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使用“批注式阅读法”阅读整本书的几种策略

2023-04-09 01:42李玉方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11期
关键词:乡下人整本书乡土

李玉方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面貌的社会学 著作,主要概括分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在 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基 层社会的全貌。虽然该书语言流畅,但是要让学生深 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帮助 学生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 导他们使用“批注式阅读法”。下面,笔者就详细谈 谈。

一、引导学生粗读文本,勾画出重要概念

在粗读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整本书的 内容。具体来说,可以先带领学生浏览正文以外的内 容,如对作者的简介,作品的封面、目录、前言、后记 等,让他们对作品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然后再引 导他们粗读正文,勾画出其中的重要概念;最后,可以 让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

例如,学生在粗读的过程中可以勾画出“乡土社 会”“乡土性”“礼俗社会”“团体格局”“时势权力”等重 要概念。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 重要概念。当然,学生在粗读完作品之后也要对作品 的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与篇章之间的联系等有一个 大致的了解。

从整体上看,《乡土本色》是书中的第一篇文章, 也是全书的总论。在这一篇章中,作者提到了中国社 会的本质,并将其概括为“乡土性”。“乡土性”是作品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么,中国人的“乡土性”主 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泥土对于乡下人而言是 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他们离不开泥土。乡下人主要 靠种地来维持生计,所以对于他们而言,泥土是宝贵 的。第二,乡下人具有“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 是“粘在土地上的”,是不流动的。第三,乡村生活一 般都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也就是每个地域的乡村生 活都有它的独特性。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 的理解,谈谈自己所理解的“乡土性”;也可以分享自己所了解的乡村生活。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对“乡 村性”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又如《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个篇章,作者从“愚”字入手,从乡下人是否需要“文字”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其实就是“乡土性”,同时,作者还谈及了有关乡土社会文化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问题。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结合作品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针对其言论作出评价和补充。作者认为,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人们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有“面对面社群”。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有什么话当面就可以说明白。对于乡村人而言,“时间”被拉得非常紧,“前”与“后”之间没有阻隔,这里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在亲子之间被完整地传承。因此,乡土社会才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性”。

再看《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这四个篇章,它们可以组合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在这四篇文章中,作者主要围绕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结构展开了讨论。其中,“差序格局”是核心概念。作者围绕核心概念,分别从道德层面、家庭层面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层面对“差序格局”展开论述。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所理解的“差序格局”,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去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接着是《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三个篇章,它们又可以组成另一个单元。在这里,作者主要围绕“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这两个核心概念对“社会变革”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的乡土社会缺乏变动,是非常安定的。中国的乡土社会其实是一种“血缘社会”。作者提到:“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句话展开讨论,让他们结合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粗读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重要概念,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从而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精读文本,记录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精读”就是要求学生细致地阅读作品,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理解整本书的内容。那么,在精读环节,学生需要批注什么呢?对此,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

1.仔细并完整地阅读整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写下自己对作品的见解或感受。

2.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重要的语句或段落,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概括。

3.及时标注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语句和段落,以便之后和同学、老师展开讨论和交流。

4.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5.摘录书中的关键词,并绘制思维导图,整合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信息。

6.聚焦作品中作者所用的写作手法,并批注其妙处。

……

当然,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任务。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文本进行批注。

以《乡土本色》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原文作補充式的批注。如“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奶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拿出来看看。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补充一些关于游子思念故土的例子,如驻守在边疆的战士会携带家乡的泥土,这种乡土情是永远不会被时间消磨的。

以《长老统治》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分析、归纳类的批注。如“回到我们的乡土社会来,在它的权力结构中,虽则有着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着民主的同意权力,但是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是另有一工的”。在这里,学生就可以围绕“长老统治”的特征作归纳类的批注,即“拥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拥有民族的同意权力”。在写批注的过程中,他们也就能顺利地概括出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再以《再论文字下乡》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赏析类”的批注。如“谁也不能剪断时间,像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在这里,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时间的易逝和无法中断。作者把时间比作流水,突出了其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记录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可以让他们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三、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及时勾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词

在粗读、精读整本书之后,学生还需研读整本书。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相关问题。如:

1.“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什么?(需重点围绕《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个篇章来探讨)

2.作者在书中引用了《礼记》《论语》《孟子》等作品中的语句,这些句子在作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有人说,如今“乡土中国”正在被“城乡中国”取代;有人说,当今中国依然是“乡土”的。你同意哪种观点?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写批注。

比如,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勾画出与问题有关的关键词,如“熟络”“默契”等。在小组内讨论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根据关键词梳理问题的答案。有的学生提到:“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乡土社会中长大,那么那里对他而言必然是熟悉的。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们是不需要书面合同的,有口头契约就足够了。因此,不识字的乡下人并不‘愚,而是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他们不需要文字。”之后,教师还可以对此作补充:

1.在乡土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足够了解。

2.人们的生活经验靠口头传授。

3.乡下人有着固定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用文字去记录东西。

4.乡土社会的圈子比较小,人与人之间可以面对面交流。

5.在表达情感时,语言有时比文字更加直接、有效。

通过研读作品,学生可以挖掘出文本深处的一些东西,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而言之,阅读整本书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法,在粗读、精读和研读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乡下人整本书乡土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乡土中国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