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钰
相较于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带给学生更丰富的阅读感受,帮助学生深化对多篇文本内涵和情感的理解,充分锻炼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理解群文阅读的内涵,仅是为学生提供多篇文本,没有呈现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此为前提,分析该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选择议题,合理选择内容
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前提在于,教师能够选择合适的议题,并根据议题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借此奠定教学基础,使群文阅读教学作用得以全面展现。但是,在选择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过于随意,而应考虑新课标教学要求、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能力,确保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借由议题深化阅读感受与阅读理解。
语文教学工作中,对标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与语言运用有关的议题,查阅教材中的篇目,选择相关的文本,将其组合到一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例如,在“演讲稿”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选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这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恩格斯和马克思,文章内容较为丰富,条理清晰,引导学生阅读类似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把握文章内涵,强化自身的逻辑表达能力。为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适当地进行教学拓展。比如筛选《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等相关主题的文章。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加深学生的思考,比如“为何这些文章同属一个议题?如果让你来策划,这些文章是否还能够提炼出其他的议题?”借此辅助学生了解文章之间的关系,由单篇阅读思维转化为群文阅读思维,深化阅读理解。
二、巧妙设计情境,调动阅读热情
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以及目标,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了解学生比较喜欢的学习形式以及学习环境,并进行合理的创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之能够在丰富的感受中,拓展自己的思维,深入多篇文本。综合对比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看,情境教学法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契合度较强。借由情境教学,教师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利用不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所以,在导入群文阅读教学主题时,教师便可以创建合适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讲解《氓》时,教师可以联合《无衣》《静女》两篇文本,创建“诗经之美”的群文议题,引导学生学习。而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播放诗经的朗诵音频,通过优美的旋律与节奏,快速吸引学生的目光。之后,教师可以在信息化情境的辅助下,引入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议题的内涵。比如《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的内容、反映出的社会风貌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展现与《诗经》有关的思维导图,如其中所包含的重点元素:劳动爱情、风俗婚姻、压迫反抗等,在信息化素材与文本的有效交织下,使得学生更进一步领略《诗经》的内在风采,培养阅读主动性,强化阅读体验,激发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注重文章对比,突出阅读特点
相较于传统环境中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群文阅读与其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同时阅读多篇文本,且多篇文本会在主题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以及关联性。学生可以同时学习多篇文本,在丰富自身理解以及体验的同时,提升阅读效率。而不同文本之间也存在一定区别,教师要结合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学会对比,掌握不同的写作手法、内涵道理以及文本背景,提高阅读效能。
仍旧以“诗经”这一主题为例。在教学《氓》时,教师可以选择《采薇》这首作品,引导学生对两篇文本进行对比。经过对比,学生发现,虽然两篇文本均出自于《诗经》,所凝练的主题具备较高的相似性,但彼此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氓》是一首很典型的叙事诗,介绍了一个古代妇女的爱情波折,体现的是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对自由生活以及婚姻的向往;而《采薇》展现的主人公是一位战士,暗含的是其对于国家的热爱与依恋、对于战争的不满与反抗。由此可见,两首作品的内容以及传递的情感并不相同。此外,两者在叙事结构方面也存在一定区别。如前者采用的逐层深入,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跟随主人公视角,见证她的人生经历;而后者采用的是时空交互,学生在跟随主人公生活空间交换的过程中,体会到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教师可以在两篇文本的对比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深化其理解,切实强化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把握文本特点。
四、布置阅读任务,落实以人为本
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将课堂归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及能力。同样,在采取群文阅读教学手段时,教师也应遵循这一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布置阅读任务,以辅助的方式,理解文本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解《阿房宫赋》时,教师可以选择《登岳阳楼》作为群文阅读素材,以“建筑景色”为议题,引导学生学习。为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完成任务:1.分析两篇文本的大概意思,并找出两者在内容方面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2.分析两篇文本的叙事结构;3.对比两篇文本所描述的景色,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点问题分别对应文本的内容、结构及内涵,引导学生在明确任务的驱动下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可以丰富其学习感受。同时,在任务的指引下,学生也会对文本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相比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这一模式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技巧,并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切实强化自身核心素养。
五、精选作者文章,分析写作特色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可以辅助学生整理并归纳文本的共同点,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体会与感悟。并且,在群文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类型的作者。当学生对文章作者产生兴趣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出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引导学生开展拓展性的群文阅读活动。借助这一手段,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于不同写作风格以及写作特点的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荷塘月色》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被作者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吸引,会被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触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其他文章,如《春》《背影》《绿》等等,引導学生在这些文本中感受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体会其在不同文本中所传递的不同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展现一些与朱自清生平有关的拓展型素材,使之更进一步了解朱自清先生写作风格的凝练原因,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合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阅读是学生激发自我认知,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的过程。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不同,对于文本所形成的感知与认识也存在一定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文本主题或阅读任务进行交流探索,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拓展学生思考以及阅读的维度,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以及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其全面发展。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学环境中,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逐渐呈现。利用其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学的灵活性、系统性及全面性,促进学生丰富自身的阅读体验与阅读情感,拓展自身的思维,并提高个人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应把握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合理选择问题以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情境及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在分析文章、分析作者的过程中,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掌握,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