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体、三课堂、六维度”: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建立

2023-04-10 13:35:23牛同训于伟
职业时空 2023年4期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高职学生

牛同训 于伟

摘要: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职教育界的重视。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文章确定了当前我国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机制、载体、模式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机制,搭建第一、第二、第三“三课堂联动”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载体,创新资源、环境、师资、媒体、实施、评价“六维度融合”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模式,从而建立起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四主体、三课堂、六维度”新体系。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职业价值观

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是其从事相关职业工作所需的必备品格和關键能力。本研究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包括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必备品格”,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项目规划能力等“关键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和技能的迭代不断加快,其半衰期由过去的10~15年缩短为2.5~5年;职业的半衰期也越来越短,没有什么职业或技能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国内外职业教育界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德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变动需求,就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y,也译作“关键能力”),形成了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职业行动素养”概念,并纳入到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美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了21世纪核心素养项目,进而在各州和学校层面落实指向21世纪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此后,有关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与基础教育等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相比,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关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谢鑫[1]提出构建更具整体性、结构性的新模式,以解决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脱节的问题。王敏[2]提出,按照“三全育人”要求,优化职业核心素养培养具体路径。花鸥等[3]借助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从转化原则、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开发路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对职业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进行了构建。陈丽如[4]提出了“校内协同,构筑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新格局;校外协同,延伸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平台”的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上述研究都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调研结果表明,当前我国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多主体协同、一体化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二是多课堂联动、系统化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载体尚未搭建起来;三是多维度融合、立体化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模式尚未构建完成。为此,本研究着重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机制、载体、模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新体系。

一、四主体协同——健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机制

(一)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生态系统分析

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社会和家庭组成的大系统又可分为彼此紧密联系的职业系统和职教系统。依照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在职业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行业企业。根据职业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职业能力体系,其中职业核心素养居于职业能力体系的中心。职教系统中,高职院校承担着高职学生培养的主要职能,因而居于核心地位。通过教学活动设计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从人才供需的角度来分析,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核心素养必须紧密对接。由此观之,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与“职业”密切相关,单独依靠高职院校并不能很好地完成培育工作,这是由高职院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我国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产教融合,但学校与企业毕竟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教书育人”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使命,而企业则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并不具备企业那种经营环境和职场文化,而像职业精神、职业情感等职业核心素养,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不经过长期的努力和付出,无法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职业情怀。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职业教育生涯,需要调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家庭等多方力量来协同完成。

图1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生态系统

(二)建立四方协同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机制

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家庭协同育人是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第一,高职院校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首要责任者。应当主动整合行业企业、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资源,凝聚多元主体的育人共识,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校、企业、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四方协同育人的强大凝聚力。第二,行业企业是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参与者。要发挥产业优势,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给予高职院校指导和帮扶,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职业核心素养课程的开发,以及相关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这不仅仅是行业企业展现职业教育情怀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为了共同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未来员工。第三,社会是影响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高职学生的思想尚不够成熟、可塑性强,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社会必须引导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倡导“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气。同时,还需要将优质社会资源课程化。社会拥有大量开放性的优质职业核心素养教育资源,而且不必局限于课堂等固定教学场所,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参与进来,这有利于陶冶职业情操,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第四,要重视家庭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与学生家庭的交流沟通机制,定期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征求学生家长的相关改进意见,让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走进学生的家庭。

总之,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校、企、社、家“四位一体”的培育之路,发挥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优化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条件和路径,形成自身的特色品牌,确保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三课堂联动——形成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载体

课堂不仅是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系统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整合行业企业、社会和家庭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建构丰富的课程与教学资源,以“三教”改革为抓手,以三课堂联动为手段,综合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系统完成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工作。

(一)第一課堂: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与专业结合,提升关键能力

高职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合作交流、问题解决、创新开发、组织协调、项目规划等关键能力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潜藏性,因而培育关键能力就不同于教授高职学生一般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反复的实践中去体验、反思、感悟,最终才能内化成为自身的关键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养与专业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关键能力培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并以关键能力为主线重构基于职业关键能力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必修课、选修课、实习实训、辅导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和技能习得过程中不断滋养职业关键能力,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面,第一学年,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等素质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第二学年,结合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项目规划能力。第三学年,结合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和顶岗实习等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

(二)第二课堂: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与活动结合,养成必备品格

培育高职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良好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等职业必备品格,除了在第一课堂开设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之外,还需特别注意在第二课堂开设必要的实践活动,包括举办专题活动、邀请企业模范人物来校作报告讲座、学生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参观与认识实习等。通过企业参观和认识实习、企业模范人物报告讲座等,让高职学生尽早地接触将来所从事的行业、职业和岗位,了解职业岗位的特点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认同和追求岗位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情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对待,从而培育学生高层次的敬业精神。通过社团活动和专题活动,使学生学会互相欣赏、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平等待人,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培养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合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增强高职学生的服务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

(三)第三课堂: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与生活结合,促进知行合一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第三课堂不仅包括网上选修课程、校外课程、优质文化资源等有形的课堂,更包括“生活”这个无形的大课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不仅是一个大课堂,而且永远是最好的课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国学大师南怀瑾强调:“做人好,做事对,绝对地好,绝对地对,这就是‘学问。”真正的“学问”都是从人生经验中来的,在做人做事中去体会的。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不只是在书本上,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学生的书本,都是我们的课堂,高职学生随时随地要有思想、体验、反省,这就是“学问”。高职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方法(即培育职业核心素养),并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内化为自身行为的准则,指导学生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从而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职业核心素养的职业人。

三、六维度融合——创新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模式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非“一课之力、一日之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深化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模式改革,实现“六维度”融合:资源融合,环境融合,师资融合,媒体融合,实施融合,评价融合。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现每个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方面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精准供给教育资源和措施,保障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时效性和长效性。

(一)资源融合:融合校内、校外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资源

高职院校校内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资源主要包括各类素质教育课程,以及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等,具有系统性、综合性、普适性等特点。校外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资源主要包括中华传统美德文化、职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职业礼仪、创新创业案例、大国工匠成长实例等课程资源,具有多元化、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高职院校需要融合校内、校外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资源,构建丰富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资源体系,为不同学生提供“适销对路”的培育资源,确保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二)环境融合:融合学校、工作场所、社会、生活等多重学习环境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活动是大脑、身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知主体以具体的方式处在具体的环境之中能动地生成新的认知。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养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心智活动,身体需要从环境中完成感觉传导、情感激发、动作指引等过程。缺少了具体环境的支持,心智活动便成了“独角戏”,认知过程就缺乏依据,无法实现。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高职学生总是处于校内或校外学习环境当中,它们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人格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发挥学校、工作场所、社会、生活等多重学习环境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

(三)师资融合:融合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四方师资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师难以完成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工作。高职院校要打破学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之间的界限,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企业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为基础,以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为辅助,建立一支融合学业导师、实践导师、创新导师、职业导师、生涯导师等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导师团队,分工协作、精准施教、协同育人。

(四)媒体融合:融合多媒体课件、微课程、微视频、微故事等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包含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信息呈现元素,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微课程是一种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手段,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微视频是多种视频终端摄录和播放的视频短片。微故事就是用简短的故事,配以相应的声音和可视化媒体来提高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职教师融合运用这些教学媒体,能够营造出亲临其境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氛围,为学生带来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享受,优化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培育的互动性、情境性、体验性。

(五)实施融合:融合运用“共享课堂、交叉教学”等教学方式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育载体包括职业能力与素质模块化课程、综合性制作项目、专项实践活动等,融合了校内校外资源、环境、师资和多种媒体手段,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等特点,其实施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高职院校需要依托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导师团队,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承担不同的授课和指导内容。教学实施方式上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共享课堂、交叉教学”等创新性教学实施方式。例如,以综合性制作项目为纽带,借助教育信息技术,实现在不同地点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

(六)评价融合:融合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等多元评价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多元化的培育主体、多样化的培育载体等因素决定了其不适用于单一的评价方式。校内课程、专项活动需要学校来评价,校外实践、社会活动需要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来评价,而其日常表现等也需要社会和家庭作出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能够保证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进行全过程、多视角、全方位的评价,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图2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新体系框架图

结 语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跨界教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包括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方面的必备品格,以及胜任职业工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其培育过程跨越了教育和职业、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的界限,从而具有跨界融合性。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体系涉及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环境、培育资源等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培育机制、培育载体、培育模式三个子系统,构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三全育人”体系,如图2所示。“四主体”协同培育机制反映了多元培育主体及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是一体化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根本保障,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全员”育人。从培育机制上来看,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和家庭“四位一体”的机制,四方同心同向同行,才能充分发挥“四主体”的协同育人效应。“三课堂”联动培育载体体现了多重培育环境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是系统化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主要手段,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全过程”育人。从培育载体上来看,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教学、活动、生活共生共存共创,才能使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六维度”融合培育模式体现了多维培育资源及相互之间的交汇效应,是立体化培育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全方位”育人。从培育模式上来看,高职院校需要融合培育资源、环境、师资、媒体、实施、评价,“六维度”合力合拍合效,才能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培育带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谢鑫.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与专业技能一体化培育的新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01):80-85.

[2] 王敏.专业教学标准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模型构建及培育路径——基于对347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样本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1):58-62.

[3] 花鸥,曾庆琪.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职业核心素养培育的實践逻辑及其课程建构[J].职教论坛,2019(06):50-55.

[4] 陈丽如.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06):56-58.

猜你喜欢
职业价值观高职学生
从会计教育层次和职业价值观探索中职会计教育新思路
民办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策略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1:49:59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27:21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11:25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08
高职生自我价值感、职业价值观与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0期)2016-07-18 04: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