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佩鸣
定点援助政策旨在通过一对一援助使部分乡村地区得到更好地发展。实施定点援助政策有利于激活乡村发展潜力,能使乡村和城市之间建立起流动的桥梁,从而使乡村得到振兴。但是这项政策目前并没有完全落实,且乡村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进程由于人才的缺乏和条件的限制等因素,其进展较为缓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总的来说,定点帮扶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振兴。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三农”问题定位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随着2021年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取得,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建设乡村,将曾经贫困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成为美丽、绿色的新乡村,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目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因为贫困问题的限制,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城乡之间一直存在着较大差距。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有一部分乡村地区因为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原因无法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发展自身经济。这一部分乡村地区必须依靠外部力量对它们进行进一步支援与扶持。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总体性、全局性战略的要求下,同时也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消除城乡发展不均,中央又提出了定点帮扶政策。
(二)定点帮扶政策的概念界定
定点帮扶,就是选择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地区进行对口的乡村振兴帮扶。定点帮扶政策实质上由脱贫攻坚战略中的定点扶贫政策演变而来,是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自然而然进入的政策新阶段。这一政策要求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地方政府、高校、国有企业、人民团体、国有控股金融机构等选择特定的地区进行对口帮扶,应用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优秀人才、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更加前沿的科学技术等,使得被帮扶地区能够取得快速和蓬勃的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此实现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目的。
(三)定点帮扶政策的发展历程
定点扶贫工作属于中国特色扶贫开发工作。党中央早在1986年就已经提出并着手实施这项政策。
对于特定地区的对口帮扶主要经历了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帮扶、智力帮扶的过程。以高校参与乡村振兴定点帮扶的长期机制为例,其长效的帮扶政策和机制主要经历了从驻村干部和工作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帮扶,到进行产业转型帮扶,最后达到依托文化特色和高校特点进行智力帮扶、消费帮扶的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不断变化,党中央一直密切关注着这项政策实施的成效,并且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不断调整具体的实施细则。定点帮扶政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政策。总的来说,对于定点帮扶政策的不断优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持续推进的必然要求。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帮扶的过程也顺应了一个地区的客观发展趋势,是政策正确实施的表现。
二、定点帮扶政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激活乡村自身潜力
定点帮扶政策实施的目的是通过各方力量对发展困难地区的支持与帮助,最终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使得它们能够摆脱发展困局,依靠自身的各种优势来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这一点上来看,这项政策的本质就是鼓励参与帮扶的各方力量尽最大努力发掘贫困地区自身所具有的潜力,并依托定点帮扶政策释放这一潜力,不断引导,最终实现贫困地区自立、自强的发展。
由于定点帮扶政策自身所带有的精准性,在实践中有利于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和资源的差异而灵活改变帮扶政策,激活被帮扶地区的潜力,将“输血式”帮扶逐步转化为“造血式”帮扶。以甘肃省静宁县为例,静宁县地处六盘山特困地区,“静宁苹果”是当地的特产,中投公司自2012年开始对静宁县实施定点帮扶。通过改善苹果苗木繁殖、建立现代化仓储物流体系以及与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中投公司充分挖掘静宁县在苹果产业上的潜力,将静宁苹果作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使其成为静宁县创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行定点帮扶政策的过程中,类似静宁县这样通过深度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从而获得优质有效发展的案例还有很多。
在定点帮扶政策所实施的乡村地区中,许多受到帮扶的地区实际上拥有较为良好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自身发展水平不足、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等历史和现实原因,无法突破发展困局而将自身具有的潜力最大化释放以获取效益。此时外部力量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承担帮扶任务的企业、地方政府或是高校等,往往具有较强实力和优质的发展资源,他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被帮扶地区潜在的发展价值,并以自身作为“拐杖”,协助被帮扶地区突破经济上的发展困局,解决关键受制点,从而激活该地区自身的发展潜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
由于乡村振兴战略肩负着衔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这一使命,这就意味着定点帮扶政策所应用的地区是属于条件较为落后,生产要素无法进行有效流动的地区。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等的制约,再加上自身的发展水平不高,这些区域往往都被资本所忽略,信息和人才的获取十分困难。并且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大量农村劳动力为了寻求更高的工资和更优质的社会保障而涌入城市,使得乡村地区的人才匮乏、优质劳动力匮乏,难以为高效益的现代化生产体系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本。以上问题造成的生产要素缓慢流动最终形成了一个难以被突破的恶性循环,打破这一恶性循环成为定点帮扶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国家十分重视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有效流动和交换,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活力。
在逐步深化推进定点帮扶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參与方能够依托其人才资源、校企合作等优势,与被帮扶地区的地方教育部门展开紧密合作,确定市场和地方紧缺的人才和专业,推荐学生定向就业,鼓励他们回到家乡或基层进行就业,向被帮扶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这一过程能够鼓励专业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互补,并通过人才的集聚带动农村产业集聚和升级。而大型企业的参与为乡村带去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前沿信息,进一步激活了生产要素的流动。除此之外,地方政府的参与还能为被帮扶地区提供宝贵的政策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总的来说,多方力量的参与保证了能够对受帮扶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全方位扶持,打破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流动的壁垒,建立起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流动的桥梁,使得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有效流动,不仅对发展的公平性和长期性十分有利,而且能最终促成生产要素良性流动的格局。
(三)协助加快共同富裕的进程
共同富裕要求在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人民能够共享发展的红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农村地区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同时也是中国人的乡情归属地。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广大农村地区绝不能掉队。
首先,从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来看,定点帮扶政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参与力量能够鼓励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和土地这两个关键生产要素相结合,从而协助发展被帮扶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富裕起来,避免城乡发展不均衡和贫富的代际传递,帮助实现共同富裕。其次,从发展农村生产力上来看,定点帮扶政策可以通过各方力量对政策实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为贫困的农村地区吸引优质劳动力、带去新兴产业和前沿的发展技术,从而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通过对农民进行职业再教育,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使他们自愿加入到振兴乡村的队伍中,运用自身职业知识使家乡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切实享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果,这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最后,从农业产业转型来看,这项政策能够协助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革,促进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让农业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定点帮扶政策使农村地区与经济相关的各个方面得到持续发展,有助于破除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并逐步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此协助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
三、定点帮扶政策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的福利差距仍然存在
由于我国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社会福利的分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倾向。在基础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城镇的社会福利水平往往高于农村。造成城乡福利差距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主要有历史因素、政策因素、制度性因素等。定点帮扶政策的实施,虽然通过政策偏向和对口帮扶使得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等获得了很大改善,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间的福利差距,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的公共福利仍然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义务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农村相比都更为良好,且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水平也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现象导致劳动力从乡村中不断流失,使得很多地区出现“空心村”的现象。由于缺乏青壮年劳动力和优质人才的回流,这些地区的发展更为艰难,从而又反过来继续导致劳动力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但是,由于以社会保障体系、义务教育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代表的社会福利的不断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国家的重视和政策导向的长期支持,因此,可以预见,城乡福利差距问题还将存在较长一段时间。
(二)农业科技创新仍然缺乏
近年来,由于我国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越来越紧迫,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产业数字化的概念不仅被应用于第二、第三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也在逐渐开启产业数字化的进程,而这一进程需要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持续推进。定点帮扶政策的特殊性可以使得更多社会资本流入受到帮扶的乡村地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的数字化变革。而许多企业和高校可以为乡村地区带去前沿的农业技术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使得被帮扶的农村地区得以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由于政策的利好性,许多高校直接派驻研究人员对受助地区进行持续性帮扶,或鼓励应届毕业生返乡创业,支持乡村振兴工作,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协助乡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多措并举之下,农业科技创新在广大的贫困地区取得了一定进步。
但是,由于许多乡村地区自身的科技基础较为薄弱,农民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十分缓慢,对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难以得到全面的普及。当专业人员离开之后,其技术创新又继续停留在原来的水平甚至可能出现由于缺乏应用而导致倒退,这就更加造成了当地的农业科技发展由于缺乏内生动力而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的现象。此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并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用以支持较为专业的科技研究,创新成果仍然多诞生于专业学术界,而不是进行实实在在劳动的田间地头,这也进一步导致了乡村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缺乏。
四、对于定点帮扶政策进行持续性改进的建议
实现乡村振兴是我国迈向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环节,乡村振兴战略的地位和性质决定了这项工作的長期性和艰巨性。定点帮扶政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长期的实践已经将这一政策的正确性以及它在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展现出来,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则昭示出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政策的制定应该更加着眼于城乡发展的实际差异性,清晰把握帮扶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切忌盲目套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模式,做到对症下药。城乡福利差距的问题要解决到实处,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要贴近农村地区民生问题的关键点,发掘城乡福利差距的根源,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打破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壁垒,优化农村地区的社会福利体系,让优质的人才愿意回到乡村、留在乡村,进而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乡村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同时,地方政府应该持续实行普惠的人才政策,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和氛围,使得更多人才回流乡村,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承担着衔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大责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定点帮扶政策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实施定点帮扶政策,多方力量参与到乡村地区的发展进程中,有助于将乡村地区的自身发展潜力激活并发挥到最大化。随着外界资本、技术和信息等流入乡村,能够逐步建立起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通道,促进贫困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使农民共享发展红利,有助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发展结构,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随着政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完善,城乡福利差异和农村地区科技创新缺乏等问题还需继续研究和解决。但总的来说,这项帮扶政策使得发展落后的农村地区获得接受对口支援的机会,在政策和财政等各方面得到国家的支持,确保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让任何人掉队,体现出党和国家帮扶乡村、振兴乡村的决心。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西塔学院)