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卫红 _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上官卫红
上官卫红,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东城区杰出教师、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并参与国家及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致力于语文专题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及测评研究。实践并倡导“读写与行走相结合”的语文专题学习理念。
漫游扬州何园时,其读书楼上的“读书写字之规”深深吸引了我。何氏家族重视对子弟的教育,规训用一千多字详尽阐述读书治学之道,可概括为“治学三部曲”,即读书学习能不能有成,首先要看有没有“敬”——从主观意识上,崇尚学识,热爱学习;其次看能不能“习”——读书以百遍为度,反复咀嚼,烂熟于心;再次是会不会“思”,研穷潜思,参明义理,才能把知识学问化为自己的东西。规训最后要求族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能读书的安心读书,然后谓之能行;不能读书的安心生活,然后谓之能知。在此理念的教育和影响下,何家世代人才辈出。
何氏读书家训,虽是个例,却启示依然。面向新时代,教育不断发展,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由敬起步,学思并举,知行合一,仍是值得倡导的。语文教育,更是如此。青春作伴,最美读书。用阅读涵养学生精神,让经典升华学生思想,借助专题阅读学习,让语文课堂教学实现最有价值的重构,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践行者与思考者,助力学生成长。
在多年的语文专题学习教学实践中,我的教学历经三个层阶。即:让阅读成为习惯的“微专题”阅读学习,让阅读获得快乐的“名著专题背景下的行走阅读”的学习,以及最终让阅读提升思想的“网络学习推进下的研究论文写作”学习的过程,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踏实的阅读者、敏锐的思考者与优秀的表达者。
阅读是学生学习思考的前提,从2006年起,我开设“文学经典阅读”校本课程”,指导学生开展从课文到名著的阅读,进行整本书的专题阅读学习。最初与学生一起自由阅读,如《呐喊》《百年孤独》《老人与海》《苏东坡传》等作品,逐步一起深入研读《论语》《边城》《三体》等作品。然后不断地吸纳外部资源,指导学生借助网络课堂的支撑,研读大量的研究资料,从专家学者对作品的分析、评论,进行深入学习思考。指导学生借助“网读”构建流畅的线上线下交互式专题学习模式。
实践表明这一形式颇受学生欢迎。例如,当陶渊明和《红楼梦》两个专题的网络学习结束时,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显示:学生对课堂网络专题阅读充满热情,有学生写道“网读点燃了我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认知,激活我的思想”。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以为“行路”更是与读书实践相契合的学习活动。顾明远先生曾说“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所以学生成长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靠学生自己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地学习,这就是我以为“行路”的要义。
我着重设计了课外之“行”——专题行走阅读系列实践课程。引导学生走进各类博物馆、图书馆、书店、名人故居等。例如,“仲夏品读大观园”及“霜秋踏访黄叶村”的《红楼梦》学习课程;主题为“聆听千年回想,感闻百代书香”的国家典籍博物馆《论语》学习课程;“触摸时代脉搏,走近文学大师”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学习课程等。以此引导学生把书本阅读转化为实践思考,将阅读立体化、生动化,其价值在于给学生更广阔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感悟,尤其思想等各方面都不断丰富与深化。
学生从读书思考再到表达思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学生对初始阶段的诗歌和剧本创编诵演等形式相对感兴趣,成果也易生成。而专题学习到最后阶段虽可多样式呈现,却从形象思维跨越到抽象思维。所以,我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论文的写作,强调对文章的修改。我认为,修改文章就是修改思想,犹如涅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是常规写作难以匹及的。
例如,一名学生在高二时用“博弈”理论写出《红楼梦》专题论文《论宝黛悲剧之必然性》,其初稿四五千字,我建议他在逻辑上调整、修改后,文章至六千多字。之后又不断梳理、删减,他曾对我说修改比写文难。的确,但之后这名学生的论文在报刊发表并又分别被人民网、未来网等转载。而另一名学生写出了七千余字的《论语》专题学习论文,反复修改最终其论文《谈〈论语〉的修身准则》成稿,并凭此申请到心仪的高校。我指导的很多学生的专题文章,如《三体》等论文也不断发表,成就学生。
因此,学思并举、提炼写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通过文字有深度地表达,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提升,而这种提升也需要教师的陪伴与等待。学生兴趣不同,能力也有差异,但专题学习追求的是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其实,坚持一事,不慕喧嚣,潜心专注,不急功近利,自会水到渠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也于此。
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返璞归真,知行合一,努力帮助学生在专题学习中成长,也是我追求的语文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