事早有决断。在这样的情况下,指责君王决策有误显然是不理智的,是大逆不道之举。因此,李斯在陈述事由的时候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是避开锋芒。“逐客”政令的出现与当时国与国之间复杂的关系、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斯深知其中的原因,却没有明说,而是先自称“臣”,再谈“吏议逐客”的事,将所有责任全部推给“无知之吏”,将秦王完全“摘”了出来,将此事一笔带过,委婉地引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是非常巧妙。
二是回顾历史。李斯在文章中既没有谈自己的困境,又没有过多地指责他人,而是带领秦王一起回顾了秦国的历史,指出:“五帝三王”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地用人。秦王若能正确地识人、用人,其功绩将与“五帝三王”相媲美。这无疑说中了秦王的心思。这也是李斯能打动秦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斯满腹诗书,以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处处为君王考虑,展现了十足的诚意。
二、简洁流畅
《谏逐客书》全文仅八百余字。要想以如此简短的文章说服秦王收回成命,对作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为了更好地陈述事理,分析利弊,李斯是这样做的:
1.借已经发生的史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2.借现在正在发生的事证明自己的观点;
3.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从始至终,文章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为中心议题服务的。李斯在文章当中虽然提及了秦国的历史,但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逐一叙述,而是选取最重要的内容,从缪公谈到穆公,从孝公谈到惠王。他所提到的每一位君王都为秦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位时都有着诸多的功绩。在文章中,李斯也没有细述每一位君王的所作所为,而是将笔墨集中在谈“用人”上,以秦缪公召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秦孝公重用商鞅,惠王重用张仪,昭王任用范雎的史实,证明了善用“客卿”对秦国的发展有益。
秦国的历史纷繁复杂,李斯却能去芜存菁,只选择有价值的部分为己所用,在此基础上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史实进行概括,使整篇文章重點突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短短一句话就概括出秦昭王一生的功业。
李斯在奏书中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极为简洁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字字恳切,正中要害,难怪能够说服秦王。
三、音韵铿锵
李斯还十分注重文章的音韵之美。在文章中,他时而使用短句,增强文章的气势;时而使用长句,舒缓文章的节奏。如“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作者连用五个四言句陈述了秦孝公的功业,使句子富有气势,含蓄地表达了对秦孝公的赞美之情。“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作者连用数个相同的句式,既形象地描述了秦国今日的富庶与强大,又间接地表达了对秦王的赞美之情。又如“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几个分句的句式富于变化,但前后分句的语意是连贯的,在表明“逐客”之举不可取的同时剖析了“逐客”可能造成的后果。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还使用了大量的语气词。如“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在列举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得出“客不曾负于秦”的结论。在陈述观点的时候,李斯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在句末加上了一个“哉”字,增强了句子的表现力。又如“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作者在句首用“夫”字作语气助词,以引起君王的注意。
总之,李斯写文章不拘泥于古法,而是注重谋篇布局,讲究“言之有物”。他虽身负奇才,却并不恃才傲物,而是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清醒的认知。在《谏逐客书》一文中,他的语言虽然委婉含蓄,却暗藏锋芒,能引起君王的深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